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世界

2024-06-14 06:44:01郭静
牡丹 2024年10期
关键词:克劳狄哈姆雷特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是欧洲近代文学的开端,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灿若群星的作家当中,英国文学巨匠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作为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被认为是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也是欧洲悲剧文学史上的经典代表作,代表了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最高成就。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主角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复杂的人物性格及丰富的悲剧艺术表现,使他成为“人伦的典范”——一个矛盾的人文主义者的经典形象。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于从创作背景、人文环境和人物性格矛盾性三个方面对这部作品悲剧结局的形成因素进行讨论,从而指出《哈姆雷特》的悲剧既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一、《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

《哈姆雷特》创作于十六到十七世纪之交,当时英国正处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期,也是英国社会历史进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期。此时,英国在伊丽莎白的统治下,王权利用资产阶级,而资产阶级依附于王权,二者暂时形成同盟关系。在这样稳定的政局下,社会生产力迅速提升,新兴的资本主义也快速发展,从而导致了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崩溃,但二者对农民阶级的疯狂剥削惊人的一致。詹姆士一世继位后,深度推行专制集权,大肆镇压新兴资本主义和农民的各种反抗活动,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在此基础上,封建社会的秩序摇摇欲坠,英国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逐渐成熟。

《哈姆雷特》这部作品借丹麦的政治斗争深刻反映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哈姆雷特与叔叔克劳狄斯的斗争,正好象征了反对封建王权者与新兴资产主义者的斗争。作品也正是通过这一斗争反映了英国人文主义与黑暗的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对封建邪恶势力进行了批判,同时也揭露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的贵族地主阶级的本质。此时的莎士比亚,也不再沉浸于早期人文主义带来的浪漫与乐观之中,开始对思想进步与人文理想背后的隐患进行深入思考,《哈姆雷特》就透露出他对这个混乱社会背后隐患的担忧。莎士比亚深感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越发不可调和,于是在作品中,加大批判力度,作品风格发生变化,悲愤的色彩越来越厚重。当时整个欧洲都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开始觉醒,很多人们对上帝盲目的信仰开始动摇,他们开始崇尚“个性解放”光环下的“为所欲为”。这一切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是一种思想的解放,但随之产生的是社会的混乱不堪和私欲的泛滥膨胀。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有重整乾坤的大志,却最终以死赢得胜利,这样的剧情本身就是悲剧的伏笔。

二、人文局限性

人文主义的核心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并且强调人性,否定神性,要求人、人性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哈姆雷特是王室成员,是理所当然的王权继承者。他曾前往号称人文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在德国接受了全套的人文主义思想教育,并形成了对待人生、人类、友谊和爱情等全新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哈姆雷特一开始是热爱生活的,他对人类社会怀有美好的期待。哈姆雷特本人也因为高贵的品行,而深受大家的爱戴,无论是他的情人奥菲丽亚,还是他的敌人克劳狄斯都非常尊重他。此时,哈姆雷特是个快乐的王子,他的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充满希望。但是,作为复仇悲剧,生活必然不能这样美满下去。

大多数复仇悲剧都有一些基本元素:戏中戏、疯狂的场景、复仇的鬼魂、一个或几个血腥的场景,最重要的是,一个对强大对手有严重不满的中心人物。这个中心人物把事情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会在正义在公共领域失败后私下展开报复。哈姆雷特清楚地意识到了复仇所涉及的道德问题,因此他的复仇之路必然充满了波折。

哈姆雷特的悲剧人生首先体现在家庭的不幸之中,父亲突然离世,叔叔仓促即位,宫廷外敌军虎视眈眈,宫廷内人们却在通宵达旦,酗酒取乐。紧接着,一系列更为惊人的巨变在他面前展开: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匆忙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情人与他无法产生共鸣,仿佛世界末日一般。哈姆雷特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在呼喊。在哈姆雷特极度悲恸与困惑时,父亲的亡灵却现身告诉他叔叔弑君篡位的真相,并要求他为父报仇。

复仇势在必行,然而对哈姆雷特而言,他的任务不仅仅是夺走杀父仇人克劳狄斯的生命。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在看到福廷布拉斯的叛乱威胁,以及克劳狄斯统治引发的普遍腐败的场景后,哈姆雷特明白,自己不应是被召唤单纯做刽子手,而是要去做恢复正义的道德任务,这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应该做的事。夺走凶手的生命只需要普通刺客直接动手,但要“报复”已故国王的死,则需要更高级别的智慧。他很清楚,不能用刺客的匕首来清洗自己的国家,也不能用国王的血来净化它。与福廷布拉斯和拉尔特斯不同,他要做的事不仅仅是杀死新王,也不能仅仅通过发动一场暴乱来推翻新王的统治去结束一切。人文主义的优劣在哈姆雷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尊重人和人性,推己及人,从宫廷斗争出发思考时代的乱象,得出结论:复仇的最终目标是让国家免受外国的侵略,消除威胁国家生存的内部腐败,从而拯救一个时代。这个任务很艰巨,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更愿意去追求个人的幸福。但是,无论多么不情愿,他最终都选择了挺身而出,坚定不移地执行他的任务。

他总是在问“除了我,还有谁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清明”,这个问题也正是他的世界观的体现。人文主义让他的思想变得极其理想,他总认为凭借他的一己之力就能扭转乾坤。他明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连克劳狄斯本人都承认哈姆雷特“受到分心的群众的爱戴”。如果雷欧提斯都可以很容易地组织人民,发动一场暴动来反对他认为杀死了他父亲的国王,那么对于哈姆雷特来说只会更加容易,可理想化的哈姆雷特却从没想过依靠群众的力量。

