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光
摘 要:毕加索蓝色时期的画作具有超凡感染力,人们普遍认为画作带有浓烈忧郁情感,其蓝调的运用更成为研究焦点。对于色彩作用,当代学者从歌德突破科学性和符号象征性的色彩理论出发,以多角度展开色彩语意研究。本文将归纳色彩语意的不同论点,研究蓝色时期蓝调色彩作用及其对不同背景观者的影响,认为毕加索蓝色时期的色彩作用能跨越时代和地域,触动不同文化和经历的观者情绪。
关键词:毕加索;蓝色时期;色彩语意
Abstract: Picassos paintings in his blue period are extremely appealing, people are convinced that these paintings are full of melancholic emotions, making his use of blues the focus of researches.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color, contemporary scholars had run the gamut from Goethes Color Theory that had made breakthroughs in colors scientific and symbolic natures, to Color Semantic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reviews major arguments on Color Semantics, and investigates the color effect of blues in the Blue Period and their impact on viewers with dissimilar backgrounds, concluding that the color effect of Picassos Blue Period can transcend eras and regions, thus eventually having power to arouse the emotions of viewers with wide variety of cultures and experiences.
Keywords: Picasso;blue period;color semantics
0 引言
色彩是绘画表现形式,历代艺术家钻研色彩,力寻色彩作用更佳路向。关于色彩的争论在西方美术史上从没休止,文艺复兴素描和色彩之争尤其激烈,威尼斯画派以色彩构成空间感;法国印象派探索外光,从直观感知到科学研究及至主观表现;沃林格《抽离与情移》提出人与环境间的冲突须往艺术形式寻找慰藉,首次出现脱离自然的抽象主义美学观,康定斯基把色彩比作声音,认为能影响人类情感。可见色彩与画家和观者情感息息相关。
歌德从心理学指出人在事物(具符号象征性)上见到的色彩具独立性,故色彩能超越符号象征意义激发情感[1],因此色彩象征性和色彩作用得以区分,研究亦不再局限于科学和符号学,萌生色彩语意理论[2]。自此,学者从色彩语意角度探讨色彩作用根源。毕加索蓝色时期传达信息极具感染力,在现代美术中无与伦比,普遍认为其充满忧郁情感。然而,蓝色时期的“魔力”源自什么? 纵使有说毕加索或因贫困才使用几乎全蓝色绘画,但他为何选择蓝色?蓝色与忧郁是否相关?不同背景观者接收的信息是否有别?本文将以色彩语意理论学者研究成果为基础,考察毕加索选择蓝调的动机,及其对于不同观者的不同色彩作用。
1 色彩语意理论综述
1.1 色彩语意原子论和蓝色十二情感路径
