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既是我国汽车产业的机遇,也是山西省汽车产业的机遇。发展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山西省实现转型发展、实现“汽车强省”、助力我国实现“汽车强国”的重要推手。因此,一是要提高科研投入,进一步追赶产业大省的脚步;二是融入全国特别是周边地区汽车产业链,强化产业基础;三是前瞻性布局汽车未来汽车发展方向,引领未来汽车发展。
关键词:山西省汽车产业 甲醇汽车 新能源汽车产业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5-110-03
汽车被誉为民用工业品皇冠上的明珠,汽车产业是产业链最长的工业门类,一台汽车涉及的零部件往往达到两万件以上,主要工业国家如美、日、德等也都将汽车产业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我国“七五”计划也将汽车制造业确立为支柱产业。2023年,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出口522.1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77.3万辆。各项指标均居世界第一,汽车产业是当之无愧的我国支柱产业。
张瑞亮等(2014)[1]对山西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山西省汽车产业的发展应以产业集群化为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张翠平等(2014)[2]对山西省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进一步发展已有的太原、大同、长治、晋城、临汾、运城等六大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对策。郭秀娟等(2017)[3]则对山西省各类型的新能源汽车现状、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宋玉聪[4](2021)则进一步细化到太原市新能源汽车领域并对其现状、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继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传统能源”时代的山西省汽车产业及路径
所谓传统能源汽车,是指以化石燃料特别是石油为能源、以内燃机为动力装置的汽车。
山西省汽车工业起步很早,早在1932年12月,山西汽车修理厂便通过仿制美“飞德乐”(Federal)汽车,生产出一台载重1.5吨的货车,并命名为“山西牌”,次年又改进技术生产了两辆。山西省探索发展汽车整车制造生产的历史,囿于人员技术、工业设备等多重因素,民国时期的山西省并未发展出完备的汽车制造业。民国时期,山西省仅仅发展出了军事需要的修理业和零配件业,只是有了汽车业,还远远谈不上汽车工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仅有位于长春的“一汽”一家汽车制造厂,此时的山西是作为汽车产业链上游参与到我国的汽车工业建设当中,如太钢就成为“一汽”的易切削钢主要供应商之一。“一汽”的成功,推动了全国各地上马汽车制造业,制造出200多种汽车,但无论产量、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山西此时唯一能够生产整车的工厂为山西汽车制造厂,其创建于1932年,原来是个军工汽车修理厂,1955年11月19日正式命名为山西汽车制造厂。“一五”时期,山西汽车工业基本建设投资231.66 万元,改建山西省汽车修理厂和太原大华汽车修理厂、新建大同汽车修理厂等。在这一历史背景下,20世纪60~70年代的山西省汽车制造厂,先后生产制造出JT660型客车、“前进”牌载重货车、“红旗”牌拖拉机、“红卫”牌载重货车、“平型关”牌(后改名为“山西”牌)载重汽车,此外还成功仿制了苏联嘎斯69型小吉普车[5],但产量均不高。这一时期的山西省汽车工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托国内其他汽车厂商的生产经验、技术、图纸等,根据国家安排进行生产,是作为全国汽车工业一盘棋中一枚棋子。其发展路径也是主要按照国家汽车行业主管部门的计划,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自主发展,且囿于自身禀赋,自主发展的范围不广、程度不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汽车行业的改革和开放逐步展开,汽车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按照国家的政策要求,山西省汽车工业企业加入联营公司或自组建联营公司。1977年,由山西省汽车配件公司和山西省机械厅汽车办公室合并组成山西省汽车工业公司。1981年4月,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成立,次年山西汽车制造厂成为其成员厂之一,至1985年底,山西传动轴厂、长治市汽车配件厂、翼城县汽车配件厂均成为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的联营企业,但均非紧密联营。此外,山西省汽车工业公司的部分企业与部分计划内生产企业于1985年组建了山西省汽车配件工业联营公司[6]。为了加强汽车试制与生产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山西省人民政府于1986年12月成立了汽车工业领导组,管理全省汽车工业。
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出台,确立了汽车产业发展的总方向,标志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真正进入了以产业政策指导产业发展的阶段。山西省开始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首先就是体现在政策安排上。199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振兴汽车工业”,并将山西汽车厂八吨汽车项目列为省级重点工程,山西省开始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1996年,山西省“九五”计划和《关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实施意见》先后发布,对山西省汽车产业发展作出了详细安排。
早在1980年代,基于“缺油富煤”的资源禀赋,山西省就制订了发展煤基甲醇燃料的政策和计划。1985年,“七五”计划就提出“积极进行煤制甲醇和煤炭气化液化技术的可行性研究和准备工作”。1991年,“八五”计划提出要“完成煤制汽油千吨级试验等一批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九五”时期,山西省部分企业通过与国外合作,引进煤制甲醇技术,开发“焦化—清洁能源—灵活燃料汽车”的产业链,实施“甲醇—汽车计划”。1997年,原国家经贸委批准山西实施甲醇汽车示范工程。从1998年开始,项目转入试验阶段,组织实施“煤制甲醇—代用燃料汽车示范工程”,试验用车由大同汽车制造厂总装并负责运营跟踪服务、山西佳新能源化工实业有限公司承办。为了推广甲醇汽车,从1998年开始,还对全省范围内使用煤制甲醇代用燃料的汽车免征各种税费。
