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蕴含的调查研究思想及现实启示

2024-06-12 08:40马志芹杨多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湖南调研农民

马志芹,杨多文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8)

1927年3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全文连载于《战士》周刊,距今已96年。多年以来,学者们结合多个学科对《报告》进行解读。有学者将《报告》与乡村振兴相联系,试图对《报告》中涉及的乡村问题进行新的诠释;有学者从社会学、政治学等角度对《报告》进行研究。但是,对《报告》中蕴含的调查研究思想研究相对不足,对《报告》的成因背景研究比较粗略。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旨在全党掀起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在此背景下,深入解析《报告》的背景,并对其中蕴含的调查研究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将会对新时代调查研究工作提供重要启示。

一、《报告》写作的原因

1927年初,中国的国民大革命前途变得模糊。一方面北伐战争的胜利让全国民众看到了革命成功的希望;另一方面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实施白色恐怖,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力量,进而建立独裁专制的政权。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12月13日至18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特别会议,决定根据北伐战争以来的形势,制定党的斗争策略。然而遗憾的是会议决议却是要限制工农运动发展,认为农民运动的发展存在导致统一战线破裂的危险。为有力回击攻击农民运动的声音,捍卫农民运动和中国革命的前途,毛泽东毅然决心去农民运动最高潮的湖南实地考察,以求了解农民运动的实质并寻求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正确答案。

(一)诸多势力对农民运动的诘难

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是一场伟大变革,变革势必会触动一部分人的相关利益。因此,1927年初的湖南农民运动受到了反动派的疯狂攻击,严重影响了农民运动的发展,破坏了大革命的革命基础。对农民运动的攻击和诘难,一方面是来自以国民党右派为首的反革命分子,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中国共产党内部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可以看出,当时不仅仅是国共两党对农民运动的认识有着较大的分歧,就是国共两党各自内部对农民运动的认识也存在着较大的矛盾,甚至共产党内部对农民运动的认识也是不统一的。

国民党由于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对农民运动和中国革命的利害关系认识有限。孙中山对待农民的态度及解决农民问题的办法是“农民可以得利,地主不受损失的和平办法”[1]。孙中山逝世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更是对农民运动大加指责,污蔑其为“痞子运动”,企图分裂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的联盟,削弱革命力量,实现其独裁统治。“湖南全省各地出现了枪杀农运干部,捣毁农民协会和打死农民的惨案。地主豪绅、国民党右派还成立了许多反革命组织,破坏农民运动。”[2]农民运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当时,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还不够成熟,在农民运动受到攻击时,盲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使得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不仅不敢支持农民的革命斗争,反而对国民党的猖狂进攻采取退让妥协的态度,即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坚定地站在农民一边。由于农民运动的理论不成熟、农民运动的经验不足、对农民运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等,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在农民政策上反反复复,甚至还希冀通过给农民运动“降温”的方式换取蒋介石对联合战线的支持。综上所述,多方势力对农民运动的错误认识与错误做法,推动了毛泽东决心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调查研究,复杂的社会背景是《报告》撰写的“产房”。

(二)毛泽东独特的人生经历

《报告》的撰写固然离不开特殊的时代背景,但也和作者的出身、人生经历不无关系。毛泽东出身于农民家庭,对农民有着深厚感情。他的母亲心地善良,常常接济破产的农民,这一点也深刻影响了毛泽东。多年以后,毛泽东在谈论自己的母亲时还说:“我母亲是个仁慈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都愿意接济别人。”[3]6童年时候的毛泽东在情感上愿与农民接近,他说:“我觉得跟暴民在一起的也是些像我自己家里人那样的普通人,对于他们受到的冤屈,我深感不平。”[3]12青年时候的毛泽东同情农民群体,关心农民生活。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更加关心农民问题,经常调查农民情况,成为党内关注农民运动的前瞻者之一。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认为:“农民不拥护革命,革命就难以成功。”[4]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曾多次就农民问题撰文,强调农民运动的重要性。1926年3月,毛泽东担任了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1926年11月,毛泽东在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这些独特的经历使得毛泽东尤为关心农民问题,重视农民运动。

