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化妆品的综述

2024-06-11 02:54李志洲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烟酰胺酪氨酸美白

杨 枭 刘 源 封 悦 李志洲

1.陕西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2.陕西理工大学陕西省催化基础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陕西汉中,723000

当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市场。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对化妆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美白化妆品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调节皮肤的色素代谢过程,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和沉积,以达到美白肌肤、均匀肤色的效果。美白化妆品种类繁多,其中有很多成分,有抗氧化、抗衰老、抑制黑色素生成等多种功效。本文主要对美白化妆品的定义、分类进行了论述,就其中的成分、功效及评估进行了列举和总结。

1 美白化妆品的定义和分类

1.1 美白化妆品的定义

美白化妆品[1]是指一类用于改善肌肤色素沉着、减少色斑、提亮肤色的化妆品产品。它们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调节皮肤的色素代谢过程,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和沉积,以达到美白肌肤、均匀肤色的效果。美白化妆品通常含有一些活性成分,如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物质、抗氧化剂、维生素C、熊果苷、烟酰胺等,这些成分可以减少黑色素的合成和沉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提亮肤色。美白化妆品[1]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面霜、乳液、精华液、面膜、粉底等。需要注意的是,美白化妆品的作用主要是暂时性的,需要长期使用才能保持美白效果。此外,美白化妆品的使用应遵循适量使用、不过度依赖、结合其他护肤措施等原则,以保证肌肤的健康与安全。

1.2 美白化妆品的分类

1.2.1 水杨酸、阿魏酸、水解酵母蛋白等[1],含有这类成分的产品可以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合成和沉积,从而达到美白效果,属于抑制黑色素生成类。

1.2.2 维生素C、维生素E、多酚类化合物等[1],这类成分的产品含有抗氧化剂,能够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减少氧化反应对皮肤的伤害,提亮肤色,属于抗氧化类。

1.2.3 熊果苷、甘草酸二钾、阿魏酸等[1],含有这类成分的产品通过阻断黑色素的转移和沉积,减少色斑的形成,属于阻断黑色素转移类。

1.2.4 果酸、乳酸、水杨酸等[1],含有这类成分的产品通过去除角质层的老化细胞和色素沉积,使肌肤更加明亮,属于去角质类。

1.2.5 二氧化钛、氧化锌等[1],紫外线是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类防晒产品能够阻挡紫外线的侵害,预防色斑的形成,属于防晒类。

1.2.6 珍珠粉、光散射剂等[1],含有这类成分的产品具有光反射效果,能够让肌肤看起来更加明亮,属于亮肤类。

2 美白化妆品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2.1 曲酸及其衍生物

图曲酸[2],化学名称为5-羟基-2-羟甲基-4-吡喃酮,是由真菌发酵产生的一种有机酸,如曲霉类和青霉类等微生物产生,属于一种酶抑制剂。曲酸通过捕获酪氨酸酶活性部位的铜离子,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防止黑色素生成,从而美白皮肤。但由于曲酸不稳定,光和热条件下会分解,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对皮肤还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目前应用较少;而曲酸衍生物由于稳定性好,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力更强,因此应用更广。

2.2 烟酰胺

烟酰胺,化学名为3-吡啶甲酰胺[2],是一种水溶性的B族维生素,别名维生素B3、维生素PP等。烟酰胺不仅对黑色素转运系统有35%~68%的抑制作用,还可加快角质细胞的更新速度从而实现黑色素代谢加速,因此尽管烟酰胺只有较低的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力,却仍然具有非常好的美白效果,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化学美白剂。

2.3 氢醌

氢醌,又名对苯二酚[2],易溶于热水以及乙醇,存在于水果、蔬菜、茶叶等中。体内和体外研究都表明,氢醌属于一种有效抑制黑色素生成的物质。氢醌的美白作用机制有2种:一种是作用于酪氨酸酶,使其失去活性,从而阻止黑色素的生成;另一种则是氢醌在酪氨酸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一种活性较高的黑色素抑制剂2-羟基氢醌。

2.4 熊果苷及其衍生物

熊果苷,又名熊果素[2],化学名称为对苯二酚葡萄糖苷,美白原理类似于氢醌,能够迅速渗透肌肤,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从而阻止黑色素生成。熊果苷化学结构也与氢醌类似,而依据结构不同又可细分为3类,分别为α-熊果苷、β-熊果苷以及脱氧熊果苷,其中β-熊果苷价格便宜,在化妆品中应用最广,而另外2种则使用较少。

