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英
教室窗外的树,绿莹莹的,再过一段时间,想一览无余地俯视树梢之美恐就难了。
记得那日,我初来这间教室,不经意地扭头,就被这满窗的绿惊艳了。叫不出这树的名字,但树的姿态好看极了。天气晴好时,绿莹莹的树叶或簇拥或舒展,高高低低地承托着金色的阳光,或明或暗,在风中轻轻摇曳,自然、自由、自在,微微带着一丝内敛与羞涩,像极了教室里这群初相见的娃娃们。那一双双明亮的眸子,宛若天上的星斗,闪耀着金子般的光芒。就在对视的那一瞬间,有个声音笃定地从我心里长出来:是的,我爱他们!
一见如故的亲近感,将来此支教前所有的忐忑不安一扫而光,心里满是欢喜。支教,是一根纽带,是一座桥梁,让我和“三区”的孩子们相遇。立于三尺讲台,作为支教教师的我,内心升腾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告诉自己:要好好爱他们,尽可能多爱一点。
爱,是“我想早点儿看到你”
离上课还有5分钟。按照每节课必早到的习惯,我收拾好教具,起身往外走。一抬头,几个小脑袋从办公室门外正偷偷往里瞧呢。“进来吧!”我热情招呼着,等了几秒钟却没见人进来。我轻轻走到門口,探出头去。孩子们将我团团围住,叽叽喳喳地,争着抢着帮忙拿教具。这种特殊的“欢迎仪式”是孩子们对我情真意切的表达。我们手挽着手,一起走去教室。长长的走廊,回旋着我们快乐的声音。
“老师,你和别的老师不一样。”
“哦?哪里不一样?”
“为什么你每次上课都会提早到教室呢?”
“因为我想早点儿看到你们啊!”
“哇!我也是!”
“我也是!我也想早点儿看到你。”
“老师,我喜欢你!”
“老师,我也喜欢你!”
“老师也非常非常喜欢你们哟……”
被孩子们如此热烈地表白,我的心里满是感动。这感动化为美丽的笑容和轻柔的话语,伴我走进教室,走上讲台,走向每一个可爱的孩子。
爱,是“我相信你一定行”
在爱的传播与感染下,我教的英语课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课。不过,学生小丫很少在英语课上发言,偶尔玩“开火车”读单词的游戏,到她那里往往就开不动了。记得那天学习的是有关数字的单词,我请孩子们开火车朗读“twelve”,轮到她时,小火车又一次停了下来。我看到个子小小的她并没有马上站起来,迟疑了几秒后,终于站起身,却没有说话,头低得更厉害了。我意识到,这个“开火车”读单词的游戏给她带来了很大压力。刹那间,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
在我支教的三年级,像小丫这样的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比例。因缺乏父母陪伴,未接受过学习启蒙,英语是零基础,这部分学生心里积存着深深的自卑。不敢读、不肯说,或是不知道如何参与课堂活动的孩子不在少数。对城市孩子而言轻松无比的事情,在这里,或许就会变得困难重重。我想,作为他们的英语启蒙老师,我应该开个好头,无条件接纳他们,始终把他们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这是比读好一个单词更重要的事。
想到这儿,我轻轻走过去,摸了摸她的肩膀,笑着说:“来,别怕,老师相信你一定行。”或许是“相信”这个词触动了她,她低垂的头渐渐抬了起来。我把她的手放在手心,继续引导:“来,看着老师的嘴巴,跟着读,just have a try,OK?”我用慢动作定格的方法读着“tw-e-l-ve”。因为太夸张,有些孩子忍不住笑了,小丫也笑了。这时,周围的孩子们也加入了一起朗读的队伍,小丫受到了极大鼓舞,声音由微弱渐渐变得洪亮。反复尝试多次以后,她终于读出标准的“twelve”,教室里自发地响起热烈的掌声。我激动地与她击掌。“Give me five!”我真切地感受到,有一种坚定的东西从她的身体里缓缓长出来,对,这就是学习的自信,自信的她多么可爱啊!我也给全体同学竖起了大拇指,表扬道:“谢谢你们的帮助,我们是一家人,互爱互动,共同进步!”这时,掌声更热烈了,孩子们眼里闪着光,小身板挺得更直了,空气也浸染上自信的光芒,把张张稚嫩的脸庞映得熠熠生辉。
让我没想到的是,下午,小丫同学守在我的办公室门口,从身后拿出黑乎乎的一小团东西,不好意思地递到我手上,是一个当地的野菜粑粑,看得出,是她亲手包的。“老师,谢谢您相信我!”她似乎是鼓足了所有勇气才说出这句话。我的心瞬间被融化了,把她紧紧搂在怀里,说:“不用谢,你本来就很棒!以后一定会越来越棒!”她使劲地点头,开心得像只小兔子蹦着跳着回了教室。
