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安徽省“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发展研究

2024-06-12 04:32:08陈先吉周庆华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专精特新专精安徽省

陈先吉,周庆华

(中共太湖县委党校,安徽 安庆 246000)

1 引言

“专精特新” 是国家引导中小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而实施的重大工程,连续3 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对“专精特新”企业寄予厚望,认为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希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 安徽省的主要做法和重要举措

近年来,安徽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工信部《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引导省内中小企业关注主业、深耕行业,铆定核心技术持续攻关,强化创新驱动,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培育了大批细分行业的“冠军”和“小巨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有效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2018 年以来,安徽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中小企业通过专注领域和持续创新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主要做法和重要举措体现在以下5 个方面。

2.1 以“五企”培育和“双招双引”作为主路径

针对省内科创型企业不多、优质企业群体不强的问题,安徽省大力实施“五企”(创新型中小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工程[1],大力开展“创业安徽”行动,发挥各类创业创新竞赛平台作用,孵化催生创新型市场主体,并给予相应奖补。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大新兴产业开展“双招双引”,对来皖企业,采取“免申即享”方式提供服务奖励政策,对落户安徽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按同等待遇给予奖补。

2.2 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

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研发层次不高、创新平台不多的问题,安徽省编制“制造业重点领域补短板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指导目录”,发布“工业强基任务表”。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创新平台的带动和转化作用,为“专精特新”企业创建研发机构提供政策支持。积极推动企业与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实验室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合力攻关,在政企学研协同创新中提升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发挥政府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和政府采购力度,以“三首一保”(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奖补和综合保费补贴政策)定向扶持举措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2]。

2.3 以数字化建设带动企业提质降本增效

针对“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不强的问题,安徽省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抓好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区域数字化转型、“数字领航”链接等重大工程的实施。通过数字化建设,帮助企业优化采购渠道,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浪费和损耗;提高资金周转效率,降低财务成本。为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采用数字化及网络化生产管理系统,对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给予一次性奖补。为“专精特新”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牵线搭桥,组织专家上门提供技术服务。

2.4 引入金融活水为企业纾困解难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个痛点,安徽省加大了金融信贷支持力度。联系银行金融机构,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缺乏可供抵押贷款资产和风险承担机制较弱的实际困难,打造“专精特新贷”“科技创业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在用好“三重一创”和十大新兴产业等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基础上,专门设立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为中小企业引来源头活水。建立“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与北京证券交易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创立北交所安徽服务基地,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上市政务服务绿色通道。

2.5 以改革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和要素保障

针对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土地、环保、人才等问题,安徽省勇于改革创新。以“亩均论英雄”活动破题,推行“标准地改革”,实行审批流程标准化,建立“一单一表”督导考核机制,广泛推行“惠企直通车”“徽商服务卡”等特色服务活动。为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建设了226 家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其中16 家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基地。把企业人才工作纳入党管人才机制,修订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重点引进企业紧缺急需的技术研发领头人、高级管理人员、高技能工人等高层次人才,把人才政策融入租赁住房保障、购房补贴、岗位补贴、子女入学等方面,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引才育才聚才。

3 安徽省“专精特新”系列政策的特点

安徽省围绕打造“三地一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分类指导、上下联动、区域互动,着眼于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扩量提质增效,在创新驱动、补链强链、数字赋能、要素集聚、环境优化等方面出台了系列引导扶持政策,概括为“三个体现”。

3.1 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

从2018 年开始,安徽省接续出台多份具有导向性的重要政策文件,在政策上充分衔接,在“专精特新”目标指向上层层贯通,各有侧重,整体推进,形成体系,操作性强,延续了大部分涉企财政奖补,聚焦高质量发展,覆盖了工作全程。

3.2 体现了政策的创新性

安徽省按照企业成长规律,结合省内产业布局,明晰了“专精特新”梯度培育路径,围绕“五企”培育体系,拓展到产业、科技、金融、财政、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等方方面面,充分发挥了政府在引导支持、市场配置资源、贴近服务企业等方面的作用,有创新有特色。

3.3 体现了政策的系统集成性

安徽省健全了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深化了全省“1+16+X”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推出了市级综合服务平台配套管理政策。把“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与发展纳入民营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发展大局当中,融入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当中,做实做大了“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基本盘。

安徽省经信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 年12 月,全省已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 854 家,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97 家,居全国第八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占全省规上中小工业企业18.5%的数量,贡献了近30%的营业收入和利润。

4 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省内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安徽省现有近6 000 家省“专精特新”企业和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中东部强、南北部弱的明显特征。位于中东部的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4 市共有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98 家,占全省的62.4%;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 809 家,占全省的48.4%。其中,合肥市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40 家,占全省的29.3%;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06 家,占全省的21.9%,呈“一家独大”之势。在皖南、皖北、皖西12 个城市中,除安庆表现较好排名靠前外,其他的排名均比较靠后。