2.5 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2],是最早、最广泛被应用的美白添加剂之一。它能抑制黑色素的中间体多巴醌生成多巴色素,从而阻断黑色素的生成过程,另外,它能消除活性氧等自由基,间接干扰黑色素的形成。维生素C由于本身具有强还原性,导致它在空气、热以及光等条件下都会加速氧化,从而失去活性。目前化妆品厂家主要通过3个途径解决:一是开发更为稳定的维生素C衍生物,如维生素C二棕榈酸酯、维生素C磷酸酯镁和维生素C磷酸酯钠;二是从配方中添加抗氧化剂来延缓维生素C的氧化;三是化妆品包装上采用不透光材料来减少光线对维生素C氧化的影响。

2.6 苯乙基间苯二酚

苯乙基间苯二酚,又名SymWhite377[2],是由欧洲赤松松塔中的天然美白成分银松素经过化学改造后筛选出的新型高效美白成分,它是有报道的活性最高的酪氨酸酶抑制剂之一,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能力是曲酸的22倍。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非常适合用于祛斑美白产品。

2.7 果酸

果酸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水果、酸乳酪、甘蔗中的有机酸[2]。它主要通过加速皮肤角质层的代谢,促进表皮细胞更新,使皮肤表面更光滑细腻。作为剥脱剂改善皮肤的效果很明显。

2.8 甘草类提取物

化妆品中常见的甘草类提取物主要有甘草提取物和光果甘草提取物,甘草提取物活性成分主要是甘草苷、异甘草苷和甘草黄酮,而光果甘草提取物活性成分主要为光甘草定[2]。甘草苷通过分散聚集的黑色素,从而达到祛斑美白效果;异甘草苷、甘草黄酮和光甘草定的主要作用是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其中光甘草定还具有非常好的防晒功效。甘草类提取物风险较小,目前还没有皮肤不良反应的报道。

2.9 红景天提取物

红景天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或灌木植物,主要生长在北半球的高海拔地带[2]。红景天提取物的活性成分主要是红景天苷和黄酮,其主要是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和减轻紫外线导致的细胞膜损伤来降低皮肤颜色的深度。

2.10 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又称为芪三酚[2],是一种生物活性很强的天然多酚类物质,广泛存在于葡萄、虎杖、决明子、花生等植物中。研究表明,相对于熊果苷和乙基维生素C,白藜芦醇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具有更好的美白功效。

3 美白化妆品的安全性评估

美白成分安全性评估的意义在于确保美白产品中所含的成分对人体健康无害。美白成分通常包括漂白剂、抑制黑色素的成分、维生素C等,这些成分可能对皮肤产生影响。因此,对这些成分进行安全性评估可以帮助消费者选择安全的产品,避免对皮肤造成不良影响。对美白成分的安全性评估有以下方法:①寻找患者做临床试验,观察其美白效果及不良反应;②对大鼠做实验,观察该成分对大鼠体内的影响;③对动物胚胎细胞进行培养,观察该物质对胚胎的生长的影响;④根据前者的文献,做过的大量实验,得出的普遍结论;⑤了解该物质在某种情况下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分析该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性。

3.1 曲酸及其衍生物安全性评估

由于曲酸的活性特点,其应用多种多样,因此应进行安全性和毒性研究,特别是对于新的衍生物。曲酸的缺点之一是它的不良反应,如皮肤刺激和发红,这加强了[3]对安全性和毒性研究的需求。

以美白皮肤为目的的临床试验[4]还评估了由单独曲酸(1%)组成的黄褐斑治疗的安全性,其与氢醌的组合为2%,或与倍他米松的组合为0.1%,或与上述浓度的两种药物组合。评估了制剂的不良反应,如红斑、灼热和瘙痒,评分范围为1~3。在分为四组的80名患者中,只有3名患者诉有烧灼感,其中1名来自单独接受曲酸的组,另外2名来自接受曲酸联合对苯二酚的组。在未报告不良反应的两组中存在倍他米松被认为是缓解症状的原因。曲酸被认为是安全的,浓度为1%作为黄褐斑治疗的局部[4]产品。

