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抄手”

2024-06-11 13:53:46陈中钰
现代语文 2024年3期
关键词:词汇化

作者简介:陈中钰,女,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作为小吃名称的“抄手”,属于词义引申的结果,其原义是行为,引申义是具有行为姿态特征的事物。其词义隐晦的主要原因是引申方式不符合常规,其语素义不是来自“抄”的基本义,并且词语本身具有多个义项。同时,围绕“抄”字的词义演变梳理其核心义,可以发现,“抄”由本义“用以叉取的金属器具”引申为“叉取”这一动作义,接着由“叉取”通过隐喻的途径引申为“抢劫、强取”“誊写”“舀取”等义,然后这三个义项又通过隐喻或者转喻引申出其他意义。在这一基础上,分别探求了动词“抄手”和名词“抄手”的词汇化过程。从近代时期至现代时期,动词“抄手”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在现代汉语“抄手”的不同义项中,表小吃义为绝对高频用法。

关键词:“抄手”;构词理据;词义隐晦;核心义;词汇化

馄饨是一种常见的中国传统面食,即用薄面片包馅儿,通常是煮熟以后带汤吃。馄饨在不同地区的别称多种多样,徐时仪曾指出:“今各地叫法也不一样,如广东叫云吞,四川叫抄手,湖北叫水饺,厦门叫扁食,南昌叫清汤。‘云吞为‘馄饨在粤方言中的音变,‘抄手‘水饺‘扁食皆从其形状而名,‘清汤不知其详,可能与用清汤煮食的方法有关。”[1]

从字面意义来看,“抄手”这个名称颇令人费解。在不知“抄手”为何种美食之前,有人将“抄手”类比“猪手”,以为是荤菜[2]。成都著名小吃品牌“龙抄手”的官方介绍对此作了解释:这是因为馄饨包制时要将面皮的两头抄拢,馅入皮中,两边一合,似同“抄手”,故而得名。换言之,由于这种面食包好以后两端的面皮要叠放交叉,形似“抄手”这一动作的姿态,因此被命名为“抄手”。除了用“抄手”这一动作特点的象似性来为食物命名,人们还将这一用法推及地名和建筑名,如抄手胡同、抄手游廊、抄手榫等。

一、“抄手”的构词理据和词义隐晦原因

不难看出,“抄手”是一个复合词,其得名是词义引申的结果。引申是一种常见的汉语造词法,而“抄手”却词义隐晦,词义透明度不高,不易被人识解,那么,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拟从构词理据和词义隐晦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小吃“抄手”的构词理据

徐朝华将词义引申归纳为三种类型:相似引申、相关引申和推导引申。其中,相似引申是指甲类事物与乙类事物具有某种相似的特征,通过联想,用表甲类事物的词的词义引申指乙类事物[3](P215—226)。徐朝华认为,相似引申的种类多为由名词引申为名词,如形貌相似、位置相似、功能作用相似等,也有表示方式、状态相似的引申,多由动词引申为动词。“抄手”却是由动词引申为名词,这说明“抄手”属于一种较为少见的引申类型。

符淮青将引申过程分为八类:名→名、动→名、形→名、动→动、名→动、形→动、名→形、动→形。其中,动→名又细分为两种情形:一是行为—行为结

果,即原义是行为,引申义是行为结果。二是行为—行为的施动者,即原义是行为,引申义是行为的施动者[4](P73—77)。但是“抄手”却不属于动→名类别中的任何一种情形,实际上,它应该归为“行为—具有行为姿态特征的事物”,即原义是行为,引申义是具有行为姿态特征的事物。由此可以看出,“抄手”属于一种不同常规的引申方式。

(二)小吃“抄手”的词义隱晦原因

作为一个复合词,小吃“抄手”的词义在共时平面上并不透明。李晋霞、李宇明曾提出词义透明度这一概念,根据词语构成要素在推知意义上的难易程度,作者将词义透明度大致分为四个梯级:完全透明、比较透明、比较隐晦、完全隐晦[5]。据此,小吃“抄手”的词义应该属于完全隐晦,即所有构成要素均不具有明显的示义作用。那么,小吃“抄手”词义隐晦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从前文的分析来看,小吃“抄手”的词义引申方式比较特殊,不属于常规的动→名两类,这是造成其词义完全隐晦的重要原因。

