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引领,向美而行

2024-06-11 13:44杨宠
教育家 2024年21期
关键词:美育校园文化美的

杨宠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学校美育的内涵与价值作出了精准概括: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些都为学校做好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基于地域和学生发展特点,河北省衡水市东明小学打造以“明”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探索“明+美”的育人途径,优化校园艺术环境,让美育的种子植入每一位师生心中。

以物载美,浸润心田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它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校名、校徽、校歌等,其中建筑是学校物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建筑中,建筑物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能够反映出学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学校校园文化核心取自校名中的“明”字,本义为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建筑以蓝、白、黄、绿的明动颜色为主色调。蓝色寓意宁静、深邃、致远,期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白色代表圣洁,寓意童心纯净;黄色代表热情,是师生挚爱的显现;绿色寓意校园生机盎然,朝气满满。四色相融,交相辉映,和谐共存。校徽也采用同色系,中心图案为日和月,日象征学生,冉冉升起;月象征老师,向大地洒下一片清辉。在校歌中,通过欢快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展现学生的风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此可见,融入美育元素不仅可以使学校建筑具有教育意义和审美功能,还能使其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校园环境是校园物质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环境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发展。因此,校园环境的创设应注重体现对学生审美心理规律的把握和教育功能的发挥。学校在环境文化建设中注重“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结合办学特色,通过校园文化墙、宣传栏、校园文化走廊等进行美育宣传,形成“点、线、路、面”结合的立体美育空间。在教学楼走廊、墙壁上悬挂学生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等,在阅读角周围还布置了学科知识墙,如“小学生必读名著”“历史故事”“数学公式”等。在操场旁,学校设置了美育作品展示栏,将学生的美术、书法、手工作品进行陈列,供学生欣赏,形成独具文化风格的美育一角。学校还设立了校史馆,其设计从人文特色风貌出发,结合发展特点和历史内容,融入现代化建设,力求将其建設成为一座开放、美观、实用的代表性场所。这些发展历程记录了学校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可以帮助参观者了解学校的历史渊源、发展轨迹。通过了解学校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学校文化和价值理念可以被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形成独特的校园氛围和人文精神。学校荣誉板块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使学生产生对美好的向往和热爱之情,陶冶心灵,润泽心田。

以文化美,积淀内涵

学校精神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理念和行为方式。学生在校园中不仅要学会欣赏美,还要学会体会美的内涵。美的内涵存在于内心的体会和感受,校园文化美的最高体现和概括就是学校精神。

“明德日新”为学校的校训。明德,意指人要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正大的品德。日新,劝告人要永不满足,与日俱新。人人知明,求真求美,才能熠熠发光。学校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并将其进行融合作为校训,不仅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还反映了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要求,引领学生领悟美育的精髓,体现向真、向善、向美的追求。校徽、校服、校训、校刊、校歌齐全规范,让学生踏进校园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文化与美的和谐统一。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学校开展美育课程的主要载体。在课程设置方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现阶段美育的主要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因此,美育课程“开齐开足开全”是学校逐步推进美育课程的目标和内涵。

依据政策要求,学校美育课程要与其他课程双轨发展,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格局。可见,美育的实施应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美育功能,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校在此基础上开展“明+艺术节”活动,举办以“我爱你,中国”为主题的朗诵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准备,积极参赛,在饱含激情的朗诵中,陶冶爱国主义情怀。在艺术节中,学生展示自制课本剧《穷人》、舞台剧《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通过朗诵、课本剧、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对美的认知能力和感受能力,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受到熏陶和启迪,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完美的人格。

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设置要求,开展一系列社团活动,一到二年级开设美术、音乐课程,三到六年级开设乐器、表演、手工、体育等社团课程。此外,学校目前设有艺术类、管乐类、手工类等社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或符合气质类型的活动内容,低学段学生以开发智力、培养兴趣为主,初步感受美育氛围;中高学段以表达创造为主,深入体会美、创造美,丰富审美感知。各个社团之间相互联结、相互融合,例如,在六一文艺会演中,学生将轮滑与舞蹈结合,呈现出视觉与美的双重享受;将朗诵与乐器结合,达到艺术与文学的和谐统一。

美育不仅在学校范围内,还应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校外美育实践活动。

比如,在“青竹杯”画展中,学生在衡水市美育联盟的带领下,在教师的引领下,先后参观了青竹博物馆、美术馆和研发中心。面对一张张画卷,学生感受到画家笔下或动或静、或明或暗的艺术世界,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而后,学生来到运河万亩花海——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田,看到了课本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美景,寄情于自然,又创造于自然。面对美景,学生即兴作画,用五彩画笔将所见所感绘于百米画卷上。

又如,在“桃城区经典诵读比赛”活动中,学校选取20名学生成立参赛代表队。在一次次排练、一遍遍朗诵中,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愈发深刻。比赛中,他们身着汉服飘逸灵动,抑扬顿挫,彰显爱国情怀,不仅丰富了业余生活,还丰富了校园的人文底蕴,增强了文化自信。此外,《以明引领、师生共育、幸福成长》校园文化宣传片在河北省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展中播出,形成了校内校外相互融通的美育体系。

从教育历史来看,美育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始终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美育与学校文化相结合,从物质到精神、从学校到社会,能够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以温润的心灵体会美好、以创造的方式展望未来。只有通过学校的共同关注和社会的支持,才能实现校园文化的提升和美育氛围的营造,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美育校园文化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美育教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