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域下的彝族传统民歌传承与创新

2024-06-14 09:10王志昕
音乐生活 2024年4期
关键词:彝族民歌传统

彝族传统民歌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传于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其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叙事歌、劳动歌、风俗歌、儿歌、情歌、山歌等类型。从唱腔上来看,彝族民歌主要流传四大腔,包括海菜腔、山药腔、四腔和五山腔。从整体风格上看,彝族民歌具有篇幅长大、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曲调悠长深沉、演唱技巧较高等特点,其中间杂多种表现形式,如白话、对唱曲子、跳弦等(集体歌舞)。在演唱中常运用真假嗓结合、领唱与帮唱交替的形式,呈现出“腔中有腔”“曲中套曲”的形式。

彝族传统民歌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彝族人民记载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考察彝族传统文化的珍贵材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彝族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为了保留和传承彝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为了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激发民族自豪感。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彝族民歌的传承和创新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一、新时代视域下彝族传统民歌传承之探析

(一)彝族传统民歌传承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彝族传统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承者的日益减少

首先,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导致许多年轻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逐渐减弱,随着老一辈彝族民歌传承者们的日益减少,年轻一辈不愿继续传承民歌,导致彝族民歌的传承出现断层,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

2.机构与组织的缺乏

其次,缺乏规范系统的传承机制和专业的保护机构,使得彝族民歌的传承难以为继。这种来自于民间艺人随机性、零散性的自发传播行为,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受众群体也非常有限,难以形成广泛性、系统性的传播。

3.社会环境的变化

此外,民歌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许多传统习俗和活动逐渐消失,这也为彝族民歌的传播带来不利的影响。彝族民歌广泛存在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如云南、贵州、四川等山区地带。这些地区相对封闭,多年来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语境。因而当地的彝族民歌主要应用于当地的风俗中,如彝族的传统节庆、婚丧嫁娶等仪式和场合中。近年来,随着这些仪式氛围的逐渐淡化,彝族民歌的传播也受到了局限。

4.受众群体少

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深受流行音乐的韵律节奏影响,可以说,流行歌曲已成为了主流,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而传统的彝族歌曲往往难以被年轻人所接受。因而受众数量较少,仅限于小范围地域间传播,难以产生广泛传播的规模效应,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曲高和寡”的情况。

综上,可见彝族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涉及到保护和发扬彝族丰富的文化遗产等诸多方面。面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应积极应对,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以下是彝族民歌的传承方法与策略。

(二)新时代视域下彝族传统民歌传承的有效策略

1.从传承者入手

(1)保护和培养传承人

彝族传统民歌的传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人肩负着传播、授受彝族民歌的重要使命,在当下,随着彝族民歌的传承人的日趋减少,保护现有的传承人、培养接班人便有了至关重要的意义。政府和社会应提供资金和平台支持,确保传承人能够持续将彝族民歌传承下去。

(2)开展彝族民歌进校园

为了更好地传播彝族民歌,培养彝族民歌的传承者和受众群体,可以开展彝族民歌进校园活动。将彝族传统民歌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特别是在彝族当地的学校,可以灵活利用当地资源,在学校的声乐教育中融入彝族民歌教学,建立特色校本课程。通过课堂形式的广泛传播,可以确保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接受彝族音乐。学校也可以聘请专业教师或民间艺人进校园为学生授课,将彝族民歌的原生态演唱技巧传授给学生。

(3)教育培训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展开线上或线下彝族传统民歌教育培训活动,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例如,开设网络课程或工作坊,教授民歌演唱技巧、编曲制作等内容,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学习。

2.从组织机构入手

(1)建立彝族传统民歌保护机构

除上述措施外,可以通过成立专门负责彝族传统民歌保护和推广的机构或组织,以官方的名义保护和推广彝族民歌,并有计划地定期开展有关彝族民歌的各项活动,为传承彝族民歌提供有力的支持。

(2)成立彝族民歌协会

除上述组织外,还可以成立专业的彝族民歌协会,定期开展彝族民歌相关讲座、论坛,以促进彝族民歌的普及、交流和传承。

3.从资料保存角度入手

利用现代化数字录音、录像等技术,对彝族传统民歌进行全面、系统地提取、保存和整理,并将其转化为数字化格式进行编码,以便于日后长期的保存和搜索查阅。同时,建立数字图书馆或数据库,提供在线检索和聆听、下载服务,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彝族传统民歌。