1992年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过去限制个人汽车消费的政策被取消,山西省意识到发展汽车产业的重要性。鉴于山西省汽车产业基础薄弱,仅在零部件产业方面有相对优势,结合山西省富煤少油的资源禀赋,山西省遂把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重点放在甲醇燃料汽车上。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山西省汽车产业依旧十分薄弱,但通过在汽车产业链上游的零部件产业上发力,整合全省汽车产业资源,积极布局甲醇汽车产业,山西省汽车产业同全国其他地区的差距相比1980年代有所缩小。
进入21世纪,山西省汽车工业产业逐渐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整车特别是轿车生产被远远甩开。为此,山西省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即“避开基本型与大集团正面撞车,重点开发生产专用车”的调产方针,尝试为山西省汽车产业发展找到出路。煤基甲醇燃料汽车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山西省重点开发的汽车产品,这一项目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山西省成立了甲醇燃料与甲醇汽车领导组统筹负责。经过“七五”时期准备、“八五”时期试验、“九五”时期技术引进和开发,最终在“十五”“十一五”时期取得了丰富成果,掌握了大量专利与技术,并通过推广甲醇汽油、汽车甲醇化改造、研究开发甲醇燃料发动机等工作,逐步形成了甲醇汽车领域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
21世纪最初十年,山西省汽车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过去没有过的较大发展,产业规模有了较大增长,通过大力培育“两车一件”产业,初步形成了太原、运城南北呼应的重型汽车生产格局,晋中市榆次区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专用车生产基地,大同、长治、运城、临汾、太原、晋城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也已初具规模。山西省作为我国甲醇汽车的发源地以及甲醇汽车推广应用的示范省,形成了具有较好发展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的基础。
甲醇汽车是山西省汽车产业探索非传统燃油驱动型汽车的第一步,尽管最终并未形成具有较大规模效应的甲醇汽车产业,但在这一过程中逐步积累了技术人才、管理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山西省情的汽车产业发展道路——在缺油富煤的资源禀赋下,以自有的丰富煤炭资源为基础,发展替代燃油的能源,探索开发以煤基能源作为动力来源的汽车。近年来大力发展以电能为汽车动力来源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样是建立在山西省煤电、光电资源较为丰富的资源禀赋下的选择。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汽车产业发展路径,避开汽车产业优势地区的主攻方向,依托山西丰富的煤资源以及货运需求,发展能够形成山西优势的汽车产业——甲醇汽车、重型车等。
二、新能源时代的山西省汽车产业及发展路径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工业等各项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2012年以后进入了快车道,其发展呈现指数增长态势。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山西省汽车产业自2012年以来,牢牢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势,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及扶助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汽车产业的大进步,汽车产业领域取得了从未有过的好成绩。
2014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西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将新能源汽车列为十项重点产业创新行动之一。山西省“十二五”规划将新能源汽车列为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列为山西省培育发展的七大新兴接替产业,“十四五”规划则进一步融入智能化的产业发展前景,提出“加快培育壮大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汽车政策也由21世纪初的“两车一件”调整为“三车一件”,即重型汽车、专用汽车、新能源汽车和优势零部件。此外,自2013年起,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均有提及。历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作了安排,足见新时代十余年来山西省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从这一时期的政策来看,山西省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视不再局限于甲醇燃料汽车,而是将纯电动、混动汽车也通盘纳入考虑,并依托省内几家重点车企作为链主企业,以延伸产业链为目标,尝试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山西省依托发展甲醇燃料汽车的经验,快速向新能源汽车赛道靠拢。2022年,山西省汽车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60家,整车生产企业5家,其中3家具有乘用车生产能力,4家具有商用车生产能力(含客车、载货车企业),5家整车企业均具备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专用汽车生产企业25家,主要生产房车、渣土车、垃圾车、挂车及自卸汽车;发动机生产企业2家,主要生产商用车、多用途乘用车和甲醇发动机,变速器生产企业1家;从事动力电池及正负极材料相关企业20家,零部件涵盖变速器、车桥、玻璃、轮毂、缸体缸盖、合金铸件等,从业人数3.6万人。
新时代以来,山西省汽车产业取得了斐然的成绩,直观体现在汽车总产值和汽车产量这两项指标上。图1所示,2013年以来,山西省汽车产业总产值持续上升。2017年出现一波快速上升后,再次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图2所示,新能源汽车产量自2016年以来占比逐渐攀升,2022年占比超过50%,成为山西省汽车产业链中最为关键的一环。通过引进吉利汽车成立山西新能源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甲醇燃料轿车,2017年投产当年生产乘用车8万余辆,使得当年山西省汽车产量增加一倍,同时也填补了无法生产乘用车的空白。近年来,大运汽车、成功汽车亦开拓了乘用车业务,如今太原市运营的出租车当中,就有大运汽车生产的纯电动乘用车。