其次,用于组成“抄手”的语素义并非现代汉语中“抄”的基本义。符淮青指出,基本义就是词在现代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在现代汉语的语文性词典中,基本义一般列为第一义项[4](P68—69)。《现代汉语词典》将“抄”分为“抄1”和“抄2”,其中,“抄1”的第一个义项是“誊写”,即现代汉语中“抄”的基本义为“照着原文或底稿誊写”;而“抄手”中“抄”的语素义来自“抄2”中的“两手在胸前相互插在袖筒里或两臂交叉放在胸前”[6](P151),这一用法与“抄1”的基本义相去甚远。

再次,在现代汉语共时层面,定中式复合词是名词性复合词的主要结构类型,而“提示特征+事物类”作为名词性复合词的强势语义模式也更为常见。人们在通过分析词语结构理解复合词词义时,更倾向于将它解读为“提示特征+事物类”的定中式复合词。因此,在名词性的动名组合中,“抄手”这个复合词有被解读为定中式的可能性。这也正是有人将“抄手”类比“猪手”的原因。

最后,“抄手”一词具有多个义项,这也使其词义更加不透明。在《汉语大词典》中,“抄手”主要有四个义项[7](P372):1.双手交叉。表示施礼。2.谓左右环抱。房屋建筑中,自二门起向两旁延伸到正房的走廊,叫抄手游廊。3.抄书的人。4.方言。即馄饨。

那么,“抄手”的这些义项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王云路等指出,从词义发展的角度看,多义词的各个义位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词义的历时演变在共时平面积淀而成的。多义词义项之间的关联是词义系统性的反映,多义词义项统系的关键和枢纽是核心义[8](P3)。多义词“抄手”主要是由于对“抄”的理解不同而词义有别,因此,分析“抄手”义项系统的关键,应从“抄”字核心义的历时演变入手。

二、“抄”的词义发展脉络

就汉语发展史来看,“抄”最初是作为“钞”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而产生的。“钞”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与“钞”相比,“抄”的出现较晚,至迟在两晋时期产生[9]。因此,要厘清“抄”的词义发展脉络,必须先从“钞”说起。下面,我们就按照时间顺序来探求“抄”字意义的演变过程。

(一)汉代到南北朝

《说文解字》未收录“抄”,只有“钞”字,其释义为:“钞,叉取也。从金少声。”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叉也乃‘钞字本义,又犹下之册叉。‘叉为‘钞之俗名。亦借字也。”[10](P605)这里的“”是一种农具,即现在的多齿耙。可见,“钞”的本义应为用以叉取的金属器具,使用时动作由下而上、反复进行。之后,“钞”引申出动词义“叉取”。

到了汉代,“钞”由“叉取”义又发展出“抢掠、强取”义。这大概是因为两者的动作在行动的状态方式上具有相似之处,即“突然通过某种直接的手段获得某物”。例如:

(1)东寇赵、魏,西钞蜀、汉,五州残破,六郡削迹。(东汉王符《潜夫论·劝将》)

之后,“钞”又发展出“誊写”义。例如:

(2)虚实难明,故不著于篇,然爱其指擿皓事,足为后戒,故钞列于《凯传》左云。(《三国志·吴书·陆凯传》)

如上所述,“抄”最初是作为“钞”的另一种记录形式而产生的,其产生之初基本上继承了“钞”的所有词义。据统计,《三国志》正文未见“抄”,而在《抱朴子》内外篇中,“抄”共出现5次,已超过“钞”(3次)[9]。此后,“抄”在“钞”的原有词义上又有所发展。

至魏晋六朝时期,“抄”又引申出“舀取”义。例如:

(3)凡云钱匕者,以大钱上全抄之。若云半钱,则是一钱抄取半边尔,并用五铢钱也。(南朝梁陶弘景《补阙肘后百一方·序》)

(二)唐代

到了唐代,“抄”的词义有了进一步发展,由“誊写”这一动作的目的而引申出“登记”“计数”义。例如:

(4)青楼小妇砑裙长,总被抄名入教坊。(王建《宫词一百首》之八十一)

(5)绿柚勤勤数,红榴个个抄。池清漉螃蟹,瓜蠹拾螌蟊。(元稹《江边四十韵》)

与此同时,“抄”又发展出“叉,交叉”义。例如:

(6)绿罗裙上标三棒,红粉腮边泪两行。抄手向前咨大使,这回不敢恼儿郎。(张保嗣《戏示诸妓》)

