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核心素养教学分析
——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2024-06-12 10:51潘竟清
新课程 2024年5期
关键词:醉翁亭记滁州欧阳修

文| 潘竟清

阅读是一种对文本进行理解和鉴赏的过程,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对教学过程适当地控制,不能给学生太多的主观意识,要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思考。

一、重视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高质量的课堂导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好的课堂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中,为新课的开讲做好准备。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新课导入环节的设计,可以通过游戏、故事、歌曲、猜谜语等多种创新方式,将新课导入得更加通畅,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清晰的了解,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以《醉翁亭记》为文本的歌曲,并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带领学生分析图画和歌曲内容。

师:同学们看到课本中的插图,可以从中得出什么信息?

生:感觉他们很快乐。

师:说得好。回到刚才的歌曲中,课文开篇几句描写景物的句子为什么没有被选编进歌词。小组讨论一下。

(设计意图:语文教材内容涵盖了历史、地理和道德与法治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审美情趣和文化领悟力。)

二、科学规划内容,巧用小组联动探究

据史书所载,由于“庆历新政”的失败,欧阳修受到了牵连,由京城重镇被流放至安徽的滁州。但是,他并未自怜自伤,而是在滁州推行新政,大力发展农、桑,从而达到“与民同乐”的目的。根据史料记载,欧阳修“但不知其乐也”,并将其与“创新驱动发展”思想联系起来,得出结论:《醉翁亭记》实际上就是欧阳修的“新政”思想的体现。从而开启了学生的历史与政治视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分工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完成各种多学科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进行独立的实践,对文本中所包含的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梳理,也能鼓励学生积极地向其他科目的教师提问,进行专题式的深度学习。在《醉翁亭记》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古文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向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教师请教,并提炼出课文中所包含的学科间的知识与内容。

(一)与历史知识的联动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 课的延伸部分对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进行了简要的叙述,但是限于篇幅,没有论及欧阳修在此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针对这一点,学生可以要求历史教师就欧阳修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深入的阐述,结合“庆历新政”的政治含义进行了解。欧阳修和范仲淹有着密切的联系,“庆历新政”的失败使欧阳修也受到牵连,这也是其被贬为滁州知州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与地理知识的联动

九年级学生以前就学过中国的气候特点,通过结合地理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学生得知安徽地处湿润区与半湿润区之间的过渡区。滁州的气候多变,所以才有了“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的说法。

(三)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联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中“创新驱动发展”的思想,指出正是由于“创新是发展的首要力量”,唯有创新,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使学生对欧阳修在滁州时期改革吏治、兴利除弊的现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多领域知识的综合提炼,学生对《醉翁亭记》的认识不只局限于文字上的构建,还能借助多个领域的信息来拓展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并将其与地理相关的知识相结合,从而了解到作者对滁州琅琊山的思考与欣赏,有利于启发学生将欧阳修的治国理念和志向与历史、政治相结合,形成一种人文上的认识。)

三、活用微课平台,促进学生互动探究

(一)结合山中朝暮之美,开展互动学习赏析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山林晨光图

这句诗描绘的是当太阳升起时,太阳驱散了森林中的最后一缕薄雾,当阳光穿过森林的枝叶时,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作者巧妙地抓住了“开”字,将阳光下薄雾渐淡、林中景色愈显明丽描写得淋漓尽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日出、林霏开、晨光普照的画面分别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小组合作用这些图像来进行想象,体验森林中的晨光之美,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写下来。

2.云归而岩穴暝——暮色苍茫图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日落、云聚、光暗的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美丽景色的过程中展开联想,思考山上的景色有什么变化。欧阳修以“云归”为意象,描绘了夕阳西下,云聚雾散,天色渐暗的群山。“归”与“暝”,“归”是指在山林中缓缓汇聚的云层,将原本就昏暗的山林照得一片昏暗,只能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暝”是一幅画,画的是森林中的迷雾,渐渐暗了下来。到了傍晚时分,到处都是蒙蒙的薄雾,让周围的景色变得朦朦胧胧,让人看不真切。