原子论学者Cohen认为色彩视觉与个人经历无关,色彩语意不在语言中,却在感知者认知装置内。Ohtsuki探讨人如何在心理上因看见蓝色而获得情感,并根据事物上使用蓝色的方式提出十二情感路径[3](注:括号中为情感):路径1—蓝月亮①(稀有);路径2—辽阔的蓝,如蔚蓝天空(真理和快乐)、天堂(脱俗及基督护佑)和无际空间(自由);路径3—暗光,如幽暗的蓝(隐秘和性爱);路径4—水的蓝(冰冷和残酷);路径5—蓝图的蓝(组织性);路径6—蓝铅笔②的蓝(审核);路径7—蓝色制服③(权力);路径8—蓝色长袜④(特权);路径9—佩雷帽的蓝⑤(保护);路径10—蓝色脸⑥(恐惧/忧郁);路径11—蓝色眼睛⑦(单纯);路径12—蓝静脉的蓝(尊严)。然而,学者批评原子论虽承认歌德提出色彩直接影响个人的论点,但其基于空虚思想,忽略人与颜色相互作用的现实[4],更有批评指Ohtsuki路径1至4虽具跨时代、地域和文化的共通性,但路径5至8却涉文化与学习。
1.2 色彩语意整体论
整体论学者从多角度研究色彩语意。Taussig和Leeuwen,除抽象地探讨语意外,还研究关于色彩的文化和语言因素,并举例说明“印度黄”是因为色彩名称而使人愉悦,但有学者提出文化和语言在形式和个人经历中不尽相同[5]。Wierzbicka认为,颜色于语言反映是概念形成,概念间接把眼脑间神经表示式联系至语言表示式,感测数据属个人,概念则可分享,颜色概念于不同语言存异。她指出一些语言没有色名,认为视觉语意比色彩语意更为基本,看见的比色名更具共通性[6]。
1.3 其他理论
Parikh研究色彩符号象征意义,认为不同时代及文化下色名、术语及符号象征性不具共通性。举例印度吠陀文化中有天空、黄金,但没有蓝色及黄色;黄色在印度是新娘礼服的颜色,在中国则与皇宫和神灵相关。他总结色彩符号紧扣文化结构,设计者无法改变人们态度[7]。林忆婷指出人对色彩具共同感觉,除主观感受,还有对知觉自然反应,并引述心理学家大山正语意调查结果,指出红橙色让人感觉刺热,而蓝绿则是清凉沉静[8]。
本文将综合学者色彩语意观点,色彩作用除经视觉神经直接影响感知者外,还与色彩视觉、命名和术语相关,后三者于不同时代、地域或文化下之影响存异,但相同背景中却具牢固共通性。
2 毕加索蓝色时期色彩选择动机
1901至1904年毕加索在巴塞罗那和巴黎绘画蓝调作品画风突变,人物忧郁悲凉,色彩压抑深沉,是美术史上著名的蓝色时期。1904年搬到巴黎遇到长期伴侣,至1906年期间画作转为玫瑰红色调,被称为玫瑰时期。然而,有人认为他潜在忧郁情感并没休止,蓝色时期到了立体主义时期方正式终止。以下笔者挑选蓝色时期典型画作探讨其特征。
蓝色时期前用色艳丽明快,1901年《我 毕加索》是毕加索初到巴黎首次展览之自画像,人物身穿沾染高纯度红、黄颜料的白衬衫及领带,手持带明亮油彩调色板,神气直视观者展现自信气魄,在紫蓝背景下非常耀目,画上签署“Yo”(我)向世界宣告自己到来。一年后毕加索因好友自杀死深受打击,以丧礼为题创作两幅画,1901年《卡萨吉马斯之死》棺材边缘贯穿人物头部,蓝绿色脸和棺材在红橙烛光对比下尤其突出,1901年《棺木中的卡萨吉马斯》(图1)则是变奏,以蓝绿主调启动蓝色时期。1901年《自画像》(图2)是毕加索第二次到巴黎时创作,蓝绿和午夜蓝贯穿画面,人物双颊凹陷,脸庞苍老,神情沉静忧郁,短短时间与《我 毕加索》判若两人。
1901年夏,毕加索到巴黎监狱体验后绘画了1902年《母与子》,蓝调下戴囚犯帽的女囚怀抱木讷的婴儿瑟缩坐在角落,呈现悲凉的牢狱景况。在1903年《生活》中,裸女依偎画家死去的好友,死去的好友指着手抱婴孩的女人,画中畏缩的人物宣告画家的困苦,研究发现此画覆盖毕加索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展出另一画作《最后时刻》。诚然,毕加索随着人生经历,画作主题与色彩脱变,一如他其后所说:“颜色就像其他特征,随情绪变化而改变”。
3 毕加索蓝色时期色彩作用分析
色彩是重要表现形式,蓝色是笼统词语,不同事物的蓝色各异。色彩语意说明色彩作用除因神经反射外,还与色彩视觉、命名和术语相关,一些具跨时代、地域或文化共通性,一些却不然。鉴于蓝色时期创作地是欧洲,本文先以带西方文化的蓝色十二情感路径作分析工具,透过创作时社会文化、画家经历等,以其典型画作为例,分析其色彩作用,再从心理对色彩的感知和色彩视觉,探讨跨时代、地域和文化观者获得信息的异同。
3.1 社会分化与预期落差
拿破仑战争后西班牙被占据大片土地,随后在美西战争又失去最后殖民地,20世纪初社会动荡。与此同时,巴黎举办两次世界博览会,国际精英汇聚,成为全球艺术创作青年梦想之地,西班牙小子毕加索也跑到巴黎一展抱负,以1901年《我 毕加索》自信地向公众展示画家身份,蓝橙黄色强对比下透出梵高一样的热情。
