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涛
名家引路
一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唱歌……
(节选自彭荆风《驿路梨花》)
●阅读心得
文中反复出现“梨花”,其作用却不完全相同。前半部分的“梨花”描写的是自然界中的梨花,淡淡的月光下,梨花洁白美丽,开满枝头,营造了美的意境;后半部分的“梨花”既指香气四溢的梨花,同时也指哈尼小姑娘。作者每一次写梨花,都为后文表现“驿路梨花处处开”的精神品质埋下伏笔,让整篇文章情节环环相扣,读来引人入胜。
二
“这里真好!”她轻柔的声音从她的眼睛中传出来,“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
我从眼睛中真的听到她在做深呼吸,我说:“可你现在并不封闭,同你周围的太空比起来,这草原太小了。”
……
“你那儿很热吧?”我想起了从屏幕上看到的她那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
“热,热得像……地狱。呀,天啊,这是什么?草原的风?!”这时,我刚把手从水中拿出来,微风吹在湿手上凉丝丝的,她让我把双手举在草原的微风中,直到手被吹干。
……
我伸了个懒腰,对着夜空说:“你在太空中不也一样能看到月亮?喂,告诉我你的飞船的大概方位,说不定我还能看到呢。”
(节选自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阅读心得
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会有这样的疑惑:这是谁的眼睛?为什么需要带着她的眼睛去旅行?所以,小姑娘的身份是文中最大的悬念。文中,“我太怕封闭了”“热得像地狱”“告诉我你的飞船的大概方位”等信息就是伏笔,小姑娘“地航员”的身份在后文中慢慢得到了证实。
三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节选自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阅读心得
文章开篇,作者把皇帝喜欢新装的癖好夸张到极点,同时还写出了皇帝的昏庸和爱慕虚荣,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埋下伏笔。
写作借鉴
所谓伏笔,就是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并在事件发展的下一阶段与之呼应的一种表现手法。伏笔的設置使文章结构严谨,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会产生突兀之感。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疑问,直到作者把伏笔揭开,才恍然明白前面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进而使整篇文章情节完整,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
如何在文中设置伏笔呢?
1.伏笔要有所照应。
俄国作家契诃夫对伏笔的解说特别形象:“例如在前面写到客厅的墙上挂着一支猎枪,那么这支猎枪在最后一定要射出子弹。”墙上挂着一支猎枪就是最后猎枪要射出子弹的伏笔,而最后猎枪射出子弹是对墙上挂着一支猎枪的照应。在《驿路梨花》中,作者反复写到自然界的梨花,赞美了梨花的洁白、美丽,其实是为后文凸显人的美好品质埋下了伏笔。
2.伏笔要前后连贯。
“伏”只起一种衔接的作用,是为后面的“应”服务的,因此,“应”才是描写的重点。因此,“伏”与“应”的描写要连贯自然。如果对“伏”浓墨重彩,文章就会显得喧宾夺主了。前伏后应,能够使文章情节连贯,脉络清晰。
3.伏笔要自然,不能刻意。
伏笔是为内容服务的,要做到铺垫自然,让人不太容易觉察,等到故事读完才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理解了情节设置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