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越秀区东风西路小学 杨文勇
数学学习效果与学生情感、态度、兴趣、自信心有着直接的关系。新课标提倡的活动化、生活化的数学则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特征,是激发学生兴趣,体验数学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需要将数学知识、思维等进行活动化重构,与小学生情感、态度、兴趣、自信心等心理认知特征紧密联系,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原生动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将积极心理与数学学习结合,通过积极心理暗示、积极心理引导等方法, 运用在线上教学和家校共育上, 能有效改善家庭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双减”政策落地,学生的学业负担减轻了, 学习更轻松了。 但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焦虑心理只增不减,出现家长“不会教”孩子的“教育焦虑”,“辅导孩子时的后妈”现象的“心理焦虑”,“补课需求”的“学习焦虑” 等现象。 家长对教育的焦虑若得不到舒缓, 总有想方设法付之于“非正规行动”给孩子学习施压,与“双减”背道而驰。 此时,家长积极、健康的心理的树立尤为重要,学校要以积极心理为基础, 开展家长积极心理教育的指导, 转变家长观念,以线上教育方式及时、多维度解决家长“教育焦虑”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之所以会产生畏惧心理,不仅是数学知识抽象、晦涩难懂等, 还与学生知识理解不到位,甚至上课、学习不专注缺乏兴趣等原因有关,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由此需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改善学生厌学心理, 以教学内容为基点, 将积极心理暗示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将游戏与数学知识结合, 在常规学习、 数学游戏探究中,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学生进行系统探究和全面思考, 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问题的细枝末节, 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找”回来,把学习信心“树”起来。 例如,构建数学教学的游戏导入情景、 线上学习的游戏情景等, 一开始就激发学习兴趣。 又如, 将四则运算融入24 点游戏,并用比赛、亲子、小老师等方式, 在学习中暗示引导学生建立乐于探究、 克服困难等积极学习心态。
通过“小方法”“小游戏”、微课等线上分享, 将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家庭中, 让家长掌握学科教学方法, 为家长的 “学习焦虑”减负:教师通过微信、钉钉等多种途径交流平台,将数学游戏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设计为能进行亲子活动, 以及家长版的教学设计和课件, 让家长辅导孩子时更专业、更科学。 同时,由于是老师制作的,也解决了小朋友不信任家长、对抗家长的难题。 学生小斌经常在乘法计算时,容易出现忘记进位,也没养成标记进位符号的习惯,妈妈多次要求、督促,效果不明显。 通过乘法小游戏、进位小动画等,让学生更容易学习。 此外,同时利用平台,开展心理、家庭教育、教师学习指导等多种教育微视频、“小方法”、“小游戏”等,有效减少“补课需求”的“学习焦虑”。
教师与家长的激励评价, 在学生面对困难心理中起重要的积极暗示作用。 对于小学生而言, 数学抽象、难懂的特点,让其普遍具又畏惧心理。教师或家长通过谈心激励、全班评价、家长评奖等方式,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多方位的激励性评价、鼓励,给予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给予学生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 教师口头专业教学不比将客观现象直观、形象展现出来有更好的效果。 配合肢体语言辅助的积极心理暗示,知识呈现更直观,学生更易接受,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更多是灌输或单一的口头赘述,效果就不言而喻了,特别是不大懂的家长“讲解”不仅不能解惑,有时候陷入越讲越不懂的怪圈。 这就需要教师将课堂用肢体语言将知识点展现出来的片段做成视频、 游戏等并传给家长。 让家长也通过播放视频, 或学习教师肢体语言配合教育孩子,一改以往枯燥乏味“我讲你听”。如:射线双手固定长度、用单手延伸表示、直线双手同时延伸表示,就很清晰表示了线段、射线、直线,两个端点、一个端点、没有端点的特征,正可谓事半功倍。
直观、有趣、生活化场景,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机能发展。 巧妙运用积极心理的环境暗示, 创设生活化、活动化的情境,通过营造知识融合的灵活有趣、 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将数学中晦涩难懂的知识,通过直观的环境暗示促进认知理解。 其包括积极向上、 和谐好学的家庭氛围等学习环境,也包括游戏化、生活化的数学认知教学环境, 这些优秀的环境暗示, 都便于学生数学知识点的内化。
环境暗示同时能培养数学认知能力,数学游戏的运用,给予学生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 给予学生乐观面对困难的解决途径, 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认知能力。如:解决问题教学中,我构建出“找——想——算——查——答的5 个基本解题步骤。 将其作出每次解题的小游戏, 作对有“小红花” 线上奖励。 既激励学生,又让家长掌握学生认知情况, 建立良好的线上学习氛围,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积极心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