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宁宁 河北省 高三学生
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高考就在眼前,每天的复习任务已经让我喘不过气,思考未来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与其把宝贵的时间精力放在还没有发生的未来,不如做两套卷子来得实在。对于挣扎在分数线上的考生而言,志愿填报真的是一件“遥远的事”。
我的爸爸妈妈都没有读过大学,高中也没有上过,他们虽然在经营生意上心得颇多,在生活上也是我的人生导师,在报志愿这件事上却力所不能及、爱莫能助,于是他们把这项重大任务全权交给了我的姐姐。她已经大学毕业,在爸妈眼中是最合适的人选。前几天,他们不知从哪里听说了“强基计划”,似乎可以通过参加相应的考试,获得进入名校的机会。爸爸让姐姐去研究一下,姐姐趁着工作之余,费心巴力加入了几所名牌大学的招生群。其中一所大学的招生老师发来一个分数计算公式,经过多遍仔细计算,得出的结论是,该校所需要的分数超过了我的水平。然而每所学校的政策也不一样,了解起来真的费时又费力。为什么不公布这些数据呢?如果能方便快捷地获取到这些信息就好了。
学校给我们发了两本厚厚的填报指南,上面密密麻麻地印着学校名字和近几年的录取分数。此外,学校召开过一次志愿填报指导活动,有老师讲解高考志愿的最新变化和最新政策,还邀请了一些从我校毕业、现在大学读书的学长学姐回来,给我们分享选大学和专业的经验。这些对我有一定的帮助,但仍然无法解决我的问题。我最大的困惑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大学、专业只有模糊的概念。姐姐说,其实最了解情况的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老师,他们应该可以提供帮助,根据学习成绩来预测我们能上什么学校。虽然这也很关键,但我觉得还不够,要是有人能帮我分析分析,给一些具体的建议就好了。
小瀚 四川省 大一学生
走过高考,对于志愿填报我依然是一头雾水
我是2023年参加的高考,还记得查高考成绩的那一刻,我的内心如万马奔腾,有紧张、有期待,更多的是兴奋和激动。但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我的实际分数比预估分数低了不少,原本目标是冲“985”,但实际成绩估计只能上一所“211”。
俗话说,高考是“七分考,三分报”,志愿填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报志愿时,我是比较迷茫的。虽然知道自己在全省的排名,可以参照高校往年的录取分数,但毕竟存在一定的变数,所以心里一直很忐忑。
报志愿是一门“学问”,需要熟知新政策,还要力求避开各种误区,确保分数不被浪费,争取分数效益的最大化。只是想想这些问题我的头就大了。填报志愿一般只有3~5天的时间,由于前期忙于备考,没有太多时间去仔细研究,关于如何寻找机会点,何谓“专业清、志愿清、分数清”,我觉得自己需要了解的东西还有很多,这让我感到为难。
同时,该如何选择高校,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学校名气、历史底蕴、地理位置和口碑等。到底是学校的地理位置重要还是学校本身的名气更重要,也是我比较纠结的。但最纠结的还是,到底该选择名校弱专业还是普通学校名专业呢?为了防止被录取到不是特别心仪的学校和专业,我在最后几个志愿填上了比往年排名高很多的学校。好在,最终结果我还比较满意。
现在回想,虽然经历了一回,但对于志愿填报的这些问题我依然是稀里糊涂的。
纪女士 天津市 高二学生家长
生涯规划引发家庭矛盾
我的女儿还有一年就要面临高考了,对于想读什么大学、什么专业,我们一家三口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女儿曾经表露过想学语言(英语或日语)的想法,但是她爸爸认为当前人工智能这么发达,学语言未来没有什么前途,而且他认为女儿之所以想学日语主要是因为沉迷日本动漫,这也是我们家庭矛盾频发的一个导火索。
女儿初中毕业后喜欢上“二次元日漫”。当时中考结束,我们想着让孩子放松放松,就没有进行干预。可是时间一长,我们发现她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上面,甚至极大地影响了学习。这时再来干预,她已经不愿意接受,觉得我们不理解、不尊重她。在家庭矛盾频发的情况下,女儿逐渐“躺平”“摆烂”,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拖拉磨蹭、敷衍了事。
我曾建议女儿学法学,希望她以后能当一名律师。因为她从小语言表达能力、语言逻辑能力强,高一时还加入了学校的辩论社。但女儿并不接纳我的建议,她说司法考试可以称得上是“全国最难考试”,自己没有信心能够通过。
我现在感到很迷茫,也很无助。一方面,想支持女儿的选择,或许我的支持能够改变她的学习现状,让她还有逆袭的希望;另一方面,对于她爸爸的看法我觉得也并非没有道理,真的担心女儿“选错路”。无奈之下,我开始在各大平台看一些职业生涯规划师讲解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视频或直播,但听来听去觉得他们说的都差不多,而且解决不了我家的具体问题。还有一年时间就要面临高考和志愿填报,我非常担心到时家里又是一场矛盾大爆发。
马孝遵 重庆市巴蜀科学城中学校教师
目前的志愿填报趋向两极化
时至今日,虽然新高考志愿填报“专业+院校组”的方式已经为考生所熟知,学校作为教育的“神经末梢”,也推出了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但在实际工作中仍会遇到一些问题。
在指导志愿填报的过程中,学校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学业成绩、发展潜力、个人能力)和客观条件(国家需要、家庭支持、未来发展)等进行综合评估,倡导学生将兴趣发展成专业,将专业发展成职业,将职业发展成事业,最终服务国家、成就自我。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发现当前的志愿填报趋向两极化,有的家长完全尊重孩子的选择,有的家长则会强势介入。完全尊重孩子看似民主,但是受制于目前生涯教育并不完善,以及高中与高校的脱节,孩子对于专业和学校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舆论的影响,从而导致所选未必适合自己。家长强势介入的情况则会更偏重就業导向,即选择热门专业、好就业的专业,比如公费师范生、医学等。我曾遇到过有孩子考上了浙江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但是入学以后发现这个专业并不适合自己,寻求转专业未果后,在大二的时候决定退学回来,重新参加高考。
此外,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家长和考生往往处于信息差的劣势地位,而高校处于信息差的优势地位。不同层级的高校,其目标学生虽然不一样,但也同样存在招生竞争。一些高校把所谓的舆论宣传、“超短裙”战术运用到极致,比如以本硕博贯通、大类招生等吸引高分学生报考,从而提升本校的招生录取分数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考生其实并没有得到“便宜”,很多通过大类招生进去的学生为了寻求一个好专业,整个大一过得比高三还辛苦,未能进入心仪专业的学生并非不优秀,而可能是该专业招收名额有限所致,但考生和家长在报考时对此并不太了解。
新高考志愿填报的核心在于变“院校导向”为“专业导向”,但是在实际报考的过程中,绝大多数考生依旧是采用“院校优先”的原则,寻求极致投档,相比于一个好专业,优选进入一所好大学。
当前,社会上各种类型的志愿填报辅导机构层出不穷,但资质参差不齐。为此,重庆市教育考试院开通了“统一高考志愿填报辅助系统”,切切实实为学生谋福利,但是在使用中因为学生和家长观念的问题,依旧有极大的改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