体内研究采用口服[5-6]或腹膜内[7]向大鼠施用曲酸。为了验证曲酸的肝致癌性,起始(DNA改变)和促进(基因激活)作用,口服曲酸,浓度从0~2%到F344大鼠,未观察到肿瘤前病变[5]或主动效应。对于促进实验,高达0.5%的浓度不会引起改变,但2%的浓度增加了谷胱甘肽S-转移酶胎盘形成阳性病灶的面积和数量,以及8-OHdG水平(癌变过程中细胞氧化应激的标志物)。这些结果表明,曲酸对大鼠肝癌发生没有起始活性,但高浓度诱导基因激活。使用Crl[5]:CD(SD)大鼠在体内评估重复剂量的曲酸(口服给药)以评估肝脏或骨髓毒性。未观察到DNA改变或微核发生率。在施用14 mg/(kg·d)1 000d后,在肝细胞中观察到最小的肥大。重复剂量的曲酸在肝脏或骨髓中无遗传毒性。验证曲酸衍生物[6](腹膜内给药)抗惊厥活性的体内模型也评估了其安全性。在雄性小鼠[7]中确定神经毒性,因为动物无法在以6 r/min的旋转速度的杆中停留1 min。合成的衍生物,3-羟基-6-羟甲基/甲基-2-取代的4H-吡喃-4-酮,在测试浓度(30 mg/kg、100 mg/kg和300 mg/kg)下无毒[7]。

对曲酸酯基纳米乳液进行了一项涉及斑马鱼体内模型的研究。对于毒性特征[8],斑马鱼暴露于浓度为7.81~500 μg/mL的化合物96 h。胚胎死亡率随着样品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用7.81~250μg/mL处理的胚胎斑马鱼的存活率为80%。存活胚胎正常发育,无变形。LC50(致死浓度的50%)高于500 μg/mL。因此,基于曲酸酯的纳米乳液被证明在测试的浓度[8]下是安全的。

体外MTT测定是在专注于开发使用纳米技术治疗皮肤老化的配方的研究中进行的[9]。贡萨雷斯[10]和同事[9]使用J-2小鼠巨噬细胞测试了含有74%曲酸的液晶系统(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递送系统)的细胞毒性,并将其与曲酸本身进行了比较。制剂和未包封的曲酸均未表现出细胞毒性,细胞活力大于92%。同样[9],阿菲法和同事[10]使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3T3细胞)评估优化的曲单油酸富集纳米乳的细胞毒性,并获得大于50 μg/mL的IC100值。乔达里[10]和同事[11]还进行了体外测试以评估曲酸的安全性和心脏毒性,但不是使用MTT测定,而是使用细胞外LDH进行评估,因为其泄漏可能是细胞膜损伤的指标,使用细胞培养(人诱导的多能干细胞衍生心肌细胞或hiPSC-CM)还评估了搏动率、基因组生物标志物和细胞活力。曲酸没有改变细胞活力,也没有显示出测试浓度(1~400 μM)中LDH泄漏的变化。曲酸在400 μM浓度下增加了hiPSCCM的跳动活性。对于暴露于曲酸的细胞,未观察到基因组生物标志物的mRNA表达发生改变。曲酸的最低观测效应浓度(LOEC)为400 μM。

针对抗肿瘤活性,通常不仅在癌细胞中而且在正常细胞中评估细胞毒性。抗肿瘤剂对癌细胞系应该是有毒的,但对正常细胞是安全的。可以使用非癌细胞系,例如HGF-1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和MRC-5人肺细胞系。本综述中[12-14]评估的抗肿瘤研究表明,在IC50测定的细胞活力测定中,曲酸衍生物对癌细胞系的毒性作用和正常细胞系的安全浓度,表明所研究的曲酸衍生物在这种情况下是安全的分子。

3.2 烟酰胺安全性评估

虽然大部分研究表明,使用含烟酰胺化妆品是安全的[15],但有部分消费者使用后出现了皮肤泛红、过敏、发痒现象。在一项针对烟酰胺凝胶和克林霉素凝胶的对比试验中,使用烟酰胺的部分受试者出现了瘙痒、烧灼等轻微不良反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建议消费者使用含烟酰胺化妆品前,在手臂内侧或者耳后试用,没有泛红或者刺痛现象再使用在面部。

