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洋
(作者单位:吉林外国语大学)
真人秀作为综艺节目的一个重要类型,以真人体验和受众沉浸式观看为主要特征,具有强大的共情力与传播力。中国在真人秀综艺节目的创作与探索中亦产生了不少高口碑、高收视的佳作,如《声生不息》《奇妙之城》《令人心动的offer》等,真人秀综艺已然成为我国综艺节目创作的重要形态。《种地吧》是由爱奇艺出品的一档劳动纪实性真人秀综艺,该综艺的豆瓣评分高达9.0分,成为2023年度热播综艺,节目播出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受众反馈良好,并获得2023年中美电视节年度最佳文化综艺节目奖,成为近几年国产真人秀难得一见的原创佳作。作为一档劳动纪实性真人秀综艺,《种地吧》一改传统真人秀综艺的制作模式,节目由10位素人少年组成“种地小队”,用了接近200天的时间,在142亩(约9.47平方千米)土地上辛勤劳作,切身体会农作物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的过程。节目呈现过程中以多模态话语的形式,将图像、字幕、声音等不同模态组合起来参与语篇的建构。作为真人秀综艺创新的典范,其采用设置悬念和强化戏剧性的多模态叙事策略、多平台多形式的多模态传播策略,充分展现了在数字化时代多模态话语参与节目建构的意义。
在叙事过程中,叙事者对于材料的取舍、组合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故事的色彩和走向。节目的制作中,尤其是注重故事性的真人秀节目,不同的叙事者会制作出不同形式、主题的节目[1]。作为《种地吧》节目的叙事者,导演杨长岭以“做一档朴素的节目”为宗旨,在叙事主题上以农耕为题材,在叙事内容上采取精细化的生产模式,在人物设计上以10位素人少年共同生活和劳作为切入点,通过层层筛选将面试范围缩小到了30人,后又采取实操性的试拍,将30位待选嘉宾分散在北京密云、延庆还有浙江杭州等地进行了为期4天的试拍,待选嘉宾与当地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共耕耘、共秋收,最终筛选出了10位与节目理念相吻合的素人少年。节目建构出一种群像话语模态,使得内容的展开具有多维度和全面性。
《种地吧》通过个人的故事展现建构出群像话语模态。节目中每位少年都有自己的故事线,导演通过他们的个人经历,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轨迹。这种个性化的展现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譬如:节目中鹭卓是会耐心教李耕耘弹琴、会照顾所有人情绪的细心二哥;李耕耘是会给每个房间铺瓷砖、在少年之家建篱笆的文艺三哥……10个少年各有各的不同,有人在默默做事,有人理科知识储备丰富,有人善解人意。10个少年虽然在节目中有各自的成长线,但是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幅少年群像图。少年们如同他们种植的冬小麦: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人物群像的塑造有助于当代青年实现自我价值认同,强化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2]。节目将10个少年置于农业生产劳动中,通过拍摄记录少年们在农田中的劳作,展现了他们的成长和变化。这些少年从对农业一无所知,到逐渐学会播种、灌溉、施肥和收获,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技能的提升,也是对他们意志和精神的锻炼,可以使少年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强化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群像话语模态的打造需要场景进行辅助,而不同的场景模态也为人物叙事行为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叙事空间[3]。可以说,场景的多元化呈现使得乡村振兴故事的讲述更具可视性。节目每期从视听模态出发,将图像、声音、颜色等符号系统与语言系统结合起来,通过多模态的形式来呈现画面。以节目第一季第1期为例,片头部分以景物拍摄为主,远景拍摄后陡门村的整个面貌,近景拉近展示每株小麦,给人一片生机盎然的观感,配以男电子音解说旁白和平缓的纯音乐,强调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并且讲述了节目前期的准备过程。片头部分视听的巧妙结合快速地将观众的注意力聚焦到乡土自然,显现了人们对于乡村的原始情感。到了少年们收割麦子的时候,画面的呈现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式,入眼便是灰白的水泥墙和广阔的麦田中少年们劳作的身影,搭配上少年们的交谈声、收割机的轰鸣声、田间的蝉鸣声,一幅田园劳作图就通过多模态的话语交织生动地呈现在了观众眼前。
