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教学中墨法的实践方法

2024-06-12 01:37张建国
艺术大观 2024年10期
关键词:墨法山水画中国画

张建国

摘 要:在山水画墨法教学中,教师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山水画“出神入化”,“来源于大自然,超乎大自然”的美感,山水画重意似,而非绝似的意境美。《荀子劝学》:“神莫大于化道。山水画所呈现的境界与自然法则是密不可分的,更具有回归本真的含义。”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让学生能够把自然风景当作寄情对象,将对山川的观察、认知和感悟,以写意的方法表达出来,创作过程中与自身对生活的感悟意识融合;让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画“以笔之动而为阳,以墨之静而为阴,以笔取气而为阳,以墨生彩而为阴,体阴阳与水墨也”的创作精髓,引导学生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逐步做到用传统墨法表现气韵,注重画中墨法的作用。

关键词:山水画;教学;墨法;实践;中国画

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0-00-03

一、师造化,写自然之神奇

山水画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山川的线条是大自然赋予了中国山水画艺术创作的灵魂语言,大自然牵引着山水画家的创作,而山川的美是一种动态美感,春叠银带,夏翻绿波,秋垒金阶,冬盘藏龙。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中山峦上分布特色的房屋,小山寨则朴实纯真……引导学生体会山顶上云雾萦绕,一大片水田正好在小山窝,几条小溪就在田野中间曲折蜿蜒而迂回地通过,画面空间感十足,形式感极强! 让学生感悟每一个田埂、每一块水田,千万根线流畅自由地交织、切割出了细小的色块,每一色块间相互区别又交相照应,而线条的长短粗细、虚实更是恰如其分。

天地与我而生,天地与我合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山水画是以自然山川为主要展示對象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山水画所展示的不仅是山与水,还有亭台楼阁、树、云、石等人文因素,均为其重要的构成要素。同时,让学生明白山水画应用了高度的用笔技法,以墨色和简单抽象的线条结合来表达浑然天成的山水景色的变化;指导学生在山水画写生作品中注重“传移模写”,即将观察到的自然万物在画面中应用得游刃有余,如在描绘山川时既能够借景又能够舍景,不应以山川树木等自然景物为“模特儿”,面面俱到地描绘,而应引导学生运用散点透视法来培养他们的构图的技巧,采取“以小观大”的方法,可登高远望,周围的风景或推远或拉近,甚至割舍或提取某些部分来构成画面,以表达画家的心灵感受。

二、墨法与笔法相映成趣

现代写意山水画在创作过程中,继承了传统中国画中的笔墨技法。传统中国画的笔法与墨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叫作“笔墨”。古代墨法之美,皆在于笔法。

(一)笔法与墨法的关系

笔和墨之间,本身就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开的。在绘画时,笔中有墨,墨中有笔,而笔迹必须由水墨的变化来体现,墨色也必然随用笔的过程,在笔痕中体现出来。另外,笔墨之间是有区别的,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悟“笔者墨之师,墨者笔之充也”,体会效果的不同。例如,在画山势的轮廓线时,首先画曲线,然后皴擦点口,这种方法就是以笔为先。而渲染山中的云雾,在托晕时却要用淡墨来染,这就是以墨为主。用笔是指主要表现景物的形体,也常常称之为“骨”,而墨主要表现气韵、内涵,也称之为“肉”。在写生实践创作中,学生需要明白笔是用来塑造大自然山川等外在面貌的,而墨便是表现大自然的内部生命力[1]。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笔墨思想,即“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日常生活不神也。能有蒙养之灵而不解于生命之神,则有墨无笔矣;能得生命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即是有笔无墨也。”意思是说,“笔”代表了“生命”,“墨”代表了“蒙养”,进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明白“蒙养”便是我们审美观对象、艺术作品形体的内部生机,“生命”便是“蒙养”的外部体现。让学生逐渐理解笔与墨在作画中一内一外才能合力钩织一张纸上的“自然”,这也就是一幅画要到达的境界,画者心中要得到某种“道”。

(二)山水画中的计白当黑

在写生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山川层次重叠,感受艺术气息。如果想在画面中表现出气势之美,学生在绘画方面必须具备扎实的造型艺术能力,以最巧妙的表现手法,构筑出一个自己心目中的自然形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看物取景、经营结构上下功夫,注重景物的灵活多样的变化。此外,为了避免山川的重复性,在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在山水画实践中,学生可以利用空白画出建筑物的体积、高度以及远近之间的距离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即在实物之间留有虚空,实物中也有虚影。在创作时,画面要注意经营留白处,采用“计白当黑”的处理方法。