美国化妆品原料审查委员会专家小组根据多项检验结果认定[15],在化妆品中使用3%浓度的烟酰胺,对皮肤无显著刺激性、致敏性和光敏性,且烟酰胺本身无致癌作用,一般认为可以长期使用。含烟酰胺护肤品的副作用主要来源于烟酰胺中含有的一种副产物烟酸。烟酸具有一定刺激性,不耐受的人群使用了含烟酰胺产品后,可能出现轻度灼烧或瘙痒现象,肌肤敏感人群尤要注意。

烟酰胺在护肤品中的浓度对于产品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含烟酰胺化妆品长期使用的安全性较高,但每天用量不宜超过3 g。有研究提出[15],化妆品中烟酰胺成分浓度如果超过4%,则可能引发20%的人发生不耐受反应。所以,皮肤敏感人群、皮炎患者应慎用高浓度含烟酰胺产品。

此外,有部分长期使用含烟酰胺化妆品的消费者表示,出现了身体绒毛增长的副作用。但是,针对这一现象的争议颇多,部分观点认为,是皮肤变白后使绒毛更加明显。同时,有研究表明,局部应用烟酰胺会抑制毛发生长。由于目前没有烟酰胺可以促进毛发生长的充足科学证据,此说法[15]仍存在争议。

含烟酰胺护肤品可以长期使用,但是使用者个人皮肤状况决定其对烟酰胺的耐受程度。建议在选择烟酰胺产品时,采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阶梯使用方法,逐步提高皮肤对含烟酰胺化妆品的耐受度。

3.3 氢醌安全性评估

经众多的研究和临床数据证实,氢醌长期使用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比如外源性黄褐斑、永久性皮肤白斑,甚至有诱发皮肤癌的风险[16-19]。所以,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将氢醌列为化妆品禁用成分。能买到的正规化妆护肤品中是没有这个成分的。

3.4 熊果苷及其衍生物安全性评估

熊果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美白剂,它对黑色素的抑制作用及改善日晒色素沉着效果明显。在不同的研究中表明,熊果苷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是曲酸的2~10倍。为此,人们为进一步提高熊果苷的功效,开发出很多新衍生物,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维生素C熊果苷磷酸酯。它表现出了维生素C熊果苷的协同作用,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42]。为增强其效果,熊果苷美白剂多与氨甲环酸衍生物、七叶醇、氨乙基化合物、色氨酸及烷氨基水杨酸等复配使用效果[40]更佳。1996年Daeda报道了人黑素细胞培养中熊果苷去色素作用[41]的机制。结果表明,熊果苷抑制了培养人黑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但该浓度下的熊果苷对细胞不呈现毒性。

3.5 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安全性评估

维生素大部分不稳定,容易受到光、氧气、热、环境的影响而失去活性。为了增加维生素的稳定性,利于其在化妆品中发挥作用,一般进行对维生素酯化处理,也就是使用维生素的衍生物作为替代。经过证明,大部分的维生素衍生物可以起到与维生素同样的效果并且没有副作用。比如,在实际生产[20]中,维生素A的衍生物有维生素A醋酸酯、维生素A棕榈酸酯;维生素C经常用维生素C磷酸衍生物来替代;除天然维生素E外,维生素E的衍生物被大量使用,如维生素E亚油酸酯、维生素E醋酸酯、维生素E烟酸酯、尼克酸维生素E酯等。除使用维生素的衍生物外,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添加足量的稳定剂来保证各种维生素的性质不发生改变。含维生素及其衍生物的化妆品,由于其中富含营养物质,所以很容易受到微生物的侵袭和污染,为了保证化妆品的长期存放和安全使用,所以在维生素化妆品中必须添加安全稳定的防腐剂,同时在生产时应该采取无菌操作。