除了独特的人生经历,重视调研是毛泽东撰写《报告》的又一原因。早在学生时代,毛泽东就热心于调查实践,渴望通过调查实践来认识中国,解决中国的问题。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学校读书期间,就利用1917年暑假,和好友萧子升一起游历了湖南的不少乡镇,途中与地主、农民、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交结。此次游历,历时一个多月,行程900多公里,收获颇多。从给周世钊的回信中也可以看出毛泽东重视调研,他说:“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5]在1927年3月对湖南农民运动调研之前,毛泽东就已经组织过农民运动,并对农村、农民问题作了深度思考。1925年,他领导和开展韶山和安化的农民运动,1925年12月,他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深化了对农民运动的认识。质言之,广泛的调研经历使毛泽东积累了调研的丰富经验,对调研工作的重视又使得他可以更好地开展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总之,以上原因共同促成了《报告》的问世。

二、《报告》蕴含的调查研究思想

《报告》以农民运动为调研主题,以湖南湘潭、湘乡、衡山等五县为调研对象。毛泽东在经历艰苦、深入、细致的调查之后,将湖南农民运动的细节详尽还原出来,为农民运动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前途提供了解决方案。正确的结论背后是深透的调研,只有解决好了“十月怀胎”的问题,才能有“一朝分娩”的喜悦。毛泽东确定合理的调查步骤,采取灵活的调查方法,坚持正确的调查原则,最终勾勒出湖南农民运动乃至中国革命道路的清晰轮廓。《报告》中所蕴含的调研思想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整体把握,坚持系统思维

调研要想取得好的成效,首先是要从整体上把握调查结构,掌握好调查节奏,将调研的内容提前规划安排。《报告》结构清晰,重点明确。毛泽东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将多重因素综合考虑,突出重点,抓住调查的主要矛盾,将调查骨架立起来,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来了解湖南农民运动的具体情况。对调查得到的信息数据,毛泽东辩证看待,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系统思维,洞悉材料背后的本质,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毛泽东将调查工作拆解为八个问题:农民问题的严重性;组织起来;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糟得很”和“好得很”;所谓“过分”的问题;所谓“痞子运动”;革命先锋;十四件大事。“农民问题的严重性”揭示了农民运动的现状,指出了国民党当局对农民运动的错误态度;“组织起来”则体现了农民运动的迅猛发展和农会的作用;“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反映出农民对权力的争取;“‘糟得很’和‘好得很’”反映了对农民运动本质的评价;“所谓‘过分’的问题”捍卫了农民运动的正义性;“所谓‘痞子运动’”回击了乡绅们对农民运动的指责;“革命先锋”揭示了农民运动的动力。毛泽东全面分析了湖南农民运动如火如荼的态势,为全国的农民运动提供了方案。这八个方面结构合理、主次分明,充分还原湖南农民运动的具体情况,将农民运动的原貌呈现在大众面前。

在坚持系统思维的基础上,毛泽东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十四件大事”,湖南农民运动到底好还是不好就通过这“十四件大事”体现出来。农民们采取“政治上打击地主”“经济上打击地主”“发展武装力量”“争夺司法、行政权”“消灭宗教”“文化运动”“扩大宣传”“禁止黄赌毒”等措施向封建旧势力和帝国主义发起了全方位的进攻。这“十四件大事”突出了调查工作的重点,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在调查过程中,毛泽东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来了解湖南农民运动的情况,紧抓重点要素,达到了调研的效果,将湖南农民运动的结构、发展态势清晰而准确地描绘出来。

(二)实践指向,坚持人民至上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人的正确认识也要通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可以得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调研的出发点,才能够做好调查工作。调研的本质其实就是实践,通过深入的调查,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对事物的正确把握,总结规律,用以指导下一步的行动。在考察湖南农民运动过程中,毛泽东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他深入田间地头、草堂屋舍,和农民朋友们促膝交谈,与人民群众平等地交流对话。

就深入群众而言,毛泽东通过走访、座谈会、演讲演说和对话交谈等形式,当人民群众的学生,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毛泽东在《报告》的开篇就介绍了自己的调查方法,“在乡下,在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6]12。在谈到“十四件大事”中的破除神权时,毛泽东亲自向农民宣传破除封建迷信的道理,他用风趣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说得农民都笑起来”[6]34。在农民运动中,农民固然是运动的主体,但除农民外,乡绅、小生产者、知识分子等群体不管愿不愿意都被裹挟在农民运动的潮流中,要想了解湖南农民运动的全貌,就必须广泛地和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交流,这样才能了解湖南农民运动的全貌与细节。

