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来县华湖中学 吴惠芳
小李,七年级男生,学习成绩良好, 与同学相处和睦, 但是追求完美,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
在新班级的一次单元考试中,小李由于粗心忘填姓名, 被老师当众点名批评,自尊心受到打击,渐渐地与同学相处也变得敏感、多疑。
班里出现了比如考试作弊、作业抄袭、同学打架等现象,让小李对于班级有了厌恶情绪, 小李看不下去,便与同学有了口舌纠纷,久而久之,他被同学孤立和排挤。 现在,小李请假在家,不学习,只是关着房门玩游戏, 常因为返校的事情与父母起冲突。
通过观察分析发现, 小李身体发育正常,智力水平正常,讲话声音响亮,语速适中,头脑清醒,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
通过对其进行心理测评, 发现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中,小李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数高于常模; 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提示有轻度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提示有轻度焦虑。初步评估小李为网络游戏成瘾。
根据小李的年龄特点, 我采用了个体辅导方式进行。
在这个阶段,我与小李初步建立信任的关系,我通过简单的话语“说说你最近的生活怎么样”“我们来聊一聊”等打开话匣子。 小李一开始是沉默不语的,双手紧握,有些拘束,我也不去逼迫小李开口说话,而是先让他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坐一会儿。
小李慢慢地开口诉说着自己的遭遇,说到伤心处,小李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 我对于小李的情绪很能感同身受, 便不时用手拍一拍他的肩膀,安抚他的情绪,并给予他正面的回应。
本阶段我对小李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态度,以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形成安全的辅导氛围,鼓励他把近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 让其进一步了解自己问题的表现、 形成原因、发生的背景和演变的过程,找出自己的主要问题, 分析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我对于小李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跟小李解释说明,他沉迷游戏不去上学的原因不是学校、同学、老师造成的, 而是他现在的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
小李认可了我的观点, 并且和我一起分析了自己的不合理的信念:自己追求完美、对于自己有高要求, 认为自己的一次考试失利会成为大家心目中永远的笑柄, 对于考试失信的同学存在不合理期待,认为诚实考试是对的, 作弊行为是可耻的。
我通过对不合理的信念进行分析, 让小李意识到自己与不合理信念之间的冲突,通过冥想训练,让小李放松自己,放弃不合理信念,接纳不合理行为的存在, 以此改善他焦躁不安的情绪,让其学会释怀,消除自己的困扰。
我运用冥想技术和ABC 合理情绪疗法, 首先让小李想象自己回到学校学习的场景, 尝试着体会班级的氛围和同学的关系, 小李一开始回答:“我能想象得到同学们会嘲讽我、排挤我,我上课听不懂,考试又考砸了,老师又点名批评我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让小李停止想象,深呼吸,反思自己的负面情绪,并用“雄辩术”思想和ABC 合理情绪疗法让小李自己进行归因,写出事件A 和结果C, 从中找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B,对B 进行逐一分析, 并找出代替B的合理信念, 改变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当再一次想象时,小李能想象出的画面是:与同学相处融洽,接受同学的作弊行为、 老师热心地关心自己等。通过第二次的尝试,小李的心情大为好转, 意识到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有了新的情绪体验。
通过前面三个阶段的心理辅导,小李愿意重回学校生活,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对于班级有了新的认识, 愿意主动与同学交流,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慢慢戒掉了游戏成瘾。
学校应重视和丰富初中生的课外活动, 让他们充分融入到温馨的现实生活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 加强孩子自控力的培训,教予正确的交友方式,监督正确上网; 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应及时加强对初中生的心理疏导, 根据游戏成瘾学生的特点, 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指导; 社会要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控制未成年人上网时间和条件,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