3.6 苯乙基间苯二酚安全性评估

苯乙基间苯二酚常被用作护肤品、美发产品和化妆品中的增亮剂,它能减少色素沉着,提亮皮肤,并且有着较高的安全性。Gold[22]等先后对100名黄褐斑患者进行了体内试验,受试者们在使用含有苯乙基间苯二酚亮肤乳12周后,都表现出了良好的耐受性。自2000年以来,仍有3例因使用含有苯乙基间苯二酚的护肤品而导致过敏的病例报告。苯乙基间苯二酚[23]在化妆品中的推荐含量为1%~3%,小于此量对皮肤中酪氨酸酶的催化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弱,增白作用不明显,大于此含量可能产生细胞毒性。因此,在化妆品配方中标明苯乙基间苯二酚的存在及浓度是至关重要的。苯乙基间苯二酚使用目的为: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抑制黑色素的形成,美白肌肤,使用限量为0.5%[22]。

3.7 果酸安全性评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果酸作为化妆品原料风行世界。1992年,美国首先使用[21]果酸并形成热潮,其后一年这股风席卷整个欧洲并蔓延至全世界。目前中国的化妆美容界非常愿意使用生物性果酸。

然而,由于没有充足的实验数据说明主要是果酸的酸性刺激皮肤等造成皮肤安全性问题,加上全世界使用人数多,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要求化妆品成分评价机构(CIR)对果酸进行安全性评价。CIR把这一题目作为重点,对羟乙酸、乳酸及其盐和脂衍生物进行了评价。1996年3月4—5日,在化妆品成分评价专家小组会议上,FDA的化妆品和色素部的John Bailey博士反复阐明α-羟基酸安全性问题,并指出α-羟基酸是治疗性药物,而不是化妆品。α-羟基酸仅仅是改善角质层的外观还是影响表皮甚至真皮的代谢和功能。在美国,任何治疗痤疮的物质都属于OTC药物(即非处方药物)。改变皮肤颜色,祛除和治疗老年斑也应当属于皮肤漂白和光亮的OTC药物。要回答[21]AHA是化妆品还是药物的问题,需要研究其长期和短时间内的安全性问题。表皮细胞的生命周期仅仅3周,如果α-羟基酸的作用深入到真皮,则对其长期安全性研究和效果研究是不能省略的。同样,如果α-羟基酸能够增强其他成分对皮肤的渗透或会造成皮肤对光更加过敏,则α-羟基酸具有药物作用,应按药物法规处置。有关渗透作用和光过敏性增加FDA设计了研究乳酸、羟乙酸以及C6、Ce、Cī的α-羟基酸对人体皮肤的渗透问题。研究pH值和皮肤渗透关系,发现短链的α-羟乙酸在pH值为3时,有34.8%渗透到皮肤中;在pH值为7时,仅有2.3%渗透到皮肤中;在pH值为3.5时,游离酸(未离解的酸)为50%。通过进一步研究C、C和C1链长度对皮肤渗透作用的影响。FDA[21]关心的α-羟基酸增加皮肤光敏性问题正在研究之中。FDA统计,1989—1997年,有关对AHA产品的申诉仅97起。在研究了一般保湿剂和AHA产品之间有关报道副作用次数频率之间的差异后指出,对AHA产品的申诉的增加属正常范围。α-羟基酸的安全性评价尚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还未制订出一个安全极限浓度,但估测为11%~20%。一般消费者用的产品,其AHA的浓度不超过10%,常为2%~5%。FDA关心的α-羟基酸增加皮肤光敏性问题正在研究之中。

3.8 甘草提取物安全性评估

甘草被用作药用植物,一些研究[24]表明,甘草具有有益的作用。一项研究评估了小鼠对甘草根非极性提取物的急性和亚慢性毒性。研究结果显示,在适当剂量下,甘草根非极性提取物没有明显的毒性。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使用毒性实验评估非极性甘草提取物的安全性。甘草根的非极性提取物(NER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通过TPC和DPPH方法测定抗氧化能力。通过使用血压计监测血压。在急性研究中,对小鼠口服单剂量(2 000 mg/kg)。在亚慢性研究中,用提取物以剂量50 mg/kg、100 mg/kg、500 mg/kg和1 000 mg/kg处理小鼠120 d。小鼠的血压、血液学和生化参数,以及组织病理学未显示出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在急性和亚慢性毒性下,实验中施用的每个水平的非极性甘草提取物均不会对小鼠引起毒性反应或导致死亡。