三、学墨法,悟山水意境

学习传统墨法,还要指导学生不拘泥于眼前的景物,将各个山水景观融合于一幅画中,甚至将春夏秋冬的景象汇集于一卷;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视角巧妙地组织画面,游刃有余地进行构图,将云淡风轻、林木流水的景致,南北山水画中的物象自由组合,使四季的景色共同构成一幅画面。

(一)传统山水画的墨分五色

在创作山水画之前,要指导学生认识到在中国画中,“墨”不只黑色。山水画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即使只用单一的淡墨,也能让景物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完美地表现景象。“墨有五彩”“干、湿、浓、淡、焦”五类,只要加入“白”,便是“六彩”。“干燥”和“湿润”是水分含量的比较;“浓”和“淡”代表了色彩的深浅差异;“黑”的色彩比“浓”更加深沉,而“白”则是纸张上的空白部分,这两者形成了对比,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了解各种水墨颜色的特性和作用。

(二)墨法的运用实践技巧

山水画家尤其注重墨法在作画上的应用,学生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逐渐明白用墨就是指墨和水之间的色彩阴阳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干湿浓淡不同形式,又分为焦墨、积墨、破墨等,以下详细介绍其中的几种方法。

1.浓墨法

“浓墨”,即为浓黑色。绘画过程中,一般用来画近的物象或物体的阴影面。浓墨法在墨中添加水较少,因此彩度也较暗,主要用于表示物体的阴影面、凹陷处和近的景。在创作实践中,描绘物体的形态时,往往落墨量较厚,可使图像更加深厚而有神。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用浓墨时要“薄”,亦即笔法灵巧,画面上只要干、湿、深、淡变化有致,浓墨会给人浓而不凝滞的感觉。

2.淡墨法

“淡墨”是指墨水的颜色浅而不暗,无论是干淡还是湿浅,其颜色都是浅而富有神韵。绘画过程中,通常用淡墨来描绘远处物体或物体的明亮部分。淡墨,由于在墨汁里增加了大量的水,因此颜色的浓淡程度相对较低,山水画创作实践中,这种技术主要被应用于展现物体的反射面、凸起区域,以及远处的景观。两种方式可以被区别为湿淡和干淡,湿淡的方法用得比较多,需要先将笔尖涂抹一层清水,接着涂抹一些浓度较高的墨水,经过一些细微的修改后,就能迅速生成富有墨色变化的画面[2]。

3.积墨法

积墨法是指从淡至浓,重复交织、层层相叠。学生在创作中要掌握技巧,积墨法需等上一次水墨完全干燥后,再画第二遍,这种墨法在山水画中可以使绘画的墨色层层鲜明、元气淋漓、雄浑华滋。学生通过实践明白并掌握积墨法,也就是逐层加墨的方法,这种画法通常在淡雅的色调中运用。需要注意的是,当水稍微干燥后,再进行二次或第三次的绘制,这样就可以反复地涂抹和点染多次,等到色彩饱满后,就可以再涂抹、再勾勒。学生通过反复实践创作,可以观察画面的变化,一旦色彩足够丰富,就能使物体呈现出苍辣而厚重的立体感和肌理。因此,学生在使用积墨法的过程中,必须保持笔法的敏捷性,无论采用正锋或者反锋,其颜色应该有所变化,分布均匀,避免过度重复和呆板。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墨色的变化,强调首次墨色与二次墨色之间的区别,光敏度的浓淡区别再大一点,才能够看到笔痕。最后在作品的展示阶段,引导学生观察画得好的,用积墨法就能够一直保留有笔痕的光泽,而且积墨愈多,魅力也越足;画得不好的,就产生了一个深灰色的死笔画,积墨法也就失败了。

4.焦墨法

“焦墨”,即用色比浓墨更黑,把浓墨放置一段时间,水分逐渐蒸发,留下来的黏稠的极黑的墨的一种形式。指导学生掌握墨法的运用技巧,焦墨常用于突出人物背景上的极浓黑区域,如勾点或皴擦等,可起到提神醒目的作用。焦墨法的笔触干燥,显得沉重而有力,展现出了强烈的表现力。有时,在创作中也会使用极焦墨,即在需要突出的部分,使用干笔蘸取极焦墨进行勾勒和点缀,以提升视觉效果。焦墨山水画,就是整幅作品都用焦墨创作,这样的效果更加生动有力。

5.宿墨法

宿墨法指隔一天至数天产生的发酵墨,在宣纸上所产生的一层脱胶墨韵方法。通过实践让学生感受宿墨在宣纸上的渗化,相较于新墨,它在渗化时少了一些浓重的味道,更加具有空灵、简淡的美感。由于宿墨内有大量渣滓析出黑点,使用不当容易使墨汁变得枯硬污浊,因此在运用宿墨时必须具备良好的控笔能力。

