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普照 吕凯迪 王格格
2023年9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 2023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而5G、人工智能、算法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更加剧了这种竞争, 传统的生产力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成为摆脱当前发展困境的关键举措,并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路径选择与方向指引。财税政策是国家干预社会分配以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财税政策的灵活应用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与环境。 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涵义,结合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发展约束,提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财税对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新质生产力源自于传统生产力的转变,是由科技创新驱动,以人工智能、数据要素为核心,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旨意的现代新型生产力。
科技的迅速发展改变了生产方式, 生产力随之跃迁。 这种转变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兴起重新定义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就业格局。信息技术发展致使许多重复性劳动和简单任务已经被机器和算法所替代,而人们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了创造性、智力密集型的领域,传统的劳动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在重塑着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传统的线下购物转变为网络购物,实体媒体转变为数字媒体,人们的生活已经深深地融入科技的怀抱中,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智能化应用也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
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早在20 世纪90年代,邓小平就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强大作用,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提出“新质生产力”,并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实现了从“科技的第一性”到“科技的创新性”的飞跃。 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科技创新能够大幅提升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出,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增长。传统的生产方式往往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的问题,而科技创新可以通过智能化、信息化等手段,实现资源的精准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潜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信息化时代,数据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人工智能则赋予了数据新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数据得以被高效地分析和利用,从而揭示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这种数据驱动的生产方式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 还能够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甚至开发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和竞争优势。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产业模式和业态不断涌现,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新兴产业如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等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智能网联汽车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交通体系, 其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使车辆具备了更智能的驾驶体验、 更高效的能源利用和更安全的行车环境,推动着交通运输行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兴起也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正逐渐成为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未来产业则涵盖了更加广泛的领域,如量子技术和生命科学。 量子技术作为未来的关键领域之一,正在引领着信息技术的新革命, 其应用将极大地提升计算速度和数据处理能力,推动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生命科学则致力于解码生命的奥秘,通过基因编辑、干细胞技术等手段,为医药健康、农业生产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创新和变革。 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追求增长速度,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 高质量发展强调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只有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构建一个繁荣稳定、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社会。
今年两会期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进入新时代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中国整体实力的腾飞,走出了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现代化之路。 然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国家凭借其在现代化道路上的领先优势,在经济上大兴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试图阻挡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临多重挑战,其中包括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科技创新力不强、碳达峰和碳中和过程加快等问题。 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存在深刻的内在一致性,新质生产力更是具有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难题的巨大潜力,将成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基于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规模庞大的人口数量,过去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变迁,这种增长模式不仅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枯竭、新增人口“剧烈下降”等问题的挑战,也存在着效率低下、附加值不高的问题;然而,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将实现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即通过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等手段,促进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实现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转换。 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将创造出更多高质高效的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科技创新是现代化进程的核心驱动力,而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尚存差距,过去中国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式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 这导致我国不能完全掌握诸多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因此西方国家可以通过卡脖子来限制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由此可见,这种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科技竞争环境;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将加强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涵盖了商业模式创新、 管理创新等方面。 通过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实现自主创新、领先创新,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由跟跑转向领跑。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议题,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键举措。 然而,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能源结构使得中国面临着碳排放过高的问题。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推动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 使中国能够逐步摆脱对传统高碳能源的依赖,实现生产过程的低碳化和环境友好型,促进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同。 通过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中国将加快走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步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行业发展水平来看,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迅速,销售规模逐步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发展趋势稳中向好。 但仍面临着尚未完全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布局不合理、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从区域发展来看,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然而区域间新质生产力差异正在逐渐拉大,梯度效应明显。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现行财税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政府制定一套相应的财税政策,以解决当前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困境,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财税政策建议:
一方面,加大对具有相关技术背景和经验的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可以通过提供个人所得税减免、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惠等政策,为高端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来我国从事新兴产业的发展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政府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项目,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专业研讨会、实践项目,旨在提升技术人才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更多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投入,通过派遣专家的方式帮助企业建立起成熟的技术培训体系,使员工能够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政府向新兴产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用于资助企业或科研团队进行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品开发等创新活动,旨在帮助新兴产业企业克服创新过程中的资金难题,降低创新风险, 从而推动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加快技术进步,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政府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奖励资金, 对在新兴产业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企业或个人进行奖励, 从而激励企业和个人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去。这种奖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壮大。
新兴产业企业大多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因此可以继续扩大隶属于新兴产业企业的研发加计扣除额度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税负压力,为其提供更多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的投入,政府还可以扩大加计扣除政策的覆盖范围,对新兴行业企业员工的培训费用实行加计扣除, 鼓励新兴企业加强对技术人才的培训和激励;那些技术创新速度较快、取得关键技术突破的优质企业正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手,因此政府要给予更低的税率或者其他税收优惠措施,促进其后续的研发积极性,提高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促进该类企业的加速成长,从而推动整个产业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同时也具备丰富的草药和自然植物资源。 当地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从而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首先是给予企业土地租赁费用优惠或者提供土地出让补贴,降低企业在西部地区的固定成本,促进企业落地生根;其次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提升区域整体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此外,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减少企业创办和运营成本,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发展环境。
简化税收程序和流程, 针对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设立专门的税收流程和服务窗口;为纳税人提供专业的税收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税收政策、规定和操作流程,规避税收风险,优化税收筹划;加强税收执法监督和服务质量监控,保障税收征管的公平、公正与公开,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推动税收数字化转型,建立现代化的税收信息系统和在线服务平台,提供全天候、便捷的税收服务,实现纳税申报、查询、缴纳等业务的在线化、智能化,为纳税人提供更便捷、高效的税收服务体验。
政府还应采取一系列配套政策以保证财税政策的有效实施:第一,要建立健全新兴产业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应包括技术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保护情况、产业贡献程度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全面客观地评价企业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表现。该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政府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制定、实施符合现实情况的行业政策,也帮助企业洞悉政府对该行业的发展导向,调整方向以顺应大势,加速自身发展。第二,政府应建立更加严格和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大对企业违反创新规定的处罚力度。 对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取技术成果等行为,必须依法追究责任,对企业进行严厉处罚,以维护技术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第三,统筹区域联动合作,促进平衡发展。 通过建设创新平台以推动跨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共享,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科技研发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区域间资源优势互补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及时补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短板,努力推进其在新质生产力上取得突破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