3.9 白藜芦醇安全性评估

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白藜芦醇在适当剂量下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25]。2006年有科学家用含有白藜芦醇的饲料喂养肥胖的老鼠,结果发现吃白藜芦醇的老鼠随着老化后疾病更少、更健康。一项细胞研究发现,低剂量的白藜芦醇能够促进细胞的激活,而当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则会抑制细胞的激活,甚至会对细胞造成损害。临床研究中也发现白藜芦醇可能引起肾脏问题。

3.10 红景天提取物安全性评估

关于红景天提取物的安全性,有一些研究进行了评估。一项研究[26]使用限量法对雌性和雄性大鼠进行了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红景天提取物在适当剂量下是相对安全的。在本试验条件下,对雌、雄性大鼠进行红景天提取物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LD50大于15.0 g/kg标准体重,根据急性毒性剂量分级标准,该样品属实际无毒级;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红景天提取物[26]以1 g/kg标准体重、2 g/kg标准体重、3 g/kg标准体重的剂量经口给予大鼠90 d,受试动物一般情况良好,体重、食物利用率、脏器重量、脏器系数均无异常改变;眼部检查未发现异常变化;尿液指标、血液学指标及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各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与受试样品有关的病理改变。红景天提取物对大鼠未见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性。结论为红景天提取物长期食用是安全的。

4 效果评估

美白成分效果评估的意义在于确定美白产品中所含成分的真实功效。通过对美白成分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是否真的能够达到美白的效果,以及成分的浓度和配方是否足够有效。美白成分效果评估的方法有:①根据大部分相关报道和研究,和目前已经大量使用的美白化妆品,得出有关美白效果的事实结论;②用小鼠做实验,检测体内的黑色素含量,得出该物质有美白效果的结论;③做临床试验,与之前的肤色做对比,得出美白效果的结论。

4.1 曲酸及其衍生物效果评估

曲酸的主要治疗效果[27]是减轻可见的太阳损伤、老年斑或瘢痕,从而针对皮肤产生抗衰老效果。化妆品成分审查专家组(CIREP)指出,在化妆品中使用1%的浓度是安全的。此外,曲酸[27]具有抗菌特性,即使在小稀释液中也能根除一些常见类型的细菌菌株(如痤疮引起的细菌)。研究还表明,曲酸具有潜在的抗真菌作用。曲酸具有抗痤疮特性,在治疗酵母感染、念珠菌病和癣中也有报道。

4.2 烟酰胺效果评估

有研究[46]表明烟酰胺在体外和活体都可以抑制氧自由基(ROS)的形成,也有研究表明由紫外线辐射诱导产生的氧自由基(ROS)[47]可以促进表皮黑素细胞的黑素合成[48],因此烟酰胺也可能通过抑制黑素细胞内的黑素合成发挥作用。有学者于透射电镜下观察用药后皮肤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发现,与基质组皮肤相比,外用5%烟酰胺的皮肤表皮黑素细胞中黑素小体明显减少。因此考虑抑制黑素细胞也是烟酰胺的作用途径。

总之,外用烟酰胺对紫外线致黑的豚鼠皮肤有明显的抑制色素沉着的作用,烟酰胺适宜添加浓度为5%,它的美白效果主要是通过抑制黑素细胞的增殖和黑素细胞内黑素小体的合成发挥作用。

4.3 氢醌效果评估

尽管氢醌作为一种皮肤脱色剂在临床使用已久,但其确切的脱色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一种观点[29]认为氢醌作为酪氨酸酶的底物较酪氨酸本身更为合适,其脱色机制可能与竞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有关;另一观点[29]认为氢醌脱色实质上是一酪氨酸酶介导的细胞毒作用(tyrosinase-mediated cytotoxity)。氢醌分子易扩散进入黑素细胞的黑素小体,阻断黑素生成途径的一个或多个步骤,同时氢醌在酪氨酸酶作用下被氧化生成有毒性的半醌基(semiquinone radicals)物质,后者使细胞膜脂质发生过氧化,破坏细胞膜性结构,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4.4 熊果苷及其衍生物效果评估

