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梨园坝村古民居活化利用路径研究

2024-06-11 08:03候乐乐
村委主任 2024年7期
关键词:坝村古民居梨园

候乐乐

摘要:古民居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古民居在活化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单一性和同质化问题,应采用有效措施,探索古民居的活化新路径,促进当地产业、文化、人才等的协同发展,助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文章以巴中市通江县梨园坝村为例,通过对梨园坝村古民居活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产业发展、文化赋能、人才引培、完善机制几个方面提出梨园坝村古民居活化利用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推动古民居活化利用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古民居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其活化利用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古民居的活化利用尤为重要。学术界对古民居的活化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大多从传统村落内涵、价值、文化保护、发展变迁的视角探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路径,研究内容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传统村落“空心化”、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发展、传统村落治理思路、传统村落规划与开发等方面。

乡村振兴背景下,专家学者对传统村落活化发展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振兴”的角度来看,关于古民居的活化发展研究还存在不足。文章选取被誉为“川东北地区传统村落第一村”的巴中市通江县梨园坝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与深入调研,剖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梨园坝村古民居活化利用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梨园坝村古民居活化利用现状分析

梨园坝村坐落于被誉为“川陕苏区首府”“中国红军之乡”的巴中市通江县,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古民居和古墓保存较为完整,工艺及传统民居样式独特丰富,民俗风貌别具一格。该村落现存58套穿斗木结构院落,其中28套为三合院和四合院,均属于明清建筑,大多采用青瓦屋顶和穿斗木架构,坐北朝南。这里的建筑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是典型的川北民居风格,其古朴的布局充分展现了原始的巴蜀风情。整个村落的古建筑规模大、类型多样,且集中连片。梨园坝村有“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之美称,于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时还是首批国家旅游扶贫示范村。

乡村振兴背景下,梨园坝村的古民居活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截至目前,该村已成功举办了四届民俗文化节,通过节庆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提升了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梨园坝村充分利用村落闲置房屋,积极发展乡村民宿产业,目前已有24家“巴山民宿”,其中张家院子被评为“天府旅游名宿”。乡村民宿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然而,梨园坝村古民居活化发展仍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产业结构单一,产业体系不完善,品牌化程度低

当前,梨园坝村的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赖旅游业,特别是民宿和节庆活动。虽然这些产业为村庄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过度依赖单一产业无疑增加了潜在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梨园坝村的产业体系尚未完善,缺乏与旅游业相匹配的高端餐饮、特色商品开发等服务设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此外,梨园坝村在旅游品牌建设方面仍需努力。盡管村庄已具备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缺乏特色品牌,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脱颖而出。

文化遗产利用与创新不足,文化保护意识不强

梨园坝村的文化遗产利用和创新不足,文化保护意识也亟待加强。该村虽拥有丰富的古民居资源,但在文化挖掘和传承方面还有待加强。目前,相关主体对古民居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挖掘不够深入,缺乏能够吸引游客的文化活动。在古民居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中,文化活动仍局限于传统形式,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年轻游客。此外,部分村民和游客对古民居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保护意识,导致古民居容易遭受不必要的损坏或破坏,严重制约了乡村文化振兴。

人才流失与传承断层,人才引培机制不完善

在梨园坝村,人才流失与传承断层的问题日益凸显,人才引培机制不完善更是加剧了这一困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人才外流,使得传统村落面临人才匮乏的挑战。更为严峻的是,一些珍贵的传统技艺和工艺由于传承人年事已高或传承人数稀少,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目前,梨园坝村缺乏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难以培养出真正符合村庄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梨园坝村在引进外部人才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古民居活化路径探索

产业活化:古民居活化的基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乡村产业振兴不仅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更为古民居的活化利用提供了经济支撑。梨园坝村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区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业。

