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控管理视角的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4-06-15 22:26雷晨
经济师 2024年5期
关键词:科研经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

雷晨

摘 要:近年来,国家财政部、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单位相继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使得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已成为实现政策目标、防范运营风险的有效手段。公立医院作为科研经费投放和运行的重要载体,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在细化内部控制建设、防范科研经费风险、激发科研工作活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内控管理视角提出了完善控制环境、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完善制度建设、加强风险评估、强化监督检查等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公立医院 科研经费 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5-218-03

一、引言

近年来,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单位相继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21〕21号),以及《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国卫财务发〔2020〕31号)等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旨在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以此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单位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以及“放管服”政策的实施,公立医院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已成为实现政策目标、防范运营风险的有效手段。

二、公立医院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现状

2006年6月,卫生部颁布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卫规财发〔2006〕227号),公立医院开始由零散的内控管理转变为有整体内部控制框架式的管理,但该阶段内部控制主要以财务人员内部控制为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首次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内部控制直接覆盖行政事业单位经济领域。该规范的施行标志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正式启动。该阶段突出的重点是内部控制不仅仅是财务团队和审计团队的工作,而是由单位领导主持牵头,各部门协作配合,全员参与、共同完成。

为进一步规范公立医院经济活动及相关业务活动,2020年12月31日,国家卫健委、中医局联合发布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国卫财务发〔2020〕31号),全面推进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是预防和管理风险、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的有效手段。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起步较晚,存在对内部控制理论、规范研究不足,内控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目前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相对薄弱,部分人仍然认为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属于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或人员关联不大,甚至个别人员认为对科研经费实施内部控制是对科研工作的束缚和羁绊,导致科研经费管理内控工作流于表面。因此,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控执行效率是医改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公立医院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公立医院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其科研活动复杂,资金规模较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加大以及管理要求的提高,科研经费愈发呈现出规模增长快速化、来源渠道多元化、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等特点。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保证科研资金安全,确保科研经费高效规范使用,已成为公立医院亟须解决的问题。

为防范科研资金浪费,保障医院财产安全,均衡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益,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持续性的科学有效的内部制约机制,实施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健全内部控制体系,规范科研经费管理,保障公立医院经济活动及相关业务合法合规、有序推进已经变得尤为重要。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控制环境不完善

一是管理制度待完善。主要表现为科研经费和内控管理制度存在制度盲区或重叠,部分制度长时间未修订,内容陈旧僵化,或对上级文件照抄照搬,缺乏可操作性,丧失了制度的指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

二是思想意识不到位。目前,公立医院普遍存在“重科学研究,轻经费管理”的现象。在费用列支时,实际支出与预算差异较大,认为经费管理的合规性、合理性检查是吹毛求疵,部分人员缺乏内控制度管理意识,常常以惯性思维替代内控制度的流程控制,更有甚者认为内控管理工作是科研工作的负担。

(二)风险评估欠规范

截至目前,很多公立医院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或者评估模式固定化、内容模板化、流程形式化等。牵头部门很少运用专业的风险评估方法深入挖掘风险点,而是将固定模板发至相关部门,让其自行梳理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由于相关部门或人员思想意识不到位、专业知识限制或不愿增加自身工作量等原因,常常沿用以往年度的风险报告来应付,使风险评估工作流于形式。

(三)控制活动有欠缺

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控制活动通常包括预算管理、经费收入、经费支出、经费结余等方面,但在控制活动管理中,常常出现以下问题:

一是预算编制不严谨。主要表现为预算编制不精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和操作性;经费预算与实际支出不符,存在提高开支标准、扩大支出范围,或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或结余沉淀在项目组等现象;预算调整随意,预算管理粗放,对上级打包下达的总体预算未按照项目进行分解,日常预算也是总额控制,出现部分项目超额支付,挤压其他项目的额度,或者项目中的具体预算科目超支等问题。

二是科研经费计划性原则执行不到位,到年底项目结题验收时,为应对经费执行率、经费匹配率等硬性指标的考核、检查和评估,突击花钱现象严重。

三是结余资金管理不到位。部分公立医院对结余资金管理粗放,未合理统筹使用结余资金,有些甚至认为结余资金为“自有经费”,无法充分发挥结余资金的经济效益,造成了不必要的闲置或浪费。

(四)信息与沟通不顺畅

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衔接配合,比如,科技处作为科研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在经费管理过程中关注内容的合法合规性,财务处作为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部门,关注焦点在会计核算。由于各部门职责分工和管理的关注点不同,造成彼此信息沟通不畅,容易产生管理断层。

此外,部分医院的科研项目经费依旧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进行管理,使得信息在流转过程中出现滞后、不对称或不及时等问题。再加上不同部门之间、相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都有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且系统互不兼容,使得部门间或岗位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存在信息沟通壁垒。