Boissy等[30]对脱氧熊果苷和氢醌的美白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脱氧熊果苷是酪氨酸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对蘑菇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是氢醌的10倍,是β-熊果苷的350倍。脱氧熊果苷能够抑制人黑色素细胞中酪氨酸酶的活力,从而抑制黑色素的合成。在用脱氧熊果苷处理人黑色素细胞5 d后,停止使用8 d,人黑色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力和黑色素又恢复到未处理前水平,说明脱氧熊果苷对酪氨酸酶活力的抑制[31]作用是可逆的。而氢醌在停止使用后,酪氨酸酶活力[32]不能恢复。

在豚鼠模型中,脱氧熊果苷局部使用3周后,就显示美白作用,并且在停止使用后,仍然具有8周的美白功效,但氢醌仅具有3周的短效美白[30]作用。将从高加索人捐献的色素沉着过度的皮肤移植到雌性ICR-SCID小鼠,局部应用5%脱氧熊果苷或氢醌8周,每周5 d,每2周检测皮肤美白效果,8周后检测黑色素含量,结果显示,脱氧熊果苷或氢醌均能提高皮肤的白皙度,降低黑色素含量;但氢醌组出现了棕色斑,这可能与氢醌的氧化有关,氢醌逐渐被氧化成醌,又生成[32]羟基醌。

在临床试验中,选择均有晒斑的34名白肤色高加索人受试者与16名较深肤色非高加索人受试者,在前臂局部使用含3%脱氧熊果苷配方产品12周后,白肤色受试者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美白作用,而较深肤色受试者组的效果不显著[30]。在另一项试验中,根据菲茨帕特里克分级(Fitzpatrick)将皮肤分型为Ⅲ型或Ⅳ型的25名受试者,连续7 d用UV光晒黑皮肤,应用3%脱氧熊果苷或4%氢醌,每周使用3次,连续5周,结果显示,脱氧熊果苷组晒黑区域为原来的37.3%,对照组为44.6%,氢醌组为51.6%,说明脱氧熊果苷能促进晒黑皮肤的恢复,而氢醌却延缓[32]晒黑皮肤的恢复。

4.5 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效果评估

维生素C衍生物不仅具有良好的美白效果,而且化学性质稳定、对皮肤无刺激,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到化妆品中,并得到了大众[33]的认可。目前应用较多的维生素C衍生物是:维生素C葡糖苷、维生素C棕榈酸酯、乙基维生素C、维生素C磷酸酯钠等。其不仅被应用于美白产品,而且在抗衰老、防晒产品中也有较多应用。维生素C衍生物[33]在美白化妆品的配方中,主要取其抗自由基、还原黑色素的作用,在抗衰老、保湿产品中主要是取其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的生长、抗衰老、保湿的作用。此外,被皮肤吸收后,还可以发挥良好的防晒作用,所以其也是防晒产品中经常被选择的原料之一。

4.6 苯乙基间苯二酚效果评估

苯乙基间苯二酚具有优异的皮肤美白效果,是有报道[34]的活性最高的酪氨酸酶抑制剂之一,是曲酸的22倍,它可有效抑制B16V细胞合成黑色素的活性,是曲酸的210倍;它能改善肤色不均,降低紫外线照射肌肤引起的皮肤着色。

4.7 果酸效果评估

果酸是一类从水果中提取的有机酸,可以破坏一定深度的皮肤,并通过相应层次的皮肤组织重新修复[35]皮肤,恢复正常外观,普通消费者可通过使用相关产品实现化学换肤的目的。果酸的pH值通常为3~4,高浓度果酸的pH值低于3.5。然而,健康的人体皮肤pH值为4.1~5.8,当皮肤接触到超出皮肤缓冲能力的强酸性物质时,会引起局部皮肤的刺激反应,如发红、瘙痒和脱屑等。