2014年,皇城相府宇航汽车公司开始小批量生产纯电动汽车,是省内较早开发电动汽车的企业之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的企业比亚迪也布局山西,2021年4月,太原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与太原市政府、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新的《太原比亚迪EHS动力总成及零部件项目》投资协议,建设年产50万套新能源汽车EHS动力总成及零部件项目,2021年9月即实现首线通线投产,当年产销EHS动力总成10万台。
三、山西省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展望
发展山西省汽车产业,亟须提高研发投入。如表1所示,2012年以来,山西省汽车制造业研发经费R&D投入强度长期低于全国平均,在本身基础薄弱的基础下,较低的研发投入导致山西省汽车产业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较低的研发投入,反映到产业上便是整车生产占比下滑、产业结构上低附加值的零部件等占大头等。
我国汽车产业发达的地区,往往都会有专门的汽车人才培养学校或科研院所,从而能够向区域内的汽车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如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之于一汽、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之于东风汽车等。目前,山西省具有“车辆工程”专业或研究方向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本科院校仅太原理工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程机械与车辆研究所和太原科技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虽然二者的“机械工程”专业均为博士学位授权点,但其核心专业均非车辆工程,且二者也均非“一流学科”建设点。由此可见,山西省汽车专业有相当强的基础,但仍需在汽车方向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方向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可以通过合作办学、建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引进车辆工程专业优质高校资源,如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另一方面,亦可从这些高校引进人才,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机制,或以定向培养的方式联合培养。
尽管山西省汽车产业较为薄弱,但周边的几个省(市)的汽车产业都较强,如北京市有北汽和小米汽车、天津市有一汽、山东省有重汽、河北省有长城、陕西省有比亚迪等知名大型车企,涵盖乘用车和货车、传统油车和新能源汽车。通过推动山西省内汽车产业进一步融入周边汽车产业强省的产业链当中,形成一批有全国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带动培养起一批相关人才、技术,并将这些企业、人才、技术整合起来推动形成本土汽车品牌。山西省应与周边地区协同制定区域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自的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避免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竞争,形成互补发展的产业布局。依托山西省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山西省在煤炭化工、稀有金属、新材料等领域具有资源优势,可以配套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零部件产业,在此基础上引进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加快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和升级。在具有汽车产业基础的城市如太原、运城、长治、大同、晋中等,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更为重要的是,山西省应尽快前瞻性布局未来汽车产业发展新方向。一是布局新型电池技术,山西省具有丰富的硫资源和钠资源,可以通过提前布局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技术,完善山西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最基础的产业部分。除了电池本身技术路线外,充电方式的不同也是当前研究热点。无线充电公路是一种利用无线充电技术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的新型公路设施,无线充电公路的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山西省需积极把握这一前沿发展方向,尽快建设无线充电公路试验基地。二是布局汽车智能化、数字化、网联化技术,山西省可充分利用阳泉云计算中心,为汽车智能化云计算提供算力。山西省汽车产业基础薄弱,可选择跨越式发展路线,以商业模式和未来产业生态布局为着眼点,如在高速公路自动驾驶方面,利用5G以及未来的6G技术等,实现车车互联,有效改善交通安全。三是布局氢能汽车技术,山西省光电、风电资源丰富,但这些电力又往往被视作“垃圾电”,因此,通过将这些“垃圾电”以电解水的方式获取氢气,并利用山西诸多采空区储存氢气成为可能。同时,山西省具有丰富的甲醇燃料汽车开发经验,对于开发氢燃料电池车有先天性的技术优势。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22年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山西省汽车产业及政策变迁与发展路径研究”(YNQN202209)]
参考文献:
[1] 张瑞亮,王铁,杨辉,范博,史若男.山西省汽车产业发展分析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4(02):18-21.
[2] 张翠平,张瑞亮,杨辉.山西省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14(10):31-34.
[3] 郭秀娟,卢晓东,王玮,王鸿禄.山西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7(15):7-9.
[4] 宋玉聪.太原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3):23-24.
[5] 吴国荣.太原经济笔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332.
[6] 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中国汽车工业年鉴1986[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82.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山西太原 030032)
[作者简介:胡志豪,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工业经济。]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