(五)审计监督检查功能缺失

部分公立医院对科研经费的监督检查通常由内部的审计部门完成。由于目前内部审计普遍存在检查方式和内容单一、多为事后抽查等问题,鲜少进行项目预审、中期审计和内控审计。事后审计中,如果发现问题也只能亡羊补牢,使得内部审计无法实现有效的监督和纠偏,审计监督检查部分功能缺失。

五、改进意见及措施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1.开展宣传教育,强化科研经费管理意识。加强政策学习及法律法规“宣贯”,引导科研人员了解、掌握经费管理的相关文件、政策和制度,扭转在科研活动中经费使用随意、年底突击花钱、结题不结账等现象,杜绝利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编造虚假合同套取专项经费,以及虚列、伪造名单冒领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合法、合规、合理使用科研经费。

提高内控管理人员工作水平及能力,加强其对管理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主动提供内控管理和宣传服务,帮助科研人员了解政策规定,提高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意识。

2.强化制度建设。在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特点,优化管理制度,使科研经费管理全部过程受控。管理制度不仅要突出对业务活动和重要风险点的控制,还要统筹整个管理过程,尽量避免出现制度重叠及盲点;将制度修订工作常态化,及时根据上级政策调整及环境变化要求修订、完善制度,确保制度的可执行性,避免照抄照搬或过度简化脱离控制需要;严格按照内控管理要求,完善工作流程,明确管理责任,梳理风险控制点,制订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二)强化风险评估和成果应用

1.开展风险辨识及评估。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管理理论要求,建立风险辨识及评估机制,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内控测试及风险评估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对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科学辨识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制订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

2.强化评估结果的应用。除开展定期、不定期的科研经费风险评估外,还应对辨识的控制风险进行分析,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判,提前制定应对措施,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评估结果应用过程中,还应密切关注各业务环节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做好事前预防,排除风险隐患。

(三)改进控制活动

1.加强预算管理。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创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体系,力争做到事前有审核、事中有调整,事后有评价,确保预算编制及执行过程的规范性、合理性;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努力减少预算执行中的调整事项;牢固树立“分配与管理并重、投入与绩效并重”的理念,对预算整体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科研工作考核体系。

2.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过程管控。关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点,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严格经费预算、支出、结余等过程管控,将各渠道的经费来源统一纳入医院管理;统一科研经费会计核算科目,加强科研经费的日常报销核算,严格成本控制,杜绝各类违法违规事件发生。

3.加强项目结余资金管理。对结题未结账和常年挂账经费未使用的项目,科研经费管理人员应提前做好项目梳理,敦促相关部门按照经费使用范围尽快使用完毕;或者联系拨款单位,确定经费是否需要缴回或用于与使用范围相关的活动支出;对结余资金既不用缴回也无明确使用范围的,由相关部门提请上会,将结余资金归入医院科研统筹,用于科研活动的公共开支,避免出现结余资金长期闲置挂账现象。

4.推行科研财务助理。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的文件精神,全面落实财务助理制度,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化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服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四)加强沟通与协调

1.创建经费管理一体化系统。将科研经费管理所涉及的项目申报、预算编制、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余管理、资产管理等多个模块整合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将经费管理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运行状态、执行情况、信息数据等内容在系统中高度集成,该系统既可满足经费财务管理的需求,又可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相关部门如项目组、科技处、财务处、医工处和相关领导等的信息共享及查询,在系统中按职责及权限进行查询及审查、审批,同时还能实现经费管理的过程监控及预警。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健全部门间及部门内的信息共享及协同机制。例如:科技处、财务处、医工处、审计处、相关院领导和项目负责人等相关部门及人员,均可在其职权范围内登录系统进行项目申报、预算、收入、支出、执行、结余、资产管理等阶段环节的查询和监控工作,破除部门间、岗位间信息的壁垒,使经费管理更准确有效。

(五)发挥监督检查作用

1.提升审计管理水平。采用审计工具来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进行有效监督,保障审计工作的公正公允,高效准确;改进工作方式,将审计工作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有序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检查;充分依靠外部第三方审计力量,加大审计工作力度,通过内、外部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现科研经费使用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项目负责人、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在规定的范围内和正常的轨道上履行自己的职责;建立审计结果披露制度,对审计结果进行公示和披露,接受社会及群众的监督,不仅能高度警醒相关工作及人员,而且有利于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工作行为,加强责任认定和敦促整改,规避道德风险,强化廉政建设。

2.完善经费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将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之一。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使用质量、相关性、使用进度以及预算执行性、成本控制率等作为评判依据,规范、鼓励科研人员合理、合规、优质、高效使用科研经费。

六、结语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应充分结合公立医院的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科研经费的各项管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促进科研工作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伟.关于内部控制视角下医院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2020(27):44-45.

[2] 鲍晖.关于加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04):66-68.

[3] 孙红霞.基于内部控制视角分析医院科研经费财务管理[J].财会学习,2020(26):65-66.

(作者单位:北京回龙观医院 北京 100000)(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科研经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优化初探
“科研经费腐败”有多严重?
公立医院“联”还是“不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