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来看,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视听同步的过程。如今,传播媒介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视和听,而是成为诉诸多种感觉器官的传播平台[4]。不同于其他真人秀综艺季播模式,《种地吧》采取“长视频+短视频+直播”多媒介融合的播出方式,在正片上采取单双周都更新的播出方式,除了正片还有加更篇和生活特辑篇。正片、加更篇、生活特辑篇都是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相结合,细致地展现少年们的日常耕作生活。不仅如此,根据人们现如今碎片化阅读习惯,节目组策划了多种类型的短视频,截取的节目片段搭配上新颖的与标题适配的音乐,将图像、视频、声音与语言符号结合,形成多模态话语结构,进行内容的二次传播。此外,少年们在抖音、快手、微博等社交平台开设了个人账号,并在平台上每日更新种地日常。这种碎片化的方式弥补了长视频的不足,能通过“短平快”的方式吸引更多受众,保持节目的热度。多种媒介进行融合不仅能带给受众更多的新鲜感和体验感,还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5]。《种地吧》自身的宣发到位,一方面进行了跨平台多模态的联动,利用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发,发挥了各个平台的优势,将微博的文字图像模态形式与哔哩哔哩、抖音的视频音乐模态形式相结合,扩展了传播渠道。官博中的“小种子课堂”将简短的农业科普知识搭配上相应农作物图片,将图像、文字等符号与语言模态相结合参与科普语篇的建构,让枯燥的农业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节目组还制作了创意物料用于宣发,实现了多维度、多模态的传播。
融媒时代背景下,媒体的社会属性不断凸显,受众能够通过互联网及时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传播者形成互动,这种双向交流互动的模式,有助于提高受众的黏性[6]。《种地吧》采取互动直播的形式,一方面将少年们割麦子、放羊、通渠等真实视觉模态直白地平铺在观众眼前,增加了节目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观众通过弹幕发表自己的疑问和看法,10个少年则通过弹幕与观众交流,通过文本模态和语言模态的结合与观众形成了良好互动,提高了受众的黏性。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不少综艺节目亦利用新媒介赋予传统媒介新的特征,使内容展现出别样生命力。除了节目自身宣发到位,用户的自发性多模态传播也增强了节目的传播效果,创造出更大的商业价值。节目鼓励用户进行二次创作,官方将大量正片之外的物料放出,为用户二次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用户截取感兴趣的节目片段,搭配相应的背景音乐和标题文字,带上《种地吧》的相关话题,发布在抖音、哔哩哔哩等社交媒体上,实现多模态融合传播。用户在观看节目的时候还截取了少年们搞笑的图片,配以相关的文字如“忍俊不禁”“点你呢”等日常用语制作了表情包,被广泛应用在社交平台的评论区和微信聊天页面中。用户还自发地为节目拉赞助,在微博上纷纷与各大品牌进行互动,在拉来赞助的同时为《种地吧》创造了更高的话题度。《种地吧》多维模态传播策略的成功,无疑为我国真人秀综艺提供了全新的多模态传播思路。
《种地吧》从多模态角度出发与观众实现共情。从视觉模态上通过高清的画面,真实地记录了少年们通渠时疲惫的面貌、接生小羊时紧张的神情、做游戏时欢快的笑容等,能够让观众与少年们共情,与自然和生命共情;从听觉模态上看,节目的背景音乐和对话充满了真实感与生活感,少年们劳作时候的呼吸声,聊天时候的欢笑声,都让观众如临现场,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从叙事模态上看,节目通过新形态叙事,立足真实,讲述了10个少年种植小麦的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农业劳作的艰辛,与农民共情。共情是一种情感反应,是一种认知与情感状态,是一种人际交往互动中的心理机制。在人们互动交往中,共情时不时就会发生,传受双方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和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非语言线索进行沟通交流,以了解彼此的观点,体验对方的感受[7]。可以说,《种地吧》通过共情传播策略实现了人、内容、场景三者的共情勾连,传播了乡土文化。