4.2 企业入选“专精特新”之后发展不平衡

大部分企业在成功入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之后,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开拓创新、稳步发展,由“小而专”“小而精”逐步成长为“精而大”“专而强”。2022 年,全省“专精特新”企业户均营业收入突破2.7 亿元,增长11.7%,高于规上3.4 个百分点;户均实现利润1 900 万元,高于规上工业5.9 个百分点。但是,也有一部分企业把申报“专精特新”当成了终点,为申报而申报,拿到政府的政策补助和荣誉后,“躺平”“吃老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没有体现出来,个别的还被淘汰出列,违背了政策初衷。虽然此类企业数量很少,但是必须高度重视,尤其要防范有不良企业为了套取奖补资金而造假,以免形成不良后果和影响。

4.3 头部上市企业不多,企业融资发展后劲不足

以长三角三省一市作比较,沪苏浙皖“专精特新”挂牌上市企业数量分别为107 家、160 家、177 家、71 家。安徽省上市企业数量与沪苏浙差距较大。近5 年,江苏省、广东省和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资本市场活跃度较高,上市融资额度均超过2 000 亿元。安徽省虽有70 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功上市,但企业融资案例仅260 件,融资额度也只有640.92 亿元。

4.4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策源力不强,产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安徽省虽然坐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拥有12 个大科学装置,具有中科大一流学府,但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策源力不强。省内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中“独角兽”企业屈指可数,科创载体建设相对滞后于其他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顺畅,其结果就是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研发力量偏弱也是不争的现实,2022 年,安徽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费用为3 000 万元,研发强度平均水平为7.7%。与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杭州等“专精特新”发展高地相比,研发投入水平明显偏低。例如,江苏、浙江两省科创板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分别达到了9.15%和8.14%[3]。

5 推动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构建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长效机制

一是构建组织协调机制。由安徽省发展民营经济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工作,强化中小企业管理职能,优化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要深入调研调度,对各市“专精特新”发展的优势和短板进行客观评估,为制定针对性强的长期政策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及时发现优秀企业和典型案例,为其他地区和企业提供借鉴示范。加大考核评价力度,将各市“专精特新”发展情况纳入省委综合考核和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二是构建企业内生动力机制。面向中小企业广泛开展“专精特新”专题培训,做好“专精特新”宣传推介。加大“四下基层”力度,指导企业深挖内部潜力,练好内功。加强行业交流互学,内联外引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4]。三是构建融通协同发展机制。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技术关联院校所和大中型国有企业牵线搭桥进行技术攻关,推进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抱团发展,强化上下游产业链协同配套发展。

5.2 政策培育从点上支持向系统化、集成化转变

统筹利用现有发展专项及产业政策资金,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打好创新驱动、补链强链、数字赋能、要素集聚、环境优化“组合拳”,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科技攻关。以“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以点带面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化”改造全覆盖,打牢创新发展基础。以各地产业园区为依托,促进跨省市跨地区的产业协作配套,形成规模效应[5]。打造一批高能级研发机构与重大创新基地平台,推动安徽省相关产业聚链成群。

5.3 高质量建设安徽“专精特新专板”

以“巩固存量、遏制减量、激活增量、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为目标,以“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股改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为路径,以安徽“专精特新专板”为主平台,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上市金融服务力度,加快上市孵化培育进程,重点营销“专精特新专板”挂牌和挂牌储备企业。协同推动安徽四板与新三板精准对接,进一步完善综合金融服务和上市规范培育功能。深入开展“专精特新上市直通车”服务活动,开发融资服务、上市顾问、股权托管交易、股份制改造等综合性金融服务,打造高质量区域性股权市场,精准匹配“专精特新”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

5.4 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在创新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加快企业内外网升级改造,着力夯实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适度超前布局,结合国家“东数西算”等重大项目,加快5G、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工业互联网融合为目标,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上的信息壁垒,以高效便捷的数据要素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赋能。以 “两化融合”为抓手,抓好安徽省企业云平台的推广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服务,提升平台应用水平。加强网络体系建设,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数据共享机制的建立,加速“专精特新”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6]。

5.5 高效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要树立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畅通政企服务对接渠道。按照省委“一改两为”统一部署,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统筹作用,精准对接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贸易、投资政策,以达到协同发力的效果。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与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之间的有机衔接问题。依托“皖企通”平台和各级政务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建立“一网通办”闭环办理服务体系,实行闭环式分办交办、调度推进、跟踪督办。完善涉企政策制定机制,认真实施《安徽省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实施办法》,充分听取各类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商协会意见,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企业家和商协会代表等共同参与政策起草,促成政策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创新服务模式,全面落实“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进一步加大高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在人才评价、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优先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

6 结语

总之,安徽省要致力于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与科技人才的创新力,结合政策的导引力,助力众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蓬勃发展。要在安徽“三地一区”战略布局下,努力推动“七个强省”建设进程,为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更多安徽力量。

猜你喜欢
专精特新专精安徽省
工信部:组织开展培育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聚焦硬科技领域 765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已上市
山西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744户
科学导报(2022年43期)2022-07-23 15:00:51
成长相册
一图读懂“专精特新”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7期)2021-03-23 08:49:18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5期)2021-03-11 12:08:54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2期)2021-03-03 09:27:00
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实践及建议
中国经贸(2018年15期)2018-10-23 19:26:56
新常态下鲤城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突围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