哈姆雷特在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挣扎,因为在他看来复仇本身也是违背人文主义精神的,即便复仇的结果能大快人心,但复仇的过程本身就是牺牲流血、不断杀戮的过程,人的价值和尊严也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被践踏。他一方面想要释放自己人性的善,一方面又想完成复仇的使命,打造一个朗朗乾坤的世界。尽管哈姆雷特从出场到死亡都背负着“复仇”这样的悲剧使命,但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我们依然可以明确感受到,他追求的始终是一个平等、光明、远离邪恶与阴暗的理想社会。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人”和“人性”,但在哈姆雷特所面临的残酷现实中,人性是邪恶的,是卑鄙的,是脆弱的,是善变的,王子本人也是孤独的、忧郁的,王子哈姆雷特最终为自己永恒的信念献出了生命。

三、哈姆雷特的矛盾性

哈姆雷特身处国家发展较快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由于内部矛盾和国际角力而不太稳定的时代。多元的生活环境让哈姆雷特的性格充满了矛盾。

首先,哈姆雷特是一个既勇敢又懦弱的人。一方面,他是一个勇敢而骄傲的王子。他的父亲去世、叔叔篡位,这些事件让他倍感不安和痛苦。但当国王的鬼魂出现时,哈姆雷特一点也不害怕,勇敢地与其对话;当其杀害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后,被新国王派到英国时(哈姆雷特明知这是个陷阱),他毫无惧色地答应了;在被海盗俘虏,面临生命危险时,他也面不改色、镇定自若;特别是在最后中毒快要身亡的那一刻,他也毫不畏惧,而且勇敢地将新国王给杀死,完成了复仇的使命。但在复仇的过程中,他犹豫、不安,没有做好复仇的心理准备,觉得当时的局势还不足以支持他大刀阔斧地改变。同时,他又觉得自己承担不了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在迷茫中找不到复仇的方法和动机。他反复权衡得失,有多次可以杀死克劳狄斯的机会,但都在他的犹豫不决中错失了,以致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他在自己家中的墓地里,摆出死亡后的自己,以此骗过周围的人,避免困扰。这种逃避行为也表明了哈姆雷特内心深处的懦弱。他身负重任却踌躇不前,不敢直面现实,只会用装疯的方式去揭露真相,想要复仇却又犹豫再三,懦弱的性格让他无法挣脱内心的禁锢。

其次,哈姆雷特是一个既温和又冷酷的人。在故事开始之初,哈姆雷特深受民众爱戴。他温文尔雅,是一个谦谦君子,对所有人都以礼相待,一国王子应有的胸襟与谦逊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对待爱人奥菲丽亚,他写过热情洋溢的情书,也送过饱含爱意的礼物。可当哈姆雷特经历一系列巨变踏上了复仇路之后,就变了一副模样。他明明爱着奥菲丽亚,却仅因为怀疑,就借装疯表现出冷酷而又无情的态度,与从前判若两人。此外,他以残酷的表现和恶毒的言语去威胁自己的母亲,痛斥母亲水性杨花,不该在父亲尸骨未寒之时就轻易地投入凶手的怀抱,一通怒火发泄让母亲想起来就感到害怕。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温和与残酷之间的冲突,也是他悲剧命运的写照。

最后,哈姆雷特有精神矛盾。当哈姆雷特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会深陷精神矛盾之中。一方面体现在对遭遇的不公正和对精神上受到的打击感到难以忍受;另一方面,是因为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现实中罪恶之严重而深感痛心。一开始哈姆雷特拥有善良的爱人、慈爱的母亲、英雄般的父亲,他看到的都是人性的美好。然而一夕之间,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哈姆雷特的世界里,他的叔叔克劳狄斯既是国王,又是仇人;母亲既是亲人,又有可能是帮凶;奥菲丽亚既是爱人,又是仇敌宠臣的女儿。在哈姆雷特的眼中,没有什么真正值得他相信、依靠。现实的丑恶和残酷使他郁郁寡欢,意志消沉。他决然地否定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变得狭隘而偏激。“美丽可以使贞洁变得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他自己的感化。”“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从理想的完美到现实的残酷的巨大反差使他不相信母亲和爱人对他的爱,反而嘲弄她们。

他是英雄,但优柔寡断;他深受人民的爱戴,但不肯相信人民的力量;他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封建腐朽势力的强大,却止步于重整乾坤的不易;他有着令人钦佩的才能,却总是郁郁寡欢,犹疑不定。哈姆雷特内在的矛盾性束缚了他的思想和行动,从这一点来看,他悲剧的命运是注定的。

四、结语

哈姆雷特的悲剧带给读者的是含泪的思索,他使读者看到了英雄使命与人性弱点之间与生俱来的冲突,这一冲突最终导致英雄悲剧陨落的结局。哈姆雷特的殒命凸显了人性存在的价值,忧郁的王子形象在死亡这一刻得到升华,悲剧的力量也在这一刻激烈迸发,最终赋予了这部剧别样的魅力。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郭静(1983—),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   高瑞

猜你喜欢
克劳狄哈姆雷特人文主义
喜剧《无事生非》
工会博览(2024年6期)2024-03-04 11:07:34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旅游学刊(2023年3期)2023-06-13 20:34:33
论《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的伪装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阿来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5:24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戏曲研究(2020年2期)2020-11-16 01:21:06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如何重构人文主义
出版广角(2015年6期)2015-05-30 23: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