就实践指向而言,毛泽东从1927年1月4日到2月5日,32天的时间行程达700多公里,对湖南农民运动的实际情况做了全面的调研。虽然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实践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区分主次,将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结合起来,最大程度提高调研的效率。毛泽东在调研过程中,分两个方面对湖南农民运动的情况进行摸排。一方面是直接实践,对关系农民运动利害的重要内容,坚持亲眼看、亲耳听、亲自去实地了解。例如,针对“好得很”还是“糟得很”的争论,毛泽东深入湖南五县亲自看农民运动的成效,认真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农民运动的态度。另一方面是间接实践,这就是相比于调研的重点内容而言不那么重要的内容,或者是相关调研内容有值得相信的调研结果,可以直接参考。例如,“农会成员数量已经占到了湖南农民的一半这个结论”就是毛泽东通过现有的数据综合分析、计算得出的,“因为农民入农会大多数每家只写一个人的名字,故会员二百万,群众便有约一千万”[6]13。

(三)明确目的,坚持问题导向

调研工作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调研的目的要明确。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调研的出发点,调研工作才可以有的放矢。调研工作首先是要明确“为什么”,这就要求调研工作者带着问题去调研。其次要明确“是什么”,这是调研工作的关键,也是调研工作具体展开的内容。调研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始终把问题意识贯穿于调研工作始终。最后要明确“怎么办”,即根据调研结果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毛泽东关于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清晰地展示了这三个步骤。

首先是明确调研目的。毛泽东在调研伊始,就先把调研目的明确了下来。这便是“我们须得把农民所有的行动过细检查一遍,逐一来看他们的所作所为究竟是怎么样”[6]22。通过对农民运动的实地调研,了解湖南农民运动的真实情况,回击各种势力对农民运动的诘难,帮助中国共产党找到正确的革命策略。在开篇中,毛泽东就提出了三个选项,一切革命的同志对待农民运动是应该领导?应该批评?还是应该反对?这个问题,在随后的调研过程中毛泽东给出了明确答案。

其次是认识调研对象。正确认识调研对象,这是调研工作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只有在明确调研目的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调研方法,才能够对调研对象形成系统性认识。经过为期32天的调研,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有了清晰的认识。农民运动并不像汉口、长沙的士绅阶级所讲的“糟得很”,而是“好得很”,是能够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意义的巨大变革。毛泽东在《报告》中盛赞农民运动,认为农民做到了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四十年没有做到的事情。通过调研,毛泽东对农民运动的性质、意义、关键等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最后是找出解决方案。调研的落脚点就是解决问题,调研工作者只有根据调研而来的信息、数据和表象深入分析,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能够为进一步的工作提供指导。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领导农民运动?中国革命的道路又在哪里?毛泽东在《报告》的最后一部分即“十四件大事”中,系统性地给出了答案。这“十四件大事”几乎是农民运动的“说明书”,是湖南农民运动经验的宝贵总结,为以后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三、《报告》的现实启示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也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兴调研之风,深入基层寻找问题,扎实的调研工作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效支撑。时代在变,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不改;岁月变迁,但注重调研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面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报告》中所蕴含的调研思想,提高调研能力,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中,深入基层调研,解决实际问题,在知行合一的调研中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一)坚持系统思维,从整体上把握调查对象

