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莹 刘宁
摘 要:本文从近年自杀自轻行为增多引发思考继而关注到高职大学生群体,结合高职大学生的现状分析自杀自轻行为和无聊感以及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发现无聊感和生命意义感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生命意义感是对生命目标和生命意义的认知程度而无聊感更多是兴趣的缺失,精神的萎靡。对大学生活满意度不高,主观幸福满意度低的表现。
关键词:生命意义感;无聊感;心理健康;高职大学生
一、现状解析
如今社会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高职学生更是如此。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对未来缺乏安全感和希望感,出现拜金主义、适应困难等各类问题。当发生问题时,大学生出现无法调试自己的情况又很难获得社会系统支持的话,很可能对生命意义缺乏正确认识产生自杀等消极行为。
在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情况问卷调查时发现高职班级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是相对被动的,例如有预习和复习习惯的同学少之又少,并且大多数学生喜欢“老师讲,我听”的学习方式,充分说明高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无法用学习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只能寻求娱乐或者恋爱等其他途径充实自己的心理需求。在这期间很多同学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缺乏思考,认为生命无意义,经常用“躺平”“emo”“脆皮”“养生系达人”等词标签自己。认为这是一种潮流,顶着这些标签就觉得心安理得的“懒惰”。
二、概念分析
生命意义感涉及存在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存在意义指的是一种结果,是个体对自己生命目标和生命有意义程度的认识。而寻求意义感强调的是一种过程,反映的是个体不断努力,以实现生命目标的程度。
高职学生的家庭情况都较为负责,贫困的、单亲的、离异的、留守的都有,而且数量不少,这也导致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普遍存在。研究发现生命意义感和抑郁症之间有密切关联,拥有更高生命意义感的个体往往有较少抑郁症状,而拥有更高抑郁分数的人往往有较低的生命意义感。更甚的是,生命意义感和一般心理健康的四个维度在统计上是有显著相关性的。
当代高职大学生习惯了短视频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缺乏耐心。当他们在课堂、在宿舍甚至是看电影或者和朋友家人在一起时,时常会发出“真无聊”的类似感叹。这里的“真无聊”更偏向于兴趣的缺乏、自我实现的动力不足、自控力差、难以集中精力做事的状态。属于一种精神上的无聊感。一个人意识越活跃,对知识或者对某种更高的追求有着痴迷一半的欲望,他就会感到强烈的空虚和无聊
无聊有时是相对短暂的总会有结束的时候,值得人担心的是无聊感发展成为消极的生命意义感,继而蔓延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让人思考活着的意义,如果一旦出现了迷茫没有找到一些有意义的目标,就会产生心理危机。无聊感和生命意义感存在高度相关,无聊感和积极心理品质,例如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乐观、希望、自尊等呈正相关,也就是一个人的无聊感越强越感到生命意义感越低出现自杀等危害行为可能性越高。
三、应对建议
(一)寻找目标获得自尊自信的自我体验
高职学生在目前的社会文化中好像依然被定义为学习不好行为不端的成分,尽管相比之前的社会人们已经大有改观,但还是存在着一些固有想法难以去除。再结合我前面所说的高职学生存在很多贫困、离异、单亲、留守的问题,就可以发现高职学生的无聊感和生命意义感与自尊自信等自我体验是密切相关的。例如,自尊水平低的同学会出现更多的无聊感和生命无意义感,他们遇到问题时会倾向于采取“逃避”的方式,跟随自己的本能反映,追求享乐主义的刺激,甚至到处去进行“凑热闹”式的参加各种大小社团,随波逐流的吃吃喝喝或者游戏互动占据自己的心理空白。
每个人都需要与这个世界建立一种强烈的情感连接。这种连接又不是持续保持在同一个频率的而有,而是有波动起伏的。无聊意味着我们的精神和精力处于疲惫和精神下滑的状态,长期处于此种状态,会感觉到生命存存在和寻求意义没有。你要能够积极的发现自己存在无聊感,对生命意义的思量。如果你是间歇性无聊,那么你就歇一歇,如果你是持续性无聊,这个时候你需要找到生活当中的人生目标,你可以为自己树立一个小目标,然后再找到一个阶段性的大目标,并且投入精力去完成,你才不会感到无聊。
(二)开展校园“三生”教育
在林宁撰写的“高职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素质研究”论文中,通过对高职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心理健康素质各因子的相互关系分析得出:
(1)学生的生命意义感越强其强迫症状抑郁症和偏执的表现就越少;
(2)学生对生命越热情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焦虑恐惧感和偏执的意念就越低;
(3)学生对未来如果充满期望则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等因子的得分就会很低。
对于高职学校可以建立“三位一体”的生命意义教育课程体系,以学校为主体,在学校开展相关活动。例如,讲座、问答竞赛、兴趣小组等形式普及“三生”教育,引发诱导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积极思考。给特殊岗位的教师提供学习培训机会,诸如各系学生工作管理者、《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员等。
各系部作为二级主体,在第二课堂中加入“三生”教育的学习,并在综合测评、评优评选等事项中将此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以鼓励学生形成积极的生命意义感。将“三生”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拥有健康的心理。
辅导员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三级教育主体,成立相关课代表,在班干部中选拔积极生命意义感的同学感染身边的同学,也可以进行相关主题班会,多去寝室或者其他途径多了解本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和无聊感的实际情况,随时开展教育。
(三)加强生涯规划教育
正如前面所说,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导致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法很好规划,对未来感到迷茫等情况,学校应加强引导高职学生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活内容,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寻求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意义。摆脱无聊感,获得积极的大学生活体验。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获得对未来的希望感等积极心理品质。
四、小结
本文的撰写借鉴了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论,是希望能让大家关注到高职大学生这一群体,能重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研究结果发现生命意义感和无聊感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试图找到能帮助高职大学生摆脱无聊感和对生命意义感的高认知,达到调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减少自杀自轻事件发生的概率。但是本文的阐述相对较为笼统,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应该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在今后的研究中策略的指导需要更加深入更加详细,增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J].贾林祥;石春.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9)
[2]无聊情绪对大学生形成远大理想的制约[J].蒋邦芹.高教论坛,2014(02)
[3]大学生家庭因素对生命意义感及自杀意向的影响[J].李旭;卢勤.中国学校卫生,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