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潘维琴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9
2022 年5 月1 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决定其面向的对象与普通高等教育面向的对象有本质的不同,其办学模式、学情特征、教学内容、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完全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而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并且课堂是这些核心教学要素的集中体现之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课堂革命为驱动力,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肩负让职业教育“香起来”的重任[1]。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针对职业教育提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最核心的内涵应该是增强职业教育对产业的适应性。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加快应用,一些急需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复合型岗位不断涌现,而高等职业教育是满足这些需求、支撑产业升级和发展的主力军。这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抓住课堂革命这一最关键的因素,面向复合型岗位,提高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以支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这正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所在[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国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这有效打通了以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断头路”,构建了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立交桥”,剔除了职业教育就业上的“门槛”。但体制机制问题的解决不等于职业教育一定会“香起来”,高等职业教育重心应放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层面。只有推进课堂革命,增强课堂的有效性,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才能让学生、家长和社会用人单位满意,阻碍职业教育“香起来”的最后一公里才能被打通[3]。
高职生源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特别是高职扩招以来,其生源结构更加复杂,这些生源的基础、阅历、成长途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等千差万别。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核心职能是让多样性的生源成长为适应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让人人成才。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清晰地指出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是多元的。所以,高职生源的多样性特征,必然导致高职生源对成长路径、方式的多元化需求[4]。高职课堂必须是满足多样性、多元化需求的课堂。由于多样性生源多元化的成才需求,必然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其课堂组织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化、多样化,突破了普通高等教育以前那种被“束缚”很紧的课堂[5],否则无法满足高职生源对成长路径、方式的多元化需求。
传统的课堂以教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和课堂上居于主体地位,教师简单地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并实施。高职教育多样性的生源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堂模式根本无法适应。历史经验证明,高职教育多样性生源最重要的特征是其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其最有效的认知方式是基于行动导向,在做的过程中提高技能、培养素质、掌握知识。这需要在高职课堂革命中,必须向以学为中心进行转换,让学生取代教师的主体地位,成为教学过程和高职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行动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方式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将重心放在教学和课堂的设计上。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具有直接服务于产业的特性。职业教育办学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设置需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企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支撑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目前,由于人口红利的优势逐渐弱化,加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加快应用,产业转型和升级速度在加快推进,新的复合型岗位不断涌现,职业教育需要提高适应性,以服务于产业的转型和升级[6]。同时,由高职生源多样性、需求多元化和学情特点所决定,在课堂层面,教学内容需要依据真实企业项目进行重构,把企业真实项目转化成课堂教学项目,支撑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增强服务于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适应性。
高职课堂不应该等同于传统的课堂,它应是具有多维度教学场景的重构和融合。从物理空间维度看,高职课堂包括普通教室、智慧教室、实训室、校中厂、校内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厂中校、企业工作现场、校企共建的产业和技术服务平台等空间;从虚实的维度看,高职课堂既包括各种具体的物理空间,也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再现的虚拟空间、虚拟技术服务和工作场景;从线上线下的维度看,高职课堂既包括线下的物理空间,也包括线上的大量微课、精品在线课、教学资源库等网络空间。高职课堂革命下的教学场景,应该是在教学设计驱动下多维度教学场景的多样化组合。
高职生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基于人人成才的理念,正视生源的差异性、尊重生源的差异性是前提,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需要为不同差异组合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培养路径和成才路径[7],这需要在多维度空间建设大量的、丰富的资源,来支撑高职课堂革命,所以要为多元化需求的高职生源设计不同的个性化成才路径。