例(6)也是笔者在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搜索到的最早的一条记录“抄手”一词的文献。

(三)宋元时期

到了宋代,“抄”引申出“袭用”义和量词義。例如:

(7)譬如听人说话一般,且从他说尽,不可剿断他说,便以己意见抄说。(南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学五·读书法下》)

(8)八十缕,四十抄也。(南宋黎靖德《朱子语类·论语十八·子罕篇上》)

例(8)中的“缕”“抄”,均为宋代的计量单位,二缕为一抄。这种用法应当是从动词义“抄”引申而来的。

到了元代,“抄”又发展出“绕道”义。例如:

(9)既然这等,您兄弟则往这小路上抄出大路相会。(郑廷玉《楚昭公》第三折)

现代汉语中,“抄”共有6个义项,它们分别是:抄1chāo【动词】①誊写。②照着别人的作品、作业等写下来当作自己的。③抓取;拿。④搜查并没收。抄2chāo【动词】①从侧面或较近的小路过去。②两手在胸前相互插在袖筒里或两臂交叉放在胸前。以上义项皆为动词。

(四)“抄”词义的引申途径及核心义

蒋绍愚认为,以“隐喻”和“转喻”为基础的引申是词义演变中最常见的途径,其中,隐喻是两个相似的事物之间的联想,转喻是两个相关的事物之间的联想[11](P179)。按照这一观点,我们将“抄”的上述词义引申途径归纳如下:“抄”首先由本义“用以叉取的金属器具”引申为“叉取”这一动作义,接着由“叉取”通过隐喻的途径引申为“抢劫、强取”“誊写”“舀取”等义,然后这三个义项又通过隐喻或者转喻引申出其他意义。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抄”词义的引申义序列

引申起点 方向规律 途径 引申结果

用以叉取的

金属器具 工具—动作 转喻 叉取

叉取 行为方式相似 隐喻 抢劫、强取

动作状态相似 隐喻 誊写

动作性质相似 隐喻 舀取

动作性质相似 隐喻 抓取,拿

誊写 动作—目的 转喻 登记,计数

抢劫、强取 动作性质相似 隐喻 袭用、窃取

他人文字

抢劫、强取 动作—方式 转喻 从侧面绕过去;绕道

抢劫、强取 动作性质相似 隐喻 搜查并没收

舀取 作用—事物 转喻 计量单位;量词

张联荣对核心义的界定是:“如果不考虑历时的因素,如果一个多义词的所有义位共有一个遗传义素贯穿其中,这个遗传义素自然就成了这个词的意义核心,我们可以称为核心义。”[12](P283)王云路等学者则认为,核心义是由本义概括而来的,贯穿于所有相关义项的核心部分,是词义的灵魂[8](P19)。表1所列“抄”的所有义项中,大都有较为明显的“获得”这一义素,比较直接的有六个义位:“叉取”“抢劫、强取”“舀取”“抓取,拿”“袭用、窃取他人文字”“搜查并没收”,而“誊写”“登记,计数”也可看作是获得新的信息。由此可知,“抄”的核心义是“获得”,而“抄”在唐代发展出的“叉,交叉”义和现代汉语中的“两手在胸前相互插在袖筒里或两臂交叉放在胸前”义,均无“获得”义素。可见,它们并不是由核心义引申而来,需要从其他词义的演变途径中来探寻其发展过程。

三、“抄手”的词汇化

《现代汉语词典》将共时平面中作动词的“抄手”和作名词的“抄手”列为两个条目:“【抄手】1两手在胸前相互插在袖筒里或两臂交叉放在胸前。”“【抄手】2<方>馄饨。”[6](P151)它们形同音同而意义有别。实际上,在“抄手”成词的过程中,其意义和用法并不限于这两条。下面,我们就分别探讨动词“抄手”和名词“抄手”的词汇化路径。

(一)动词“抄手”

如前所述,唐代已经产生了“抄手”一词。古时“抄手”亦作“叉手”。徐时仪将“叉手”释为:“意谓两手在胸前交拱,表示一种尊敬的姿势……古人行跪拜礼,跪后两手相拱,俯头至手,称为拜手,拜必叉手,叉手则不一定要拜。”[13]唐宋时期,叉手已成为表示致敬的一种主要礼节。“抄手”和“叉手”在近代汉语中运用较为广泛,可看作是意义相近、姿态相似的施礼动作。