调研要坚持系统思维,要系统性对调研对象进行了解,从整体上把握调查对象。系统思维就是对事情全面思考,将一系列问题看作一个整体系统进行研究。在调研中,只有坚持系统思维,才能抓住整体,抓住要害,避免盲人摸象。毛泽东在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时,将湖南农民运动看作一个系统,将系统里面的小类别分别考察研究。因此,《报告》虽然主体内容聚焦农民运动,但侧面也反映出了中国革命的其他问题。要培养坚持系统思维的调研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社会科学的学习,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自觉自发地转变为实际工作中的方法论。对于调研是如此,对于其他工作也同样适用。习近平曾这样讲道:“我们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另一方面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7]系统思维中最为重要的是整体性原则,调研工作要坚持系统思维就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思维的核心。这一原则要求人们认识处理问题的时候要立足于整体,从整体与部分、系统和要素的相互关系来认识和把握整体。调研工作要坚持这一原则,从整体出发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调研工作者要有大局观,要着眼全局的利益。例如,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调研就是立足于中国革命这个整体,因此乡绅阶级口中的“糟得很”和农民口中的“好得很”都不会影响毛泽东对调研对象的整体把握。既然农民运动可以对中国革命这个整体产生大的积极作用,那么调研的结论自然就是“好得很”。整体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对整体的各个部分平均用力,而是有重点地认识整体。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一方面调研工作要从整体上把握调研对象;另一方面对于关键部分要重点了解,突出主次,做到条理清晰,系统性开展调研工作。综上所述,调研工作要坚持系统思维,坚持整体性原则,在此基础上采用灵活的调研方式、方法了解调研的对象。

(二)坚持人民至上,从情感上依靠人民群众

调研要坚持人民至上,紧紧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调研是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这就注定了调研工作的目的是要为人民服务,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调研工作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遇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调研得到解决。调研工作者要想搞好调研工作就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一方面是要谨记“为人民服务”的调研目的,另一方面是要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调研态度。

“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之基本观点的中国式表达,也是对每个中国共产党员的内在要求。调研工作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调研者心里始终要装着人民。毛泽东在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期间,之所以能够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说到底还是心里装着人民群众,这样才可以了解人民群众的困难,同情人民群众的境遇,理解人民群众的种种所谓的“过火”行为。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只有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调研的时候才能自发地为人民群众着想,才能够使人民群众从调研工作中获益,从而达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8]的效果。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态度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必然导向。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调研工作者就要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认真向人民群众学习。习近平强调:“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9]搞好调研工作不能坐在办公室,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应当和人民群众“说说话”,让人民群众给“上上课”,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经常下基层,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自己“沉下去”,才能够求得“调研真相”,才能够让调研工作为人民服务。

(三)坚持问题导向,从根源上紧扣时代主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调研工作要突出问题导向,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重点提到了坚持问题导向的总体要求,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10]。调研工作首先是要发现问题,这就要求广大干部善于开动脑筋,多下去走走,只有把脚踏在土地上才能够接近问题,只有亲临一线才能够看到问题。其次是要了解问题,这就和调研工作紧紧对接起来。通过调研,调研工作者对发现的问题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为后续解决问题打下基础。最后就是要解决问题,调研工作的成果要转化为促进工作、战胜困难的成效。回顾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三个步骤。从认为农民运动兴起是一个大问题到深入了解农民运动的细节最后到给出农民运动的方案参考,每一步都被“问题”串联起来,整个调研工作始终贯穿着一条“问题导向”的主线。

坚持问题导向是调研工作成功的必要条件,找到值得调研的问题是影响调研工作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问题导向的“问题”不是随随便便一个问题,而是有意义的问题,是时代提出的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领导干部在调研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区分问题。哪些问题是有重要意义的?哪些问题是局部的?哪些问题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哪些问题是已经有了调研结论的?这些问题都需要调研工作者提前区分,认真判断。调研工作既要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大问题,也要重视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鸡毛蒜皮”小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里区别问题意义的关键不在于大小,而在于问题有没有意义、是不是形式主义,广大党员和干部在调研工作伊始,应当选择结合实际的、有意义的、关乎民生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开展调研工作。

四、结语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面对着封建影响根深蒂固、西方列强加紧侵略和压迫、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等特殊国情,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首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过的难题。从革命斗争的种种失误教训中,毛泽东深刻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面对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革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以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就要求共产党人深入实际,搞好调研,才能把准革命的脉搏。毛泽东撰写的《报告》是中国共产党调研工作的范本,《报告》中蕴含的丰富调研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经典文献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其蕴含的思想永不过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即中央八项规定,其第一条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11]凸显了党中央对调查研究的重视程度。当前,中国正行进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面对诸多问题和挑战,只有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活学活用《报告》中光辉的调研思想,才能够助力我们更好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

猜你喜欢
湖南调研农民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岁月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