以上策略有利于彝族民歌的保存,大大减少因传承过程中产生的流失现象。便于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系统地开展彝族民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二、新时代视域下彝族传统民歌创新之探析

(一)彝族传统民歌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彝族传统民歌进行创新探索的道路上,也会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民歌元素与现代审美难以平衡等问题中。

1.传统文化元素丢失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许多民族音乐人在尝试对彝族传统民歌进行创新时,为了更好地迎合现代观众的需求,往往重视创新而轻视对于传统音乐的继承,他们往往会对原曲进行大刀阔斧的更改,造成原曲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大大流失,导致音乐的整体风格完全转换成现代流行曲。以上是其中的一种表现。

2.难以结合时代特征

还有另一种完全相反的现象,即过分重视对于彝族传统民歌形式的保留,而难以在其基础上结合时代性进行创新的现象。这样的作品往往受众很局限,只适合当地少数民族小范围的艺术欣赏,而难以被大众所接受,这种同样也是需要创作者规避的。

3.创新模式局限单一

除此之外,还存在民歌创新模式单一的情况。彝族民歌的创新往往局限于一种形式:或是针对某一音乐要素的创新,或是对于表演形式的创新;或是对于歌词文本的创新,但少有多种形式并存的创新模式,即全方位的创新,能带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和强烈深刻的感官冲击效果。

综上,可见,在当下如何将彝族传统音乐与时代元素相结合,使之更为符合现代人的音乐审美,更易被听众所喜爱,就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了以下策略。

(二)新时代视域下彝族传统民歌创新的有效策略

1.创新传播方式

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彝族传统民歌的传播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现代媒体平台,如电视传媒、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彝族民歌。此外,也可以通过传统民歌音乐节和演出等方式将彝族音乐呈现给更广泛的观众。例如,可以将彝族当地的音乐节以直播方式呈先给观众们,让观众更直观地体验与感受当地的特色音乐文化。

2.结合传统与现代元素

在保持彝族传统民歌特色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感的音乐作品。这样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1)改编原有歌词

在保留原有彝族民歌曲调的基础上,将原来的晦涩难懂的方言歌词进行改编,改成通俗易懂的、更为当下年轻受众群体所喜闻乐见的的现代化歌词。歌词中可以加入流行性词汇,增加其时代特色。例如,我们现在欣赏到的彝族敬酒歌就是从彝语中翻译过来的用普通话演唱的歌词,这就能让听众更易理解歌词中的内容,感受歌曲背后的意蕴和风土人情。如彝族《敬酒歌》中的歌词“阿老表,端酒喝,阿表妹,端酒喝,阿老表,喜不喜欢也要喝”[1],从歌词中,我们可以清晰明了地感受歌曲中祝酒劝酒的内容,从而体会到彝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文化。

(2)创新音乐要素

如在节奏、速度上进行创新。以往的彝族民歌凸显出鲜明的山歌特点,速度悠长、缓慢,这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快节奏时代,因而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速度。如,在抖音上的彝族火爆神曲《来跳舞》即是以彝语民歌结合流行音乐元素进行改编创作的作品,其明快的旋律能迅速打动聆听者,为其留下鲜明的印象。

除此之外,还可以改变原有曲调的节奏型,如缩短长音,改成更为轻快短促的八分、十六分音符节奏型,使音乐更富有动感,贴合短视频音乐的特点,让人眼前一亮,更容易给听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3)丰富呈现形式

多种表现形式并存。以往的彝族民歌演唱形式较为单一,如独唱、对唱、齐唱等,听久则会乏味、枯燥。可以利用视觉媒体艺术,将视听相结合,以调动受众多重感官,为作品赋予更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如,在演唱时结合彝族舞蹈动作,打造歌伴舞等多元化呈现形式。

(4)融合演唱方法

即“原生态+”唱法。通俗来说,即以原生态唱法为主,融合现代多元唱法。例如,可以选取原有歌曲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进行保留,这一部分采用传统唱法,再增加一些现代歌曲内容,这部分采用现代唱法。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更能带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以彝族的情歌对唱歌曲《火把恋人》为例,这首歌曲采用了“流行+原生态”演唱结合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歌曲巧妙地保留了男声领唱,女声帮唱的传统彝族歌曲演唱方式。男歌手先用流行唱法演唱一句歌词,之后女歌手们用原生态唱法在其后附上衬词句,以第一句为例,男歌手首先演唱一句歌词“月亮已经很圆,阿妹快来到我的身边”[2],之后女歌手们随即进行衬词“乌拉拉,乌拉拉”。这种一唱一和,相互呼应的唱法在保留原有彝族歌曲特征的基础上又实现了创新,带给观众新颖的审美体验。

