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文
志愿填报事关人生道路的重大抉择,一些家长或因无经验可循,或因偏听偏信,陷入了一些误区,给孩子的选择带来了困扰,甚至给孩子的未来职业发展埋下隐患。填报志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和孩子亲力亲为,更需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在庞杂的声音中保持冷静,才能避免陷入误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填报方案。
误区一:全权委托“专家”
近年来,志愿填报服务成为一门火爆生意,焦虑营销冲击着家长们的神经,经常有所谓的专家说:“考得好不如报得好。”其真实目的需要辨别。目前,在实施新高考改革的地区,志愿填报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复杂化的现象,至少在填报志愿数量上比以往多了不少。多数普通家长需要专业的咨询与帮助。但我想提醒家长朋友们,多数机构提供的是咨询服务,即根据孩子的分数与情况给出建议或方案,最后还是需要家长与孩子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选择与判定。志愿填报是孩子人生路上第一个比较重要的十字路口,向哪个方向走,这是人生大事,也是孩子成长的好时机。家长与孩子不妨一起投入精力,去做一些功课、研究一些问题。很多功课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比如志愿填报首先要回答的一些基本问题:你想要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擅长什么、适合什么?这些问题,只有自己认真思考了,才不容易被忽悠和误导。
误区二:过于纠结专业
分数公布后,考分基本就决定了考生能填报的学校层次。于是,大家花费大量时间纠结于专业,尤其是专业背后的未来就业预期,以此来决定自己的专业选择。但是,专业与就业并没有那么强的联系,观察身边就会发现,学什么不干什么的例子比比皆是。美国相关数据表明,有本科文凭以上的9000余万人中,超过70%未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学习的迁移能力,是比专业能力更值得关注的能力。学习迁移能力强的人,遇到现实需要的某种技能,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迅速掌握,这才是在未来生涯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能力。
误区三:盲目追求“好就业”
家长们经常看到网络中的一些言论,某某专业未来就业一定好。对此,我很难赞同。读完本科需要4年,读完研究生还需要3年,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中,一个行业从兴到衰、从衰到兴都是正常现象。例如,2014年物联网专业大热,一些高校设立了物联网专业,几年过去便因为就业难而撤销了。2021年,某高校的土木专业录取分数大跌100多分,原因是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建筑行业发展遇阻。2022年某高校土木类专业转出98人,无一人转入。有网友表示:“当年第一志愿选择土木,但因为分数不够被调剂到计算机,今天看是多么幸运。”直到今天,类似的一幕不断上演。比如经济与金融类专业热的消退,比如师范类专业的大热。我们需要思考,凭借一时的冷热来判断专业的未来发展是否科学,以此决定孩子的人生方向是否合理。
误区四:过度放大兴趣
一些家长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味按照自己的判断和人生经验给孩子安排专业与人生,这会带来严重后果。但是,我们也需要警惕过度放大孩子的兴趣与爱好的问题。有的“兴趣与爱好”可能是不靠谱的,比如一些孩子表示喜欢“音乐”和“电竞”,其背后有无人生志向和职业规划的支撑,需要家长理性思考和辨别。还有不少孩子对某个专业的认识,可能仅仅局限于专业名称,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兴趣,往往是空中楼阁。因此,家长需要积极地引导,发掘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家长可以为孩子科普相关专业和行业的信息,有条件的让孩子见习一段时间,或是请行业内人士介绍,将更有说服力,有助于找到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
误区五:只考虑本科专业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考研成为更多本科毕业生的选择。在填报志愿时,应当考虑这一因素。从这一角度看,我们不妨从更宏观的视野、更长的时间跨度去规划孩子的专业选择。一方面,在不完全确定自己兴趣、方向的情况下,选择本科专业尽量偏向基础学科,为未来的转向留有余地。另一方面,可以着眼于交叉学科,为成为复合型人才作专业规划。如果有志于从事资本运作,不妨先学经济、金融,再学法律。如果想从事媒体行业,不妨先学所喜欢的行业,如先學经济再学新闻,在选择财经媒体时,优势将非常突出。
误区六:偏信“专业劝退”
从事某一行业的人群,往往不推荐他人报考某一专业,即“专业劝退”现象。其原因是,相关专业人士往往认为大学期间所学有限,与实际差距较大,而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主要来自实践,而非在校学习。此外,他们对于行业的认识也较为全面,深知“金字塔尖的永远是少数”,更多地看到了行业发展空间的有限。他们的文章和观点说服力强,让很多有意愿报考这一专业的考生和家长感到困惑。对此,我们需要有客观的认识与判断。这些看法往往是真实的,却也失之偏颇,因为几乎所有行业都存在类似的现象,考生和家长应当客观看待。此外,在专业之外,考生和家长也需要考虑学校层次、所在城市等因素,综合考量得出最佳填报方案。
误区七:分数最大化利用
在志愿填报市场上,“不浪费一分”是高频广告语。希望把分数的价值最大化,是众多家长和考生的愿望,若是以600的分数录取至分数线为590的学校,就觉得自己吃亏了。其实,没有原则地追求分数价值最大化,也是一大误区。报志愿并不是买白菜,事关孩子的生涯规划,是对人生路径的抉择。首先要考虑的是:“它是不是我想要的”“是不是我的人生发展方向”。否则再精明的算计都会让孩子在未来人生中“吃亏”。因此,“不浪费一分”必须有前提——是孩子喜欢的专业、学校和城市。不讲前提的“不浪费一分”,恰恰是最大的浪费,因为孩子可能会浪费4年的光阴,甚至是人生发展的机会。
误区八:纠结一本和二本
在学校的选择上,很多人喜欢强调一本和二本的区别,甚至为了上一个所谓的一本学校而放弃自己喜欢的专业、城市。一本和二本只是招生流程中的概念,即第一批、第二批,但因为种种原因逐渐成为高校等级质量的划分标准。但是,有很多高校既在一本招生,也在二本招生;一些地方学校在本省是一本招生,在外省是二本招生。伴随新高考改革的推行,录取上不分批次,未来一本二本的概念将彻底消亡。因此,考生不必纠结于此,因为二本就放弃心仪的专业是因小失大。
误区九:盲目赶热门
每年都会有人咨询热门专业是否值得报考,近两年大家关心人工智能和芯片。人工智能和芯片都是国家战略发展领域,需要大量人才。关键问题是,是否适合自己?人工智能是交叉学科,对开办高校和学习者要求较高,有能力开设的高校并不多,数学学习较差的学生就读人工智能专业也会面临较大障碍。芯片专业涉及软硬件知识,学习难度较高,从实际情况看,“挂科”和转专业的现象也并不少见。而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带来其他负面问题。大家普遍认为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好,但是如果擅长、喜欢,能够取得正向激励和循环,甚至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也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总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想跟广大家长分享一条建议。志愿填报,家长要积极引导、参与,但当和孩子发生严重冲突时,须尊重孩子的意见。对于孩子暂时的“错误”选择,我们不必惊慌。成长就是一个跟头接着一个跟头,这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经历。当孩子意识到问题时,他会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走好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