然而,巴黎虽值经济繁荣和文化进步“美好时代”,但繁荣和极度贫困并存下社会分化,赤贫导致淫业猖獗,形成社会问题,不难想象毕加索看到实况后的心理落差。跟《我毕加索》呈现的自信截然不同,《自画像》蓝调中毕加索大衣下不确定姿势传递迷失信息,蓝白色憔悴脸容显示忧郁和失意中对自尊的渴望 (即Ohtsuki情感路径10及12所指)(注:以下简称“路径”),深蓝色大衣暗示祈求保护(路径2、7和9),水般蓝绿色空洞背景添加冰冷和苦恼气氛(路径4),整体可见画家情绪剧变中的困惑与迷失,与象征主义画家高更探索人生意义蓝调画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去哪?》颇具相通性。
3.2 个人经历与死亡阴影
毕加索13岁时妹妹因白喉离世,他曾说,如果妹妹能熬过,他愿放弃绘画。事实上,他童年已被死亡阴霾缠绕,葬礼像幽灵伴他一生。不到20岁,毕加索在好友陪伴下兴高采烈参加巴黎世界博览会,唯翌年春好友却自杀,几年间经历身边人相继死亡,激荡情绪不言而喻。《卡萨吉马斯之死》背景虽是暖和红橙烛光,但蓝绿色脸庞几乎吸引所有目光,凸显水般冰冷,显示画者内心因残酷现实激发的矛盾情绪(路径4)。毕加索于其后《棺木中的卡萨吉马斯》干脆地把整个画面用上低明度幽暗蓝绿调,加强隐秘气氛浓度(路径3),显露这短短日子里他情绪骤变,透过蓝色语意哀悼死者和抒发伤痛。
《生活》同样蕴含死亡影子。画家以幽暗蓝调表现弱光,营造隐秘气氛(路径3),裸女依偎着几乎赤裸在现实中情困自杀死的卡萨吉马斯,在蓝调环境中暗示他脱离现世(路径2)和对无法触及之爱情的渴求(路径3),他蓝色脸庞表达无力和忧郁情绪(路径10),紧抱婴儿披蓝色长衣的女人,暗示死者追求在基督护佑下组织家庭的梦想(路径2)。场景为画家工作室,体现画家把自己投入画中的意愿,画中裸体人物瑟缩着,或男女依偎,或单身,让人感受到画家像一般年轻人一样,对变幻无常的世界充满疑惑,在身边人相继死亡的冲击下对人生意义和爱情的怀疑。此画在X射线下呈现毕加索本人及也许受他妹妹死亡启发而创作之画作《最后时刻》,该画早于1900年(卡萨吉马斯自杀前)巴黎世界博览会展出,画中可见牧师、垂死女子及代表死亡的镰刀骷髅,说明毕加索内心早已潜伏挥之不去的死亡阴霾。诚然,蓝色时期毕加索因伤感经历而迷失,并因死亡阴影缠绕而陷入悲剧情绪脆弱状态,在色彩语意引导下投入自身恐惧心理,利用蓝调绘画。
3.3 现实主义与社会边缘
19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争取民主改革,艺术家拒绝古典主义理想化和浪漫主义他国情调,倡议艺术呼应当下,直接观察确实记录社会边缘实况,现实主义思维笼罩整个欧洲。正如库尔贝所说:“绘画本质是具体艺术,只能表现真实存在事物”,毕加索在贫富悬殊社会分化及现实主义熏陶下,内心当受冲击,开始摆脱学院派影子,画作主题更贴现实,沉醉观察和绘画繁荣背后被剥夺物质人民的苦难和心灵。
毕加索曾跑到监狱去体会那群被社会遗弃的妇女的悲凉生活。《母与子》女囚闭上眼睛卑屈坐在角落,蓝白色脸庞显得无力和忧伤(路径10),脸贴怀中苍白孩子,孩子蓝眼睛表现纯真(路径11)及无辜,母子在空荡密室中孤单和无助,在蓝调营造暗光下的监狱显得更是残酷、隐秘和冰冷(路径3和4),凸显两者相依没有明天的凄凉景况。宗教画中圣母常披蓝袍,画家让女囚穿蓝色长衣,寄望其在牢狱中得到保护和基督护佑(路径2及9)。整体而言,蓝色时期透过阴暗光线下裸体或大衣裹身的瑟缩人物、蓝色脸庞和呆滞目光,表现社会边缘人民的卑微、无奈和乏力,并以蓝色语意强调浓厚负面情绪。
3.4 跨时代、地域和文化观者获得的信息
为探讨蓝色时期画作在跨时代、地域与文化环境中的色彩作用,本节采纳歌德色彩理论,分析色彩对人直接产生的心理反应,即色彩透过眼睛直接而无中介地影响个人心理,激发超越象征性的特殊感受[9]的观点。