目送这可爱的、小小的身影远去,我感慨良多。往后的每一天,我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用心备好每一节课,我深深感到,与他们相处过程中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具备无限的教育价值。也许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鼓励的话,就可以帮他们找到光亮,燃起信心的火把。
我努力觉察并精准把握每个教育契机,始终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以课堂为翘板,润物细无声地消除孩子们的顾虑,扫除学习上的阻碍,打败他们心里的“我不行”“我不好”“我不会”,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坚信“我能行”“我很棒”。
果然,自信能够创造奇迹。公开课的日子到了,教室后排座无虚席。我与孩子们一同交流“farm animals”的话题,全英文的课堂上,大家全员参与,不同英语水平的孩子都获得了锻炼与展示的机会,课堂缓缓升温。在给单词分类的环节,孩子们精彩丰富的发言凸显出语言与思维的深度交融,酝酿出课堂的第一个小高潮。到了最后创作“动物绘本mini-book”的环节,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核心语言创作成一册册绘本小书,将公开课推向最高潮。
孩子们标准的发音、流利的朗读、自信大方的姿态和极具个性的创作表演,获得现场听课专家和教师的阵阵掌声。
爱,是“舍不得,心想念”
尽管心中万分不愿,离别终究还是逼近了。脑海里的一幕幕都是这一年来与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
忘不了,多少次我为可爱的小姑娘扎好头发,别上漂亮的发夹;忘不了,学习读字母时,我如何想尽办法教他们正确对好口型,编出“舌头、牙齿和嘴唇合作”的故事;忘不了,家访时看到他们超越年龄的乖巧、懂事和孝顺,小小的身躯扛起照顾家的担子;忘不了,运动会上奋力拼搏为班级争光的一个个倔强的、小小的身影;忘不了,晨光中捧起书本朗朗诵读的俊朗面庞,充满朝气与希望;忘不了,三月荠菜熟,他们悄悄放在办公桌上的大大小小的荠菜蛋;忘不了,上课时汗湿衣襟,背后传来阵阵凉风,那是小手贴心地用书页在扇;忘不了,那些欢乐的课间,我们挤在一起,欣赏窗外那棵盈盈的绿树:发出新叶来了,鼓起花骨朵来了,结出小果子来了……
爱,是最好的支教。我和那里的孩子们相遇、相伴,在彼此的心中共同种下一棵“爱之树”,从此,奏响人生另一曲美妙的乐章。
编读往来
每次阅读《教育家》杂志,我都会感受到这个时代的教育脉搏在强烈地跳动,本期特别策划栏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当何为”。新质生产力,是国家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新趋势的精准捕捉和前瞻性预判,教育工作者应当做什么,特别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在当下该如何做好育人工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值得深思。看过全国政协委员苏华的文章《以高质量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受到了新科技革命背景下数字化与产业的融合,看到了我们的职业教育该何去何从,如何实现人才的高质量供给,从而助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最终实现职业教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同频共振。
我一直关注我们当地的职业教育发展,看到多所职业学校在积极寻求变革,这也是山西省职业教育在实现高科技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阅读《教育家》杂志,让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去感受教育的变革,令人受益匪浅。
——山西省介休市第十中学校 贺葛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