李泉指出,在唐末宋初的讲唱文学《舜子变》中,“抄手”与“叉手”对应着运用,其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作者由此认为,“抄”是“叉”的声转[14]:

(10)舜子抄手启阿耶:“阿耶若取得计阿孃来,也共亲阿孃无二!”……孃子走入宅门,跪拜阿孃四拜。……舜子叉手启阿孃……(《舜子变》)

与“叉手”相比,“抄手”明显是一个后起词。“叉手”二字连用,可以确认的例子最早见于《说文解字》。《说文·部》:“,叉手也。从彐。”段玉裁注:“《又部》曰:‘叉手,指相错也。此云叉手者,谓手指正相向也。”[15](P105)汉代以后,“叉手”有明确表礼敬的用例,但数量不多。例如:

(11)让等惶怖,叉手再拜叩头,向天子辞曰……(《后汉书·孝灵帝纪》李贤注引《献帝春秋》)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表示合手礼敬的“叉手”大量见于佛经译文,用以翻译佛教合手礼敬的手势,东汉佛经即有32例[16]。例如:

(12)世间亦天上皆叉手礼佛,是故持头面为礼佛。(东汉安世高译《道地经》)

(13)侍者阿难整服避坐,叉手启曰:“佛未尝虚欣笑,笑必有故,唯愿敷演,散告未闻。”(东汉支曜译《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

在三国、两晋译经中,“叉手”一直沿用不衰。在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检索“叉手”用例,晋代共有25条,除1条《方言》东晋郭璞注文和1条《后汉书》之外,其他都出自两部佛经《普曜经》《摩诃僧祗律》。实际上,表示合手礼敬的“叉手”用例应远多于此。据顾满林统计,三国译经可以确考的有72例,西晋译经有326例,东晋十六国时期有382例。在此之后,“叉手”在南北朝以来的佛经中继续沿用,如《大正藏》中就有1656例[16]。此外,在唐以后各个时期的用例中,“叉手”表“双手相交拱于胸前”的用例也比“抄手”高出许多,以宋代为例,我们在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检得“叉手”有195例,而“抄手”僅有1例。

从上文分析不难看出,“抄手”最初是作为“叉手”的另一说法而流行开来。问题是:为什么“抄手”会被看作是“叉手”的同义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叉”“抄”上古音、中古音均为初母,“抄”属于上古宵部,“叉”属于上古歌部,两者声母相同,韵母略有不同,因此,“抄”可以看作是“叉”的声转。另一方面,“抄”最初是作为“钞”的另一种记录形式出现的,而“钞”很早就从本义“用以叉取的金属器具”引申出动词“叉取”义,因此,“抄”和“叉”在“叉取”这个义项上能够成为同义词。之后,“叉”因其本义“交叉”义而有了“叉手”一词,“抄手”也由于类推作用而产生了“交叉双手”的词义。蒋绍愚曾对“相因生义”进行了界定:“甲词有a、b两个义位,乙词原来只有一个乙a义位,但因为乙a和甲a同义,逐渐地乙也产生一个和甲b同义的乙b义位。”[17](P76)从这个观点来看,“抄”的“交叉”义可看作是从“叉”相因生义得来的。也就是说,“抄”本无“交叉”义,是因为“叉”的声转和相因生义,才获得了“交叉”这一语素义,这与从核心义引申发展而来的其他义项并不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抄手”在早期近代汉语中的动作义“两手拱抱于胸前,屈身俯首至手”这一表示尊敬的姿势,到了现代汉语中演变为动作义“两手在胸前相互插在袖筒里或两臂交叉放在胸前”,二者相比,动作姿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者表示恭敬,后者则含有一种轻松闲适、甚至趾高气扬的意味。这说明从近代至现代,动词“抄手”词义发生了转移,近代汉语中的动词“抄手”义已经被现代汉语中的动词“拱手”取代。那么,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呢?