(二)体会山间四时之美,深入互动学习

针对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在教学中,教师采取了“合作互动学习”的形式,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指导他们从重点字词入手,然后利用多媒体把具有鲜明特色的四季风景图展示出来。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点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野芳发而幽香——春香图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发”与“香”,用“香”喻春,描写了春天漫山遍野的野花,草长莺飞,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发”字描写了在春风的吹拂下,满山的野花野草都发出了沁人心脾的芬芳。教师展示了一些花草和鸟类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感受。通过短暂的停顿,让学生充分地进入画面,集中体会“发”字,唤起学生在充满花香的春天里去想象。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创设一种审美体验,将学生带入审美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愉悦感,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美感。然后,运用“诵读法”等方法,把“野芳发而幽香”中的“而”字删去,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其在内容、音韵、情感表现上的不同,从而延伸出一种审美进程,使学生体会到语言中蕴含的音韵和景物之美。在此基础上,通过分组互动讨论,培养学生对春香图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佳木秀而繁阴——夏繁图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词语“佳”“秀”“繁”三个关键词,用“繁”来形容夏日,描写了大树的繁茂;用“佳”字,写出了树的模样,“秀”字描写了树枝优美、生长良好,并与“繁”相互呼应,共同创造出树木繁茂、郁郁葱葱的画面。教师展示数张枝繁叶茂的大树图,让学生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然后,通过轻读和重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感受到山中夏景的美丽。

3.风霜高洁——秋洁图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洁”,用“洁”来表达秋天,描写了风吹过林间,霜雪铺地的情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蕴与美感,教师可以引用《商山早行》中的一句诗“人迹板桥霜”。这句诗可以分成五个名词,分别是人、迹、板、桥、霜,温庭筠用四个字,描绘了一个典型的早起赶路的情景。同样的,在那些早起的人看来,板桥、霜和霜上留下的人的痕迹也都是独具特征性的景物,这里欧阳修同样如此,用笔巧妙。

4.水落而石出——冬景图

通过对“水”“石”等意象的分析,理解“冬景”,感受到河水渐缓渐浅、山石渐露的意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演示这一动态过程,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山区特有的冬景。

(设计意图:上述四句,格式工整,结构优美,层次分明;文字精练,晶莹剔透。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最具季节性特征的场景,每句话都是一个季节,其中的每个场景都栩栩如生,呈现出春、夏、秋、冬四种截然不同的风景。风景之间各有千秋,经常换新,动静结合,互相衬托,在对这四幅风景图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及时运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把课文中“此情此景”转换成“师情师景”,再由学生内化为“我情我景”,从而体会到文章中特有的美学情趣,提高学生的美学素质。)

(三)感知人物场景之美,加深互动体会

文章的第3 段主要描述了滁人与太守一同游玩的情景,主要有两种:滁人游玩和官民同乐。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捕捉关键词,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文章中的角色有更直观化、形象化和具体化的感受,再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和文章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

1.滁人游乐图

教师指导学生把握“歌”“呼”“应”三个极为精的词语,体会文章描绘了滁州民众出行时的热闹景象。挑担子的人边走边唱,忘了疲倦,尽情地劳作;行人疲惫时,便在树荫下静静歇息;孩子会得到照顾,会茁壮成长;上了年纪的人,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大同社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来欣赏滁人游玩的画面,体验到一个人人和谐、大家其乐融融的美好社会。

2.官民同乐图

官与民共乐的场面分为三个部分,即郡守府宴乐图、宾客欢娱图、太守醉乐图。在进行该部分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官民共同欢乐的场景,使学生能够被这些图片感染,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审美欲望。

(设计意图:在古代散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审美素质需要,选择影视、图片、音频等多种媒介,构建信息化的古代散文阅读环境,引导学生互动交流领略文本中的景物之美和意境之美。)

四、延伸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思考,欧阳修笔下的太守究竟为何快乐。

师:他到底为何而乐呢?他拜托他的学生曾巩在《醒心亭记》一文中写出了他的快乐。

(屏幕显示相关内容,略。)

师:百姓衣食无忧,重用有才之人。

师:同学们再来对比下黄庭坚所写词的结尾与原文的结尾,看看它们分别强调了太守怎样的状态。

生(齐):一个是醉,一个是醒。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欧阳修写的《题滁州醉翁亭》,想想他到底是醉还是醒。

生:是醒的,他并不是真的醉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作品的背景知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醉”的表面含义是,太守陶醉于酒宴之中,悠然自得,逍遥自在,游手好闲;其实质意义在于欧阳修推行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对自己不扰民、休养生息的政治成果感到满意和自豪。也就是说,太守并没有喝醉。)

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气息的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内容设计,初中语文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分工合作,互动探究,用大量的实践强化基本知识等方式,让初中生的语文素质得以提升,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

猜你喜欢
醉翁亭记滁州欧阳修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滁州西涧》(草书)
画眉鸟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欧阳修快马追字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勤奋的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