四、泼墨法的创新实践

泼墨法是一种大墨量、大面积、大笔头的绘画技术。在教学山水画的墨法实践中,让学生了解泼墨画法的传承。这种方法始创于唐代“唐王洽性疏野,好酒醺酣之后,常以墨泼纸素上,或吟或啸,脚蹴手抹,随其形之幻化,若树石或云为水,应手之随心,倏如造化,或画出云霞,或染成雨,宛若神巧,故王俯观不见有墨污之迹,被后人称为‘王墨。”泼墨法特点是飒畅、坦率、简约、狂放,展现了艺术家的狂放不羁的个性。学生需要逐步理解泼墨法的用法,南宋梁楷是泼墨法的代表。他个性豪放,常嗜酒自乐,流传于世的多为“逸笔草草”的简画,绘画风格以简洁草率著称,使创作更具个性化。这类书写方式通常使用充沛的水墨,色彩丰满,纸张保持湿润,呈现些天然的特质和力量,但也带有不可预测的元素,需要灵活处理,以创造出超乎预期的艺术成就。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不断实践泼墨法,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将墨水喷洒在纸张上,然后根据涂抹的墨色进行适当的绘制;另一种方法是用笔泼墨。这种泼法易于控制,需要增加水笔的使用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自由挥毫,描绘出山石的轮廓,实现水墨丰富、生动传神的效果[3]。

学习实践墨法时,了解张大千的泼墨画作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展示张大千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为学生讲解分析。张大千运用水墨进行画面渲染的技巧包括堆叠、泼洒等,同时运用笔墨的变化,塑造了他独特的写意画风,使中国画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泼墨作品大气磅礴,通过笔墨的使用表现出创意的独特魅力。学生应逐步理解张大千运用“收”与“放”的手法,巧妙地融合了中国的艺术元素,使传统形态与细节得以巧妙融合,展现出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展现出了现代艺术的特色。在泼墨画实践中,学生应将山水粗细融为一体,大胆挥洒墨色,精心打造,不仅要符合自然规律,还应包含美感元素。

在墨法實践教学中,学生应理解南朝画家梁萧绎所说的:“或格高而思逸,信笔妙而墨精”,即通过“破墨法”使其区别于“丹青”绘画。学生应了解水墨线条渲染法作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起始源于唐代。王维的《辋川图》中墨线“劲爽”,运用了破墨法,使远景呈现出虚幻之美。王维被誉为中国山水画南宗的鼻祖,在表达大自然风景中的虚幻美感方面,水墨画确实胜过青绿山水画。学生应注意在技法运用中积累经验,明代唐寅提到了破墨时的注意事项:“作画破墨不可用井水,性冷凝固者也。若先沾墨后才蘸水,被水冲散,则无法运动也。”破墨法的淡墨汁在浓墨骨线上深入渲染细部。元代使用生宣纸作画,破墨法应用较多,元四大家代表了这一时期的山水画风,具有道家隐逸思潮,水墨审美的观点得以形成,水墨文化艺术进入了辉煌的历史时期。董源、米芾、吴镇等画家都运用了泼墨技法。元代艺术家在探索自然于山水精神方面较为深入,创作水平更高。明代山水画创作大多采用绢或熟宣,水墨的晕染功能受到影响,破墨法在这一时期已失传。而到了清代,石涛对破墨法的利用已经到达了水墨俱妙的艺术高度。

在绘画实践过程中,学生应体会破墨的艺术表达方法,即通过不同水量、墨色的叠加,形成全新的水墨效果。在水不太干时,可以补充一笔,让墨色自然融合渗透,形成浓淡交替的效果,从而达到鲜明生动、调和滋润的艺术效果。黄宾虹说:“画选淡墨,破于浓墨。抑或先以浓墨,后以淡墨破之,浓而淡破,无所取法者,则失传之多矣。”学生在多次实践中感悟到,一定要要根据水墨的状态和实践先后来运用笔墨,实现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水墨互破等。

五、结束语

在山水画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山水画创造了形神交融、天人合一的意象,不仅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天然景色,而且往往以有限的视角和时间来表达对整个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在山水画中,艺术家常常寄托着对祖国故土的深情,从而直接体现出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艺术审美能力,也间接地展示了中国的农村生活。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山水画并不是单纯地反映生态景观,而是通过对生态景观的展示,将艺术的内涵、美学的概念和艺术的表现带入自然世界中。画面中所表现的人的视角、情感以及技艺,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美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用墨法表现山水画情景交融之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叶纪彬.艺术创作规律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墨法山水画中国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写意青蛙
中国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