(5)创作民族风歌曲

吸收彝族民歌中的元素,创造时兴的民族风歌曲。例如,彝族歌手阿吉太组合原唱的《阿衣莫》就是结合彝语音乐元素,吸收彝语内容“阿衣妞妞 海马塔莎洛”[3]作为歌曲中的串联性歌词,歌曲其余的内容和整体风格都呈现出流行性音乐特点,更加符合当下观众的口味。

(6)技术设备支持

主要可以从现代音乐制作设备和现代化技术支持两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音乐制作技术与混音设备,对彝族民歌进行数字化音乐二度制作,使其更符合现代音乐审美与风格。先进的设备不仅可以提高民歌的音质和听感,更可以为其注入新的艺术元素,增强彝族民歌的吸引力。

从现代化技术层面的运用上,还可以运用现代化虚拟现实技术(VR)和增强现实技术(AR),为彝族传统民歌创造沉浸式的观赏体验。用户可以通过佩戴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歌演唱现场的氛围,增强对彝族传统民歌的兴趣和理解。

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AI)对彝族传统民歌进行分析、归纳和挖掘,提取其中的核心元素和特点,为民歌的创新提供灵感和素材。例如,通过智能音乐生成器,结合彝族传统民歌的特点创作新的音乐作品。

3.音乐跨界融合

(1)姊妹艺术跨界融合

可以展开跨界的合作,如将彝族传统民歌元素融入影视、动漫、游戏等姊妹艺术中,打通产业合作平台,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这样既可以拓展民歌的应用场景,又能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2)国际交流与传播

通过国际音乐节、文化展览等渠道,将彝族传统民歌推向世界舞台。利用国际化平台展示民歌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认同。

综上,彝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其中,离不开政府、社会、教育机构和民间艺人等通力协作。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让彝族传统民歌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三、新时代视域下传承与创新“同步走”之探析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在新时代的视角下,彝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是并举的,二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因而,在探索其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绝不能顾此失彼,有所偏颇。那么,应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呢?笔者尝试给出几点策略。

(一)在传承基础上创新

从文化艺术的承袭角度言之,任何民族文化的创新都要以传承为基础,同样,彝族民歌也不例外,也要在尊重彝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二度加工和创新改良。因而,对于彝族民歌的未来展望,应始终秉承以民族为根、以传统为魂,换句话说,传承是“源”,创新是“流”。源头只有一个,流变可以有很多种。彝族民歌应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增加新元素,打造时代下的新民歌,在不背离原生态的原则下长足发展。

(二)创新始终围绕传统

对于彝族民歌的创新,应始终坚持创新不离传统,无论是哪种创新形式,其本质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因而创新必然会溯源回民歌曲调,以其为蓝本进行创作,而非凭空想象、天马行空的构想,完全脱离了民族生活的实际,最终的结果就是背离了民歌创新的初衷。

(三)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

坚持传承与创新的密切结合是彝族民歌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二者有机结合,在传承之上创新,在创新之中传承,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彝族民歌的优势,使彝族民歌永葆生机。

综上,新时代视域下彝族传统民歌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该任务非一朝一夕间可完成,可以说,要想实现彝族民歌传承与创新任务完美落地,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甚至需要几代人共同的努力方可达成,可谓道阻且艰。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性,并迈出了尝试性的探索步伐。只有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进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来保护和传承彝族民歌,才能让这一宝贵的文化得到持续的绵延。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现代科技手段和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引导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彝族民歌,真正地使这种文化薪火相传。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传统民歌传统,在创新中保持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已实现传承与创新的和谐统一。

注释:

[1]歌词出自彝族《敬酒歌》。

[2]歌词出自彝族歌曲《火把恋人》。

[3]歌词出自彝族歌曲《阿衣莫》。

参考文献:

[1]曾令士:《彝族传统音乐思维探幽》,《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2]靳丽芬:《彝族音乐文化》,《民族音乐》2006年第2期。

[3]宋晋云:《云南彝族地区民族音乐的地域特色》,《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第4期。

王志昕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于洋)

猜你喜欢
彝族民歌传统
彝族海菜腔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老传统当传承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藤县水上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