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石西村生态型土地整治实践与思考

2024-06-12 10:03叶宗达黄玉莉郑丛旭
南方自然资源 2024年3期
关键词:西村生态型生态化

◎ 叶宗达,黄玉莉,吴 静,郑丛旭

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入推进,采用生态型土地整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和修复,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土地整治是为了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从而确保耕地的质量和数量。但随着土地整治力度的增加,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整治工程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如生物迁徙路径受阻、污水处理困境、管网设施的美观性不足等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背道而驰,并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又如灌溉设施的简陋,全断面混凝土沟渠的陈旧落后以及田间道路景观绿化的不足等,无法满足当前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研究小组以南宁市石西村生态型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为例,分析项目实施中的具体生态化措施,探讨在土地整治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的方式,以及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提升”的路径。

一、项目概况

石西村位于南宁市西乡塘区,距离南宁市中心16 千米,面积4 平方千米,人口1 700 人。该村山多地少,丘陵地貌,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普遍缺磷缺钾,以种植水稻、玉米、蔬菜为主,原生阔叶林被竹子、灌木、速生桉代替。附近有南百高速公路、大学西路、南宁环城高速公路穿过,交通十分便利。

石西村生态型土地整治示范项目总面积199.27 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07.35 公顷,占53.87%,总投资1 197.05 万元。该项目是广西首批生态型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于2022 年7 月通过竣工验收。

该项目深入整合生态环保理念与景观生态学,通过科学的生态工程技术,对石西村的山、水、林、田、湖、草进行全面整治,这不仅优化了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还显著提升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效率。同时,该项目致力于保护农业和乡村生态环境,将石西村打造成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生态乡村样板。

二、生态化措施

石西村生态型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以生态为导向,聚焦点、线、面三个层次生态化布局,采用一套系统生态修复方案,达到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一)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布好全域整治核心“点”

项目开展前期,项目组对灌排体系、道路网络、土壤条件、农业废弃物处理现状、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区域进行全面评估,分析项目区生态化整治的限制因素,为科学布置、合理规划生态工程夯实基础。

石西村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通过改变田块格局,对项目区3.87 公顷旱地进行提质改造,极大增加了优质水田面积。采取生态化耕作层剥离回填工艺和低碳循环培肥技术实施生态型土地平整工程,保证了改造格田及新增格田的有机熟土回填率,提升了土壤理化性状和养分循环效益,有效改善了土地的质量和增强其耕种能力。

另外,基于动物种类、生境需求、迁徙习惯等,项目在区域内道路建设过程中布置生态廊道、生态涵管、生物通道,在沟渠网络上布设塘堰生境、水系廊道、生态池等设施,建立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点云式生物应急系统。

(二)整合串联排灌设施,构建生态系统生命“线”

针对石西村原有排灌溪沟淤积的问题,项目引入新型生态衬砌技术对主要灌排渠道进行整治,减少了农田因洪涝导致的淹渍和淤积,降低了洪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对农田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保护作用。

针对农田尾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进灌排渠,导致农田污染和影响邕江水质的问题,项目依托现有水系网络布设净化池、拦截沟等设施,搭建农田尾水生态净化系统,以达到保护水资源和减少面源污染的目的。

项目以泥结碎石结构搭建生态道路路网,实现重点区域连接。打造景观环形路,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同时达到净化空气、美化道路的效果,实现景观和生态双重功能。

通过一系列生态化措施,该项目将散乱的生态格田、生物廊道、生态池等设施串联起来,形成网状生物应急系统,保障了动物迁徙安全,同时也促进了生物多样性发展。

(三)点线拓展,构建全域整治生态景观网络“面”

项目致力于整个区域的全面生态化设计,包括生态景观整体规划、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全覆盖生态化设计的实施。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创建点、线、面生态景观网络系统,提升整个区域的农业农村生态价值。

项目注重保护原生态,实施低碳土地利用等建设,统一规划农村居民垃圾收集点、废水处理、路灯、绿化等全方位生态化建设,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谐统一。

