美国当年也曾是“基建狂魔”。102层的帝国大厦1930年3月17日开工,仅用了不到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就于1931年4月11日竣工了。当时,主体工程的建设速度为平均每周4层半。
从1956年开始建设,到1970年的15年建设高峰期,美国共建成通车的州际高速公路约5万公里,平均每年3000多公里。到1984年,基本全部建成通车,30年间,平均每年2200多公里。
其中的关键,并不是施工速度和能力问题,而是融资方式的巨大差异。美国采用的是联邦与州按9:1出资。联邦政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公路信托基金”,该基金的资金又主要是燃油税(占87.6%)、车购税、轮胎税等。
美国的融资方式,高度取决于汽车市场保有量。
1908年问世的美国福特T型轿车,是世界上最先采用现代流水线生产方式生产的汽车。当时世界上生产一辆汽车的时间一般需要700多个小时,而福特T型轿车只需要12.5个小时,随着流水线的不断改进,最终达到惊人的10秒一辆车的生产速度。由于其生产效率如此之领先,1908~1927年间卖出了1500万辆。直到半个世纪后的20世纪70年代,才有其他车型达到如此之高的单款车型绝对销量,但要知道,到20世纪70年代,全球道路和汽车市场总容量已经远远超过了1927年的时期。因此,T型车的生产效率相对优势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在1921年,T型车这一款车型的产量居然占到了当年全球汽车总产量的56.6%,而此时的售价也从最初的825美元降到了260美元。在T型车出现之前,一辆同款车型的价格却为4700美元。T型车是完全走自己的路,曾让他人无路可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时期,在关键性的中途岛战役前,美国航母力量严重不足,虽然精确掌握了日本进攻计划的情报也难取胜。为了让之前在珊瑚海海战中遭受重伤的“约克城”号航母参战,美国维修人员仅用了72小时,就基本完成了正常情况下需要三个月的维修工作,为中途岛海战美国的胜利,奠定了关键性的力量基础。
正因为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生产效率,1942年至1945年这三年,美国建造了147艘航母,平均7天1艘;每天生产130架飞机,100辆坦克,平均3天生产1艘军舰。靠着如此强大的生产能力支撑,整个盟军拥有了获胜的雄厚物质基础,也使二战后各种美国货充斥全球市场。
当年“基建狂魔”和“世界工厂”的美国建设者、生产者们,哪里能想象得到仅仅几十年之后的美国,居然会变成今天这般的龟速,修个几公里的地铁,也要花上20年的时间。这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