徐时仪指出:“‘叉手作为唐宋以来的一种常礼,相对于揖拜而言比较随意,不似礼拜那么庄重,作为一种较随意的常礼,故‘叉手一词又有‘随便悠然义。”[13]例如:

(14)王文公凝,清修重德,冠绝当时,每就寝息,必叉手而卧。(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

例(14)中的“叉手”是一种睡姿,只能理解为“两臂交叉放在胸前”,显然已无“两手拱抱于胸前”表示恭敬的意思了。

到了清代,这一用法已经相当普及,在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抄手”一词,共得到46条语料,其中,有17条来自清代小说,并且已形成惯用语“抄手问事,万不肯应”这一固定用法,出现语境均为官府审判讯问疑犯,这里的“抄手”即“双臂交叉放在胸前”。从字面意义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仅仅交叉着双臂什么也不做,那么疑犯是绝对不会招供的”,言下之意是要用重刑逼供才能使疑犯吐露真言。例如:

(15)知县一听,勃然大怒说:“大概抄手问事,万不肯应。来到本县公堂还敢不招,来,拉下去给我打!”(清代郭小亭《济公全传》第四回)

“抄手”表示“双臂交叉放在胸前”这一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保留,例如:

(16)陈生从木墩前站起来,回屋喝了一舀子凉水,然后就抄着手去王来喜家了。他弓背抄手的样子仿佛害了肚子疼。(迟子建《青春如歌的正午》)

可见,在现代汉语中,动词“抄手”由于词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原先“两手拱抱于胸前,屈身俯首至手”这一恭敬的姿势,于是转用“抄手”来指称“两手在胸前相互插在袖筒里或两臂交叉放在胸前”这一姿势,而“抄手”原有的行礼姿态的意义则用“拱手”来指称。

(二)名词“抄手”

首先,“抄手”可用于指称“抄写的笔迹”或“抄书的人”。“手”属于人体基本词,出现时间较早,金文中已有记录。它的活跃度很高,自产生以来便有多种用法和含义。早在汉代,“手”就引申出“笔迹”这一新义[18]。例如:

(17)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祀志上》)

当魏晋时期“抄”发展出“誊写”义后,“抄手”在后世连用,成为一个双音节复音词,指“抄写的笔迹”。例如:

(18)《天禄琳琅书目》载书凡百卷,前集五十卷,分四十五门,后集五十卷,分六十门,《月窗本》讹舛特甚,此本抄手极工云。(《诗话总龟后集·附录》)

“抄手”指“抄书的人”这种用法,是汉语基本词“手”的语法化的结果。周忠杰指出,“手”从最初表“人体上肢前端腕以下的指掌部分”这个实在的词汇意义中抽象出“……的人”的类化意义,其语法功能也由实义词/成词词干,逐渐虚化成表“人”的名词类词缀[19]。六朝时期,已经出现以“手”代人的用例。例如:

(19)风流调达,实旷代之高手。词采葱蒨,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亹亹不倦。(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上)

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四)中搜索“抄手”,表示“抄书的人”这一用法出现较晚,最早用例为清代,并且数量较少。在清代72篇文献的75条用例中,仅有2例表示“抄书的人”,其余均为动词义“抄手”或“抄手游廊”。例如:

(20)宁王看完大喜,便发抄手抄了许多,传到江南各处府县。(清代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六十一回)

其次,“抄手”还是宋代一种典型砚台形制。宋代有一种“抄手砚”,它是从唐代箕形砚演变而来的:此砚呈长方形,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以用手抄底托起,使用非常方便。“抄手”这种砚制名称,正是直接取“抄”的“以手指突入其间而叉取之”的语义特征。由于“抄”的这一意义在现代已经不用于构词,因此少有人知,这一名称的词义更加隐晦,如今提及“抄手砚”,只是保存了古代的遗留用法。

再次,“抄手”被用作一种小吃名。小吃名称“抄手”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元代。通过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四),最早可查询到的小吃名称“抄手”,来自《全元散曲》中无名氏的【中吕】《朝天子·嘲妓家匾食》:“白生生面皮,软溶溶肚皮,抄手儿得人意。当初只说假虚皮,就里多葱脍。水面上鸳鸯,行行来对对,空团圆不到底。生时节手儿上捏你,熟时节口儿里嚼你,美甘甘肚儿内知滋味。”不过,“抄手”作为食物名称,在后世文献中难觅踪迹。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四)中,以时代为顺序搜索“抄手”,明代仅有2例,清代有75例,均无食物义。究其原因,“抄手”作为一种小吃名称是方言用法,并且涉及的文体性质有限,但这并不表明“抄手”不存在于时人的口语中。

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抄手”,共得到有效语料59条。其中,有7例与其后名词连用构成“抄手廊、抄手拱”等,有7例表示“两手在胸前相互插在袖筒里或两臂交叉放在胸前”,有11例表示“抄写文章的人”,有3例表示“抄写的笔迹”,1例表示“伸手”,其他30例全是指小吃名称,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由此可以推测,“抄手”在发展出小吃名词这一用法后,在后世各个时期的使用应相当频繁,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在历史上留下充分的记录。