4.8 甘草类提取物效果评估

用安全浓度阈值内的3 种甘草提取物处理B16F10细胞,测试受试物的细胞黑色素及酪氨酸酶抑制率,利用上述指标可表征甘草提取物的美白活性,细胞黑色素及酪氨酸酶抑制率越高,说明受试物的美白活性[43-44]越强。3种甘草提取物均能够显著抑制细胞黑色素表达,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在测试浓度范围内,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均在50 μg/mL时达到最佳黑色素[45]抑制效果,最佳作用浓度下,3种受试物的细胞黑色素抑制率分别为12.1%、5.1%和36.1%,3种甘草提取物的细胞黑色素抑制活性排序为: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最佳黑色素抑制活性显著优于其他品种甘草。光果甘草提取物能够显著[45]抑制细胞酪氨酸酶活性,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其最佳作用浓度为50 μg/mL,此浓度下光果甘草提取物的细胞酪氨酸酶抑制率为28.9%。乌拉尔甘草提取物对细胞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较弱,仅在浓度为50 μg/mL时表现出显著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此浓度下乌拉尔甘草提取物的细胞酪氨酸酶抑制率为4.8%。而胀果甘草提取物在测试浓度范围内未显示细胞酪氨酸酶抑制活性。3种受试物的细胞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排序为:光果甘草>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与其他品种相比,光果甘草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具有显著优势。根据上述结果推断,3种受试样品中光果甘草提取物的美白活性最强,而胀果甘草提取物几乎[45]不具备美白活性。

4.9 红景天提取物效果评估

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 A.Bor)[36]又名红景天、库叶红景天,为景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部分主要为根和根茎。其活性成分为红景天苷和苷元酪醇。其主要作用为抗缺氧、抗疲劳、抗病毒、抗微波辐射等。红景天的活性成分都具有酚羟基,酚羟基是清除自由基的主要功能基团。化学发光法具有时间响应快、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适用于粗提取物的测定,并不受植物材料中酚类物质的干扰等特点。

4.10 白藜芦醇效果评估

在史先敏等[37]的实验研究中表明,与熊果苷和乙基维生素C相比较,白藜芦醇对B16细胞内的酪氨酸酶[37]具有更好的抑制作用。白藜芦醇在0.5 μg/mL的浓度下,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即与熊果苷在50 μg/mL浓度下的抑制作用相当。在10 μg/mL和0.5 μg/mL两个浓度条件下,白藜芦醇对B16细胞内黑色素合成的抑制效果都要大大好于熊果苷和乙基维生素C。白藜芦醇在0.5 μg/mL的浓度下,对黑色素的合成抑制作用即与乙基维生素C在10 μg/mL的浓度下的抑制作用相当。

5 结论

本文主要是对美白化妆品的介绍,以及对其中部分有效成分进行了列举。开发新的美白化妆品需要对其成分和安全性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学习,对于开发新的美白化妆品来说这是必须要掌握的。

这些有效成分并不是只有益处而没有坏处,下一步的方向就是如何把有效成分结合在一起并且最大程度不影响其效果,同时减小其毒性。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得以让化妆品行业的发展更加快速。

美白祛斑化妆品对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39]的青睐。作为美容业中的一大产业,其发展趋势仍然围绕着开发新的美白祛斑产品和建立便捷有效的功效评价方法而展开。

目前,许多著名的化妆品公司和研究机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新型美白祛斑添加剂的开发,已投入使用的新型美白祛斑添加剂越来越多,但是与之相适应的美白祛斑功效检测方法却没有什么变化。体外快速筛选优良的美白祛斑添加剂是开发新型美白祛斑产品的第一步,这一步对于化妆品原料开发商及化妆品生产厂家都至关重要。

植物提取物[38]研制而成的化妆品具有抗衰老、美白嫩肤的作用,这种化妆品已经成为消费者所信赖的产品。植物提取物主要以植物活性成分的应用作为基础,而与传统意义上的化妆品相比较,植物提取物制成的化妆品更容易被皮肤有效地吸收,不会在体内产生沉积。所以,植物提取物在化妆品行业的市场前景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受到大众追捧。但是近年来也有不少关于[38]化妆品不良反应的报道,关于化妆品的安全性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所以国内外也都开始加大对植物提取物在化妆品应用方面的研发力度,不断研发出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并加以利用。从这方面看,植物提取物在化妆品方面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当然这类化妆品也不是绝对的安全,在使用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肤质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使用。

猜你喜欢
烟酰胺酪氨酸美白
修护美白
枸骨叶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与抗氧化作用
蔷薇花总黄酮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其动力学行为
PVC用酪氨酸镧的合成、复配及热稳定性能研究
Beyond冷光美白对四环素牙和氟斑牙的美白效果比较
不再惧怕阳光
烟酰胺甲基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美白乳液,要亮白也要保湿
烟酰胺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
5-异烟酰胺异钛酸构筑的Cu(Ⅰ)-Eu和Ni(Ⅱ)-Eu化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