梨园坝村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培育了特色水果、优质蔬菜、中药材以及独具特色的养殖产业。为了确保优质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应积极与涉农企业合作,签订订单合同,畅通销售渠道,解决优质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更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还应与当地中小学联合开发研学旅游项目,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开发研学旅游项目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梨园坝村的农业特色和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在建立农产品品牌方面,应注重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一方面,通过精心打造农产品品牌,可以提高消费者对梨园坝村农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从而提升农产品的销量,为古民居品牌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将古民居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梨园坝村的古民居历史悠久,保存完好,是开发特色民宿和组织民俗活动的宝贵资源。通过精心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古民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可以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可以依托古民居现有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手工艺品制作、民俗文化表演、传统技艺创作等文化表现形式,进一步提升乡村文化品牌价值,为古民居的活化提供新的动力。

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道路上,梨园坝村还应注重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集体经济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注入。这不仅可以为古民居的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提供经济支持,还可以充分发挥古民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人才活化:古民居活化的动力

人才是推动古民居活化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为古民居活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库、搭建交流平台等措施,推动古民居活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吸引外来人才方面,地方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以吸引更多人才汇聚梨园坝村,施展他们的才华。这些外来人才不仅能够为古民居活化带来新的技术和资源,为古民居活化工作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更能推动古民居活化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本地人才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本地村民是古民居活化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和责任感直接影响着古民居活化工作的成效。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当地村民的培训和教育力度,通过开设专业课程、组织实地考察、开展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古民居活化工作中。

建立古民居活化的人才库也是必不可少的。该人才库应广泛吸纳各类专业人才,包括古建筑修缮专家、文化遗产保护学者、旅游开发策划师等,以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迅速调配和协调各方力量。同时,还应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培养专业人才,为古民居活化提供人才支持。

此外,建立人才激励制度和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也是推动古民居活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设立专门的奖项和提供奖励和补贴等方式,对在古民居活化工作中作出贡献的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举办学术研讨会、经验分享会、创意竞赛活动等,为人才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共同推动古民居活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活化:古民居活化的特色

古民居是传统住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展现了农耕文明的魅力。因此,在古民居活化利用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古民居的独特魅力得以充分展现。

对于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梨园坝村,应充分挖掘其文化遗产,如祠堂、戏楼、古墓、古寨等,并整理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全面了解当地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为古民居的活化利用工作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此外,还应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可以举办农耕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农耕文化;推广传统手工艺制作,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为了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需积极建设各类文化活动场所,如民俗博物館、文化广场、非遗工坊等。这些场所既是村民传承文化的殿堂,也是游客了解与体验当地文化的窗口。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民俗表演,不仅能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与和体验。

此外,还要注重将古民居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培育新的文化业态。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影视拍摄基地、推广特色文化旅游等方式,可以为古民居活化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古民居的经济效益和影响力。

机制活化:古民居活化的保障

完善的机制是古民居活化工作的重要保障,能够确保古民居活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包含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项目扶持等,为古民居活化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在资金保障机制上,需要创新思路,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古民居活化提供资金支持。

其次,建立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古民居活化工作。此外,还要科学规划古民居活化工作,注重古民居的保护与利用、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协调。同时,立足于村民的需求和利益,通过合理的规划引导,确保古民居活化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再次,建立监管评估机制,包括对古民居活化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以及对修缮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定期评估。通过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古民居活化工作的有效落实。

最后,加强对古民居活化的宣传推广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广泛传播古民居的价值。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旅游指南、文化节庆等途径,向公众展示古民居的风貌和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提高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文化的认知和关注度。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应紧抓时代机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为古民居活化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同时,着力培养本地人才,吸引外来优秀人才,为古民居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此外,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提升古民居的吸引力;建立健全发展机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确保古民居的活化利用得到科学合理发展。具体而言,古民居活化需要振兴产业、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完善机制。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为古民居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未来,还需要不断提高传统村落的发展水平,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为传统村落的发展作出贡献。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22年度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川东北革命老区传统村落古民居适应性保护与活化路径研究”(SLQ2022SD-38)。

(作者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坝村古民居梨园
高台地戏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梨园周年管理历
梨园寻梦淮安缘
“梨园”演变考述
用脚步丈量民情
结对帮扶 共战脱贫
梨园逐梦人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
史论 Art History & Art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