“抄手”作为方言词分布很广,据《汉语方言大词典》,东北官话如黑龙江齐齐哈尔,中原官话如陕西南部、安徽霍丘,西南官话如湖北武汉、宜昌、随州,四川成都、汉源、仁寿、自贡,重庆以及云南昭通,湘语如四川乐至,客话如四川西昌等,都把通用语里的馄饨说成“抄手”,其中,齐齐哈尔、宜昌、成都、自贡、重庆还带儿化音,呼为“抄手儿”[20](P2547)。“抄手”在地域上跨度如此之广,值得我们深思,这说明“抄手”是一个具有一定历史层次的方言特征词,我们可以用它来推测方言和方言早年语言之间的联系,为确定不同方言的历史渊源提供例证和参考。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抄”的本义同“钞”,是一种用以叉取的金属器具,由此而引申为动词“叉取”。它的核心义是“获得”。蒋绍愚指出,引申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连锁式(concatenation)和辐射式(radiation),前者是指一环套一环的引申,后者则是指从本义出发朝不同方向引申出几个引申义[17](P66)。

根据引申方式和词义之间的亲疏关系,我们对历史上“抄”的词义发展进行了归纳和整合,并将“抄”的各个义项联系起来。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抄”义项的引申发展图示

从图1可以看出,由本义发展而来的最初的动词义“叉取”,沿着不同路径辐射为数个引申方向,其中的三个义项,又沿着不同方向再进一步連锁式引申。图中划横线的义项,为《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所收录义项。同时,《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收录了“抄手”义项,一为动词“两手在胸前相互插在袖筒里或两臂交叉放在胸前”,一为名词小吃名称。小吃“抄手”中的“抄”作为语素义是“交叉”的意思,与从核心义引申而来的其他义项不同,这是因为“叉”的声转和相因生义才使得“抄”获得了这一语素义。小吃“抄手”则是在动词义基础上的进一步引申,由该行为引申为包制样式具有其行为姿态特征的面食。

参考文献:

[1]徐时仪.饼、饦、馄饨、扁食、饆饠等考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

[2]周华诚.抄手而食[J].食品与生活,2006,(6).

[3]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李晋霞,李宇明.论词义的透明度[J].语言研究,2008,(3).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7]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一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8]王云路,等.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9]潘牧天.“鈔”和“抄”词义演变考[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10]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第十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1]蒋绍愚.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2]张联荣.古汉语词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徐时仪.近代汉语词语札记[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6,(3).

[14]李泉.“抄手”解[J].文学遗产,1985,(1).

[15][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6]顾满林.佛教语“叉手”“合掌”“合十”流变考[A].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汉语史学报(第十九辑)[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17]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18]周湘娴.基本词“手”的语义演变及类词缀化[J].今古文创,2022,(35).

[19]周忠杰.汉语类词缀“手”的复合词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7,(6).

[20]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A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n “Chaoshou(抄手)”

Chen Zhongyu

(School of Liberal Arts,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As the name of a snack, the meaning of word “chaoshou(抄手)” is the result of word meaning extension. Its original meaning is to denote an act, and the extended meaning is to show something tha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at ac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obscurity of the meaning of “chaoshou(抄手)” is that the way of extension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convention, for its morphemic meaning does not come from the basic meaning of “chao(抄)”, and “chaoshou(抄手)” itself has multiple meanings. Focusing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re meaning of the word “chao(抄)”, it can be found that its original meaning is extended from “instruments of metal used for forklifting” to the action meaning of “fork”, and then from “fork” to “rob, plunder ”,“copy” and “scoop” through metaphors, and then these three meanings are extended to other meanings through metaphor or metonymy. On this basis, the lexic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verb “chaoshou(抄手)” and the noun “chaoshou(抄手)” is explored. From modern times to now, the meaning of the verb “chaoshou(抄手)” has shifted. In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modern Chinese “chaoshou(抄手)”, the meaning of snack is an absolutely high-frequency usage.

Key words:“chaoshou(抄手)”;word formation motivation;obscurity of word meaning;core meaning;lexicalization

猜你喜欢
词汇化
浅析“到位”的词汇化及句法功能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V三V四”的构式及贬义色彩形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