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

2024-06-11 12:21马桂华林少球王凤
村委主任 2024年7期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村民

马桂华 林少球 王凤

摘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乡村振兴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武陵山片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地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凝聚人心、涵养民风、优化治理、美化环境的功能。通过增进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等路径,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是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武陵山片区要担负起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使命,保护乡土文化、涵养乡风文明、繁荣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武陵山片区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武陵山片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但由于武陵山片区发展起点较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其发展明显滞后。

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低

武陵山片区主要发展第一产业,以种植业、林业、牧业为主,主要生产水稻、玉米,而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过低。例如,武陵山片区的C镇下辖1个社区、20个行政村,其中只有F村有3家葡萄企业,其他村均种植农作物。当地农民害怕农产品卖不出去,不进行作物的大规模种植,确保所种作物能够满足自家一年的需求即可。当地每户农民水稻种植面积大多在1 333.33—3 333.33m2,玉米种植面积大多在2 000—4 666.67m2,辣椒种植面积大多在133.33—533.33m2,花生种植面积大多在133.33—666.67m2。由于当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较低,大量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因此当地乡村振兴缺乏农民主体,发展明显滞后。另外,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导致乡村劳动力减少,市场需求缩小,限制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武陵山片区,青壮年农民不想以种地为生,也不想留在乡村发展,因此都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而留下的农民大多受教育水平较低,年龄较大,以种植农作物为生,从事经营管理、技术研发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较少,难以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武陵山片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以武陵山片区的C镇为例,当地農民在生产生活中直排污水,致使当地水域污染严重;同时,农民没有养成垃圾分类与回收的习惯,致使当地形成了“垃圾围城”的局面。

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缺乏

武陵山片区以其独特的地理条件、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以及少数民族服饰等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在武陵山片区的C镇,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了乡村地区的空心化,严重影响了乡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当地许多物质文化遗产遭到毁灭性破坏,其中不乏一些用于举办重要传统文化活动的标志性建筑,传统文化失去了载体,文化断层现象明显。另外,许多历史文化和民间技艺因找不到传承人,正面临失传的困境。

人才是影响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人才外流导致武陵山片区建设力量的缺乏,影响了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因此,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留住人才。留住人才,除了依靠政策、经济发展外,还应大力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的意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需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有助于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涵养民风、优化治理和美化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

优秀传统文化为武陵山片区凝聚人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蕴含着人们普遍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追求。随着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人们注重物质利益,忽视了情感交流,村民们日渐疏离。另外,乡村人才的流失影响了文化的传承,导致文化归属感、认同感降低。尤其是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常年在外生活,对乡村失去了归属感,回到乡村后难以适应当地的生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农民从中汲取自信、寻找归属感,吸引青壮年回乡发展,进而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向心力和团结力。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武陵山片区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和思想源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承载了当地各民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和价值理念,构筑了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基石。武陵山片区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3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48.9%。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团结一心,一起建设美丽乡村,共同追求美好生活。

优秀传统文化为武陵山片区涵养民风

中华民族是重视道德、崇尚修德的民族,历来强调“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主张用道德感化他人。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基本准则,以其强大的感召力引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古人常以“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身。“仁”,要求村民不仅要关爱自己家人,也要关心邻里、社会;“义”,提醒村民不能为了利益而罔顾人情伦理,别人有难时要出手相助;“礼”,告诉村民要懂得谦让、友爱、宽容,不可斤斤计较;“智”,要求村民不仅要掌握农业生产技术,也要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信”,要求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要讲诚信,真诚待人。在武陵山片区的发展过程中,村民之间时常出现宅基地、项目征地等经济纠纷。通过弘扬良好民风,能够有效缓解矛盾与冲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良好民风,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社会文明的价值认同,用传统优良美德规范自身行为举止,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化解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乡村社会道德伦理认同危机。

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武陵山片区优化治理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社会治理的思想,有对理想大同社会的描绘,如“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有关于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经典语录,如“四海之内若一家”;有关于法治与德治关系的解释,如“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有处理政与民关系上的智慧,如“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这些思想可以给现代乡村治理提供参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效。武陵山片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在乡村治理方面相较于较为发达的乡村仍显滞后。目前,武陵山片区还存在自治制度不成熟,村民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法治机制不健全,德治机制不完善,村规民约道德约束力不强等问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以史为鉴,优化治理,有效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武陵山片区美化环境

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先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法律规范就是“四时之禁”,其在中国古代环境保护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内容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要求人顺应自然规律从事生产活动,有机协调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武陵山片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功能区之一,植被茂密、水资源丰富。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武陵山片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烧山、毁山的情况并不少见,水源污染、土壤结构破坏等问题亟待解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村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乡村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共同建设美丽新农村。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增进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其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近年來,武陵山片区的乡村社会发展迅速,多种思想、文化的涌入给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一方面,应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但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心,避免村民在多样的思想和文化中迷失自我;另一方面,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进程,厚植乡村文化自信,增进村民文化认同感,推进乡村振兴。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笔者观察乡村生活得出,青年人普遍对当地的传统习俗不甚了解,熟悉传统习俗、掌握传统手艺的村民或已经逝去,或步入老年,这导致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将在近几十年间消失。因此,要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进程,必须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首先,重视乡村内部的文化人才。一些村民因家庭拮据而放弃学习,但文化底蕴较深,可将其作为乡村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其次,有条件的乡村可以定期开展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解读文化政策、文化发展趋势,开阔村民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路。最后,扩大文化人才引进规模,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大学生、传统文化爱好者、文化创作者、民俗学家等社会力量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中。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陵山片区有6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与舞蹈、传统戏剧与曲艺等。首先,当地政府要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相关保护机制,推进保护工作规范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常态化。其次,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材料,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厘清保护难点。对符合申遗条件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积极申报。最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借助现代数字技术推动非遗从“文物式”平面保护转向交互立体化保护。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教育有着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一方面,面向村民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节假日定期举办文艺表演活动或组织村民参加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如庙会、包粽子比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村民了解、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中小学教育。当地中小学可因地制宜开设校本课程介绍当地特色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机遇,优秀传统文化为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新时代背景下,武陵山片区必须重视与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邵阳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武陵山片区农村现代化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23YBB35)。

(作者单位:1.邵阳职业技术学院;2.武冈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武陵山片区村民
武陵山歌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白塔寺片区地图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