《我 毕加索》蓝色背影配合人物白衬衫上明亮红黄点缀及艳丽调色板,色彩运用与梵高作品非常相似,让观者兴奋雀跃,正如歌德所指,蓝色某程度上具积极性及红黄色能激发愉悦[10],此画成功地传递积极信息。从《卡萨吉马斯之死》到《棺木中的卡萨吉马斯》,毕加索已迈向几乎全蓝色作画,研究指出他以梵高表现主义风格纪念友人之死,并因两者自杀相似度以画作向梵高致敬。事实上,蓝色时期发生于世纪之交,正值梵高传奇一生和艺术风靡欧洲之时,其向日葵系列以几乎全黄色画面有力地表现画家亢奋情绪,具有歌德所指黄色的快乐和兴奋之情[11]。笔者认为蓝色时期也许受梵高画作黄色色彩作用启发,利用蓝色语意传递画家忧郁和刺激性消极信息[12],使画作具有向日葵般的强大震撼力,《自画像》便是典型例子。《母与子》和《生活》场景以几乎单色蓝调营造房间强烈空虚感,让观者感受歌德所指蓝色空间产生空旷和寒意效果[13],配合人物关系及造型,引导观者感受孤独与无助,轻易地使观者进入平静中矛盾的思想状态。由于色彩能通过视觉直接激发人们心理情感,故蓝色时期色彩作用具一定共通性,能突破时代、地域和文化限制触动不同背景人们心灵。
4 结语
蓝色时期是毕加索在穷富悬殊社会、西方文化和现实主义熏陶下,以自身伤感经历及其对事物认知基础上,透过独特艺术触觉和对蓝色色彩的感知和认知而成就之结果。有学者认为对环境色合理设计,能突出人物形象和其心理状态[14]。毕加索画作透过人物关系和造型,配合各类虚空场景,以几乎全蓝色强调消极情绪,表现当下人们悲凉生活,极具时代性及社会性。蓝色时期画家把自己投入画中,画中人绝望中带尊严,揭示了年轻画家在人生挫折中悲观情感及成为艺术家前的坎坷,开拓了他内心阴暗情感艺术领域。毕加索说:“蓝色时期并非光与颜色的问题,而是内在需要所做的绘画”,可见他对梵高运用色彩与内心情绪关联的哲学认同,并成为他忧郁消极情绪有力表现形式。
本研究认为,无论蓝色时期色调选择是基于有意识或无意识,是神经反射驱使还是由色彩术语和象征意义促成,又或是按视觉语意由眼睛所见获得概念而行,蓝色色彩作用确实与色彩的各种语意存在密切关系,并能在画作主题、构图、人物关系和造型等各种形式适当配合下有力地传递情感,极具感染力。总体来说,纵使不同观者从蓝色时期得到的信息或因其所处时代、地域和文化的不同存在一点差异,但画作忧郁和消极信息确能突破种种限制直达观者,具备情感穿透力。蓝调的魅力,也许如歌德所说:“我们很容易追随一个获认可但离我们而去的物体,所以我们喜欢凝视蓝色,不是因为它向我们走来,而是因为它吸引我们追随它” [15]。
5 参考文献
[1][10][11][12][13][15]Goethe,J.W.The Theory of Colours[M]. London:The M.I.T.Press,1840:305-317.
[2][3][4][5][9]Fallon,B.A(blue)nt:Beyond the Symbology of the Colour Blue[J].Sydney:Literature & Aesthetics,2014,24(2):23-28.
[6]Wierzbicka,A.Semantics of Color Theory:A New Paradigm[C]. Biggam C.P.和Kay,C.Progress in Colour Studies:Volume I.Language and Culture.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cation Company,2006:2-20.
[7]Parikh,K.Colour Symbolism-Emotional Values of Colour[J]. 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2011,3(1):65-66.
[8]林忆婷.色彩配色在不同载体的意象传达[D].新竹:国立交通大学,2014:8.
[14]杜文文.当代具象人物题材油画创作中色彩氛围分析[J].色彩, 2024,450(01):68-70.
6 注释
①一般公历年有12满月,但每隔数年则额外多一满月,为蓝月。
②审稿人更改稿件所用。
③ 常为警察所穿。
④蓝袜社是18世纪英格兰女性组织。
⑤联合国军人帽子。
⑥西方术语,因愤怒、紧张或巨大努力后精疲力尽。
⑦西方术语,孩子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