通过点、线、面三个层次构建的既保护环境,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土地整治模式,不仅关注局部的具体措施实施,也考虑到了系统性的生态建设和整合。通过对整个区域的全面规划和设计,实现全覆盖的生态化设计,打造宜居宜业宜养的现代化示范和美乡村。

三、项目效益

(一)提升耕地质量,推动增产增收

在经济建设上,以土地整治为平台,提升耕地质量,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石西村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引入大棚种植高产值农业,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稳定增长。稻谷、玉米、蔬菜等作物年总产量由整治前的2 289.66 吨增长至2 502.88 吨,增收43.16万元,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项目实施后,石西村耕地复垦面积增加11.32 公顷,按照当地种植习惯,复垦区增收约40 万元,静态投资收益率高达7%。

(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在产业建设上,项目合理利用旧沟渠、零星荒草地等,基本实现了“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农田格局。道路沟渠管网系统的完善,更方便农民下田耕作,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石西村采取规模化经营、节约化管理的思路,引导更大范围的农业建设向综合田园化方向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改进农业耕作方式,提高土地资产效能,为今后农业经济的集约化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效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美化生态环境,走出绿色发展之路

在生态建设上,项目实现了农业生产设施生态化,构建了生态环境链。

石西村通过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健全农田灌排系统,以及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降低了旱涝灾害等农业生产风险。通过建设生态渠沟、生态池、生物廊道和种植草本植物等措施,使有机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贯通,有效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维系局部生态系统平衡。

四、对生态型土地整治的思考

(一)转变传统土地整治观念

生态型土地整治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开展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的,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仍是土地整治的主流模式,因而传统土地整治观念需转变。石西村多数群众甚至是一些土地整治工作参与者对生态型土地整治存在认识误区。一方面,农村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差,群众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期望高,迫切期望田间道路、沟渠工程等使用混凝土、砌石等刚性材料为佳;另一方面,对生态型土地整治工程理解片面,认为生态型土地整治工程仅是种草种树、泥结石路、土质沟渠、土质田坎等,从而抵触生态型土地整治。传统土地整治观念的转变,需相关部门加强生态型土地整治知识的系统宣传。

(二)加强生态整治工程类型统筹

项目组在分析灌排体系和田间道路路网的限制因素,全方位了解土壤条件、农田生态环境现状、农业废弃物处理现状、农田尾水、农村污水排泄现状、农村环境现状、生态保留区、生物栖息地分布以及农田景观的基本情况下,根据调查结果,科学、合理、系统地规划了石西村田间生态工程布局。石西村地处城市郊区,因地方发展需要,村庄内仍零散分布纸板厂,以及部分废弃的老旧房屋,不仅造成土地粗放利用,还影响了村容村貌,导致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的生态效果尚未得到充分展现。

(三)探索生态工程技术多样化设计

石西村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用了生态土地平整、新型生态衬砌技术,构建了生态道路路网、生态净化系统、应急通道网络系统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生态整治技术措施的应用仍然有限。建议鼓励结合景观生态理论,探索更多生态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例如根据土壤结构、土壤生物、微生物生境和群落结构,提出土壤生态修复技术;根据沟渠边坡结构安全、稳定、耐久等要求,提出低碳环保生态护坡技术;根据灌溉实际需求,提出绿色能源提水灌溉等。

(四)加强项目后期管护力度

石西村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后期管护主体为当地村委会,项目后期管护存在田间路、沟、渠杂草丛生,局部损毁无人修复等管护不到位的情况。生态型土地整治工程措施有别于传统土地整治,需更加重视工程的后期管护,当地政府及村集体等管护主体应落实管护责任,按“谁受益,谁维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和管护内容,细化管护职责,建立监督奖惩机制,多渠道保障管护资金。建议考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及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探索适合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的管护组织形式,构建全方位的社会监督体系。

猜你喜欢
西村生态型生态化
多元策略的生态型游客中心
Agg Hab生态型聚合栖地
“一元的多样性的音乐”——西村朗《雅歌》中Heterophony技法研究
北海市西村港跨海大桥主桥总体设计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微生物内核 生态型农资
南京尹西村东晋家族墓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