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男
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镌刻着文明的脉络。历代先贤或于闹市街巷,或于山林草堂,播下文明的种子,为城市留下赓续千年的文脉。扬州也不例外。
仁丰里,一条约700米长的老街,是唐代扬州老城里坊制格局的遗存,南北走向,似鱼脊椎骨,两侧东西向整齐排列着头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等数条小巷,宛如根根鱼刺,因而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作“鱼骨巷”。作为扬州最古老的街区,仁丰里汇集了十几处隋唐至明清的文博遗址,可以说,仁丰里见证了扬州城历史兴衰更迭,是扬州文化底蕴的窗口和名片。阮元家庙和宅第便坐落于此。
一部《文选》育贤人
阮元家庙位于仁丰里东出入口处的毓贤街8号,这条街曾多次改名。隋唐学者、文字学家曹宪曾居于此。曹宪对音韵文字之学很有研究,他以梁昭明太子的《文选》教授学生,并根据教学的需要,撰写了《文选音义》,文选学这门学问也由此大兴。相传,唐太宗读书时若遇到疑惑不解的字,又无字书可查的,就会派使者到扬州来向曹宪请教,曹宪都能一一回答,而且引证清楚明白。
曹宪教授学生《文选》的地方被称为“文选楼”。阮元告老还乡后,在此居住并建藏书楼。为纪念曹宪和曹宪的学生李善,阮元将藏书楼取名为“隋文选楼”,这条巷子也因此得名为选楼巷。阮元故去后,因为他曾经做过太傅,为了纪念他,选楼巷改叫太傅街。后因西段设有安定书院,很多名师在里面讲学,又改为毓贤街,谐音“育贤”,指培育贤人之意。
一部家训传后人
阮元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显宦、学者。他为官的同时致力于学术研究,既是一代名儒、三朝阁老、九省疆臣,又是乾嘉学派的后起之秀和扬州学派的领袖。勤向学、廉从政,构筑了阮元的人生底色。
幼时,阮元有口吃的毛病,读书时常受到同窗的嘲笑,加上老师要求严格,导致他心怀畏惧,不愿读书。母亲得知后严厉批评了他,并陪同他一起诵读。母亲对阮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励志向学成了他毕生的追求。在从政的闲暇之余,阮元坚持勤学苦读,著书立说,刊印或编著《经籍纂诂》《皇清经解》《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宛委别藏》等著作3600多卷,涉及经学、哲学、语言学、金石学等诸多门类。他也把这种求学精神传给了后代,为了鞭策儿子苦读,他还撰写了“欢喜性生方嗜学,和平心定即修身”的楹联悬挂于书塾中。
阮元的祖父阮玉堂官至参将,虽掌握大权,却廉洁奉公,告老还乡后家里甚至没有什么产业,困窘时一度没有存粮。阮元的父亲阮承信因家境贫困不得不放弃科考,靠充当商幕来养家糊口,但他坚持教子勤学、清廉。阮元为官时,不但自己严守廉洁,而且从严治贪,毫不手软。每年寿辰,为了躲避部下和门生送礼,阮元会避客煮茶于竹林或出游于山寺,年年如此,一直到去世,留下了“竹林茶隐”的佳话。他的长子阮常生,亦牢记家规家训,为官期间除俸禄外,一丝一粟也不多取。阮常生的儿子阮恩海等做官后,也都是奉公守纪、尽职廉洁的好官员。
承前人之德,启后世之风。阮氏家族一脉相承,勤学不辍,勤廉为官,堪为模范。2008年,扬州市政府决定重新修葺阮元家庙,并从扬州博物馆抽调人手协助。工作人员在修缮现场无意中发现了埋藏在石灰下百年的三块石碑,石碑上记载的,是一篇名为《官批阮氏义产章程》的文章。后经考证,这篇文章是阮元授意叔叔阮鸿所写,而文中对族人的要求,正是阮元家训的雏形。阮氏后人阮锡安通过文章的内容,结合阮元的诗词信札等,历时十年,编纂出了《阮元家规家训选著》。
家风正,则国风正;家道昌,则国家强。阮元留下的家规家训不仅是其后人成长的指向标,也是牢固屹立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灯塔,指引我们坚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