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文化厚植小学语文课堂的路径与方法探究

2024-06-12 06:14金秀玲
关键词:戏曲古诗词语文课堂

金秀玲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语文课程应当厚植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因此,传统文化进课堂已然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如何用传统文化厚植小学语文课堂则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入手,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探究用传统文化厚植小学语文课堂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4.007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承担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领小学生挖掘与知识点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素材,借助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意识的形成,并进一步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使得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有所得。然而,当前不少教师尚未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厚植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与运用不足,导致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传统文化融入工作不太理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然要结合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与要求,从民族自信、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入手,进一步探析传统文化厚植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一、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厚植传统文化的价值

1.实现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文化由先人们意志、精神等凝结而成。而语文课程本身具有人文性及工具性的特征,使之成为民族精神、精神的传承之地。从某种程度上说,加大传统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本身的育人价值,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全方面地渗透精神、传统文化等,做好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民族精神,从根本上实现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尤其是《手术台就是阵地》《少年中国说(节选)》《示儿》等与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相关的内容,能够在增强小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进一步引领学生深刻认识、感知先烈身上为民族、为国家崛起无畏牺牲的精神,有效地增强小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实现民族精神有效传承。

2.助力学生语文素养水平的提升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学习传统作品,透过文章、透过语言探索蕴藏在作品中的价值意蕴,既對学生深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也能进一步让学生自觉接受文化熏陶,理解传统文化背后真正的意义,促进其分析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例如,通过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体会革命前辈在逆境中坚强地追求真理以及坚忍不拔、勇于奉献的精神;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为人民服务》等课文,真切地感受到文章有关思想的内容,体会先烈不畏艰难困苦、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观念、增强对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水平。

3.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

课程创新改革要遵循基础性、开放性以及个性化等原则,内容变化则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这几个方面。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遵循新课改的原则以及内容要求,充分利用教材中传统作品来渗透传统文化,建立有内涵、有层次的教学,有效地将精神、传统文化融于课程教学之中。并且,当前的语文教学分析显示,89%的课堂应当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方式等渗透传统文化;63%的课堂在教学框架中体现传统元素,通过传统文化中的育人价值、德育价值来渗透文化精神;40%的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育人价值,将传统文化与课程目标结合起来,强调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突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价值与“三观”,进而实现教学路径的优化与创新,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二、用传统文化厚植小学语文课堂的路径与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现行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为教师在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在课堂中渗透汉字文化、古诗词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民间故事、礼仪文化、戏曲文化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同时,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确保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1.渗透汉字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从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现代的体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汉字的音、形、义等特点,引导学生领略汉字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一年级的《天地人,你我他》这一课中,可以结合道家文化,对“天”“地”“人”的字形、字义等展开讲解,引导小学生将接触到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了解汉字的构造与规律,探究汉字与古代文化的联系,探讨汉字的传承与保护;或是在“尘”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解析其为“小土”,表示细小的尘埃。通过这样的解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含义,同时感受到汉字的形态之美。

2.开展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选取优秀的古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和韵味。并且,在古诗词教学中,深入解析古诗词是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理解诗词中的含义和思想感情。同时,还要注重对古诗词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解读,如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念等。通过深入解析古诗词,让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静夜思》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解析诗中的月、地、人等元素,让学生理解到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团圆、和谐的追求。或者,在教学杜牧的《清明》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情境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展示清明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清明节的习俗和文化背景。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优秀古诗词作品,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和分享活动,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古诗词的学习中。

3.融入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传统节日素材,如《北京的春节》《腊八粥》《清明》等,为学生介绍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将传统节日文化、节日习俗等融入小学语文课堂。

第一,讲解节日习俗。在《端午粽》一课上,教师可以详细讲解传统节日中的各种习俗和仪式,如端午节中吃粽子、挂艾叶、赛龙舟等习俗的含义和由来。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节日习俗,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第二,开展节日实践活动。在春节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与节日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贴春联、包饺子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在端午节期间,引导学生制作一些简单手工,如粽子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节日文化。

第三,布置节日家庭作业。作业是巩固和延伸节日习俗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节日相关的家庭作业,如让学生拍摄家人一起过节的照片、绘制节日图画、写一篇关于过节的小作文等。通过这些作业,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讲解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故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领略故事中的智慧和启示,如《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盘古开天辟地》等民间故事,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

第一,探讨故事蕴含的精神。例如,在《狐假虎威》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狐假虎威这一成语的由来吗?想一想狐狸为什么能借老虎的威。”让学生们自由发言,激发他们对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讲解完狐假虎威的故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们认为狐假虎威为什么能成功?这一故事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通过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第二,在讲解民间故事时,教师需要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表情,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学生,如通过提问、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故事情节中,增强他们的阅读体验;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将民间故事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例如,导入《精卫填海》动画视频,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组织学生们讲解《孟母三迁》故事,引导其理解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通过故事的融入,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5.讲解礼仪文化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礼仪文化素材,为学生介绍传统礼仪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第一,孝敬长辈,尊重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孝敬长辈、尊重父母的重要性。例如,在学习《游子吟》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讲一讲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从而培养他们孝敬长辈的意识。

第二,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敬语和礼貌用语是礼仪文化的基础。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基本的敬语和礼貌用语,如“您好”“谢谢”“对不起”“请”等。通过日常交流和课堂互动,让学生逐渐养成使用敬语和礼貌用语的良好习惯。

第三,敬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例如,在学习《一封信》这篇课文时,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探讨活动,让学生对写信的格式、信件的内容等展开思考,懂得在亲人面前要报喜不报忧,以免亲人担忧的道理。

第四,感恩父母、珍惜亲情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例如,在学习《妈妈睡了》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分享父母关爱自己的小故事,由此切实体会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和关爱,从而培养他们感恩父母的情感。

第五,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是教育的使命。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例如,在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了解古人智慧和传统文化魅力的任务,驱使小学生们主动了解经典名著、相关文化等,增强其文化自信。

6.普及戏曲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通过开展戏曲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戏曲文化,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戏曲片段进行讲解和展示,引导学生领略戏曲的艺术魅力。

例如,开展戏曲小知识讨论活动,以《田家四季歌》为例,利用多媒体展示用戏腔唱歌的表演视频,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戏曲的语言和腔调,如京剧的韵白、唱腔等,通过学习戏曲语言与腔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戏曲艺术的韵律美和音乐性。或是展示戏曲的道具和服饰,如传统戏曲中的刀、枪、剑、扇等道具以及服饰的特点和寓意等,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欣赏传统戏曲”鉴赏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梅兰芳蓄须》《西门豹治邺》《京剧趣谈》等视频,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其中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感受传统戏曲中包含音乐、唱腔、舞蹈、表演等丰富元素,更好地理解戏曲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开展戏曲表演活动。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组织学生们将所学的戏曲文化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通过模仿表演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社区或学校活动中表演戏曲节目等。通过将戏曲艺术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进课堂是当前教师教育发展的共识,小学语文教师在新时代背景下,要顺应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技术,以新《课标》为导向,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全面提升其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丽《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讨》,《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33期。

[2] 瞿红《基于“双减”背景的小学语文课堂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教育界》2023年第28期。

[3] 张彧《传统文化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思路》,《智力》2023年第21期。

[4] 高群《小学语文课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策略》,《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年第18期。

[5] 杨琛《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第二课堂》2023年第8期。

[6] 赵红《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与策略》,《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8期。

猜你喜欢
戏曲古诗词语文课堂
踏青古诗词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古诗词中的新年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