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来奎 周晓晴
这个春天,因为电视剧《南来北往》的热播,让沉寂百年的坊茨小镇火热“出圈”。《南来北往》以两代铁路警察的视角,讲述了他们在办案过程中遇到的故事,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时代发展。剧中的故事已经落幕,但坊茨小镇的故事仍在继续……
“潍坊是一座极具魅力的城市,文化积淀深厚,希望能通过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展现这里的人文底蕴,带领观众触摸到真实的历史。”“金牌编剧”高满堂感叹道,在《南来北往》拍摄前期,他极力推荐坊茨小镇作为该剧拍摄地,于是才有了这部开年大剧与坊茨小镇的“双向奔赴”。
3月12日,春和景明,坊子区三马路左转,路边宣传牌上“坊茨小镇”几个大字映入眼帘。仅仅一路之隔,从高楼大厦到青砖红瓦,时间长河仿佛在这里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浅黄色的墙壁、红色的屋顶、简洁的线条,路边一座座日耳曼式建筑矗立;青砖上的点点青苔、铁轨上的斑斑锈迹,承载着悠悠时光。
时间回溯到1898年。当年3月,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自此在山东取得了胶济铁路的独占修筑权和沿线矿山资源开发权。三年后,德国在“坊子店”附近开挖第一口煤井“坊子竖井”;翌年,胶济铁路自青岛修至坊子,一趟趟承载着德国殖民野心的列车穿梭在坊子与青岛之间,将数不清的煤炭运往海外。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1914年,日本全面接管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自此开始了对坊子的掠夺。
百年风云散去,如今留下了四大老建筑及遗址,镌刻了历史和文化印记。166处德日建筑整体格局、街巷肌理、景观风物保存完好,以万和楼、刘氏老宅等为代表的民居建筑古风犹存,德建火车站、胶济铁路和机车转盘等组成了潍坊铁路工业廊道,以德建矿井、采煤巷道等为代表的炭矿遗址记录了百年沧桑。
初春时节的坊茨小镇,悠长的街巷纵横交错,斑驳墙壁写满风霜,青石板上镌刻着时光。
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可以领略德日建筑群的异域风情,身临其境感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场景,也可以捕捉惬意自在的人间烟火气。
一路前行,沿街的许多门店大门紧闭,门前青色的大理石门牌上,簇新的金色字迹记录着它们的故事——横田旅馆、电灯公司、正金银行、军官宿舍,曾经的状貌好像触手可及。
白色上衣、蓝色裙子、两个麻花辫,一马路深处,一位十八九岁的女孩站在民居前瞭望,同行的女孩抓拍下瞬间,给人一种穿越的恍惚感。
来自青岛电影学院的白子曼正以“时代发展下的女性服装演变”为题拍摄毕业作品。在追剧《南来北往》过程中,她发现剧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场景非常真实,通过查询发现潍坊的坊茨小镇是主要取景地之一,便决定来潍坊拍摄作品。
因为一部剧,奔赴一座城。像白子曼一样,因为《南来北往》专门来坊茨小镇游玩打卡的外地游客并不少。来往的行人一边比照着手机里的剧照,一边寻找着供销社、小卖部、卫生院、马燕家等剧中“同款”打卡点。
一波接一波的游客,让原本平静的老街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在坊茨小镇,可以逛逛古色古香的商店,看看手艺人制作糖画;可以参观红色文化博物馆,看一场美术展。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能与扑面而来的市井气息撞个满怀:路边门楼下的居民一边下棋,一边说着家长里短;耳边不时传来犬吠与上课铃声,光阴在这里慢煮,闲适惬意道不尽。
“好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坐在站前小卖部的长椅上,90岁的张兰英静静地看着熙攘的车流与人流,小声地念叨着。在这里生活了70多年,张兰英见证过这里的游人如织,见证过它的落寞沉寂,也再次见证了它的声名鹊起。
日接待游客量突破万人次,“南来北往取景地”一度进入抖音热搜榜单前十……新的一年,坊茨小镇以持续“沸腾”的方式开场。
有淄博、哈尔滨“教科书式”的自我营销在前,再加上各地文旅部门的“花式”揽客,众多关注《南来北往》和坊茨小镇的网友坐不住了。打开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搜索《南来北往》,“#潍坊文旅请接住这泼天的流量吧#”“#被低估的小众旅游城市潍坊#”等话题热度居高不下,“这真的是实景吗?请留好这个小镇”“很有年代感,可以做个影视基地”,众多网友纷纷为坊茨小镇文旅发展支招。
流量来了,小镇“红”了,这既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考验着一个城市的应对能力和管理水平。如何让流量成“留量”,让“网红”成“长红”,让“南来北往”成“常来常往”?对此,潍坊市坊子区文旅局局长刘庆娜表示,他们将从三个方面发力。
不断完善旅游服务配套,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设公共厕所、公共座椅、停车场等,完善旅游导览图,提高支撑服务能力,提升游客舒适度和满意度;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着力招引一批特色餐饮、精品民宿入驻小镇,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
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树立真情服务理念。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优化服务质量,结合本地特色挖掘一些特色景点,讲好坊子故事,让游客有不一样的文化享受。
挖掘自身优势和特色,加强宣传推介。继续招引更多的影视剧来小镇取景拍摄,将坊茨小镇打造成国内知名的影视拍摄基地。
Due to the popularity of the TV drama Always on the Move this spring, Fangtze Eurotown, a small town that has remained quiet for over one hundred years, has become well known. In Fangtze Eurotown of early spring, one can see the long crisscrossing streets and alleys, mottled walls covered with hardships, and bluestone slabs engraved with imprints of time. Here, history and reality intertwine with each other, which allows one to appreciate the exotic charm of German and Japanese architectural complexes, to immerse oneself in the living scenes of the 1970s and 1980s, and to capture the vitality and comfortable atmosphere of peoples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