同时,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身体逐渐媒介化。《种地吧》中嘉宾以身体在场,与受众实现了很好的共情。节目邀请10个少年,让他们在田地里体验种植、养殖等农业劳动,同时传播农业知识。在节目中,他们身着朴素的工装服,穿着雨靴,脸朝大地背对天空在农田里劳作的画面,还混合着劳作后疲劳的呼吸声、收割麦子的机器声。节目还设置了知识讲解环节,少年们在劳作后向观众讲解农业知识,例如农作物种植技巧、农业环保理念、水产养殖技巧等。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和亲身体验,让这些知识的讲解更加生动、易懂。节目从视听方面将动作、造型、声音等符号融合起来,全面地展示农业劳作的艰辛与快乐,很好地传播了农业知识。节目之外少年们还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中分享自己在种植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也带动网民分享看剧的心得体会,还设有弹幕互动环节和投票环节,受众可以在嘉宾的评论区中发表弹幕与其进行互动,在涉及节目重大活动时观众可以通过微博投票选择种植的作物、背景音乐的歌名、音乐会的名字……例如,2023年5月22日发布的音乐会名字的投票有6.2万人参与,借助社交媒体的互动性,节目组在节目之外与观众保持了很好的互动,增加了受众的黏性。
《种地吧》还通过乡村场景的构建,成功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让观众在节目中感受到乡村风情和农耕文化的魅力。节目中展示了各种农村建筑和环境,如房屋、仓库、畜舍等。这些建筑和环境不仅为嘉宾提供生活、存储物品的场所,还展现了乡村建筑的风格特点,少年们住的是水泥房,睡的是上下床,与农村的特色十分契合,朴素而又简单,增强了节目的乡村氛围。节目还邀请当地村民参与其中,与嘉宾进行互动,共同完成农业生产活动。这些元素的存在,让节目更加贴近现实农村生活,增强了节目的生态氛围。此外,节目内天气与季节的变化,不仅让节目画面更加丰富多彩,还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嘉宾们的生产生活。例如第一季第3期和第4期,少年们分别在暴雪天中挖建排水渠,在雨夜搬运30吨化肥,天气的变化对种植进程的影响在节目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将节目内容与自然天气相关联,体现了“靠天吃饭”的农业理念。节目很自然、很全面地展示了农村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的美丽和魅力。蕴含其中的乡土情怀,既是对农村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对农耕文明的传承和弘扬。《种地吧》以真实、深入的农村生活体验实现乡土共情,展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辛勤与伟大,是一档富有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的综艺节目。
《种地吧》从内容、渠道、情感方面都实现了突破性创新,将多种模态融合起来参与节目的建构。节目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纪实性农业生产为叙事主线,打造群像型叙事人物。受众借助多媒介平台,利用新媒体互动性、流量化、碎片化的特点对节目内容进行二次传播,实现了图文结合、视听结合等多维度的传播模态。嘉宾亲身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中,以身体在场的方式让受众产生共情,更好地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播。节目以多模态话语为视角开展的多模态叙事和传播,从视、听等感官层面给予受众很好的参与感和沉浸感,也实现了从多个维度对节目内容进行传播,构建了传播矩阵,为我国真人秀综艺节目的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同时,节目在展现农耕文化、推广农业知识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尝试和巨大贡献,将社会的目光焦距到农业问题上来,是对我国“三农”政策积极的响应。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综艺节目必须弘扬文化主旋律,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好作品。从《种地吧》的多模态探析和情感价值的模态探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综艺节目应该注重内容多模态呈现与情感价值的具身呈现,使之丰富且富有趣味,进而更加生动、更为深入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