在物理空间上,需要基于高职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建立“卓越技师班”、导师制、微专业、现代学徒制,以及以“实战、实境、实体”为特征,以生产服务和技术服务为主业的实战班等培养模式,依据企业真实项目建设立体化的教材、活页式教材和工作手册式教材等新形态教材,进行人才培养。
在虚拟空间上,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大量的仿真资源。在线上空间,需要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教学资源库和碎片化的微课等资源。如果缺少多维空间丰富资源的支撑,高职课堂革命无从谈起。建设多维空间丰富的资源是有效推进课堂革命的基础和前提。
为应对高职生源的多样性、需求的多元化,适应高职学生学情的特点,适应高职学生基于行动导向的特有认知方式,在高职课堂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坚持以学为中心这条主线。这个时候教学设计就尤其重要。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课堂的有效性。在高职课堂革命视域下,高职课堂在教学设计上的主线要具有颠覆性。基于行动导向的认知方式,在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为中心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教学设计主线。
第一,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基础上,确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第二,以已有的教学设备和资源准备为基础,选择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作为课堂的主线;第三,依据高职学情特征确定具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第四,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教学基本环节,依据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活动或任务,并确定在不同环节和不同过程中教师的具体活动和学生的具体活动。这里教师的具体活动主要以设计、指导为核心,学生的具体活动才是课堂的重心[8];第五,进行教学设计的评价和课后教学反思。这里教学设计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参与的,应包括学生、家长、企业和上级教育教学管理组织。教学设计的评价和课后教学反思构成了高职课堂的自我完善机制,是课堂革命成果的持续改进和完善过程。
高职课堂推动和实施的主体必然是高职教师自身。高职课堂革命依然是围绕“三教”改革来实施的,解决教什么、如何教是核心,但解决谁来教是首要问题。高职教师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有两点不同的特殊要求。一是,高职教师必须是高能的[9]。这是由高职学生生源的多样性、需求的多元性,以及高职生源喜于行动导向的认知方式等所决定的。高职教师不但要具有教育教学能力,还应该具有实践操作能力、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二是,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跨界能力。随着新技术不断的发展,一些技术已经融入人们的基本生活和工作,导致产业转型和升级不断加快,复合型岗位不断涌现,所以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跨界能力。高职教师只有具备产业要求的技术能力,才能确保培养出产业转型和升级需要的复合型岗位人才[10]。
依据高职课堂革命的目标特征我们深刻地了解到,高职课堂需要多维空间以及丰富资源做支撑,同时,职业教育须服务于产业升级,满足多元化需求。为了促进高职课堂革命的有效推进与实施,我们应在强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强化产教深入融合、强化师资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为了提高高职课堂的有效性、趣味性和吸引力,以达到高职课堂的彻底革命,必须强化高职课堂的基础设施和资源的建设。这是实现高职课堂革命成功的物质保障。强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坚持“互联网+教育”的模式,要充分融入智慧课堂的理念,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建立互通互联的智慧教室、实训室、校中厂、校内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厂中校、企业工作现场、校企共建的产业和技术服务平台等空间。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师生依据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对这些场所进行自由组合,并可以实现高职课堂在这些场所自由切换。要利用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加强虚拟空间的仿真资源建设,要在线上空间加强在线精品开放课、教学资源库和碎片化微课等资源的建设。没有完善基础设施和资源的建设,高职课堂革命无从谈起[11]。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需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飞速发展和加快应用,导致复合型岗位不断涌现。从高职教育层面看,由于对这种状况不适应,形成了难以解决的痛点问题: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岗位人才;另一方面,部分高职毕业生寻求理想岗位难。针对高职生源多样性和需求多元化特性,需要满足高职生源基于行动导向的认知方式,要求高职课堂必须将教学内容依据真实企业项目进行重构。
以上诸方面,都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在对产业认知和技术能力上达到与行业引领性企业同等水平。这是办好办强专业的前提,也是有效推进高职课堂革命的前提条件。只有有选择性地与行业引领性企业加强深入合作,校企深入协同,才能在产业认知和技术能力上达到行业引领性企业的同等水平,高职的课堂革命才能有活力,才能从课堂角度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高职课堂推动和实施的主体依然是高职教师,他们是高职课堂的设计者和总导演,不但是教法的设计者,更是学法的设计者和指导者[12]。课堂革命视角下不是降低了对高职教师的要求,而是大大增加了高职教师执业的难度,高职教师必须具备高能和跨界能力。高职教师不但要具有教育教学能力,还应该具有实践操作能力、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跨界能力,保持与产业引领性企业相同的技术能力。
总之,依据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让职业教育“香起来”,开展高职课堂革命就显得尤为迫切。高职课堂革命的目标特征包括:高职课堂必须是满足多样性、多元化需求的课堂;高职课堂必须是满足以学为中心的课堂;高职课堂需要将教学内容依据真实企业项目进行重构;高职课堂需要重构多维度融合的教学场景;高职课堂需要多维空间丰富资源的支撑;高职课堂需要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教学设计革新;高职课堂需要高能跨界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