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与红六军团西征

2024-06-11 08:03李冬钰
百年潮 2024年4期
关键词:西征红六军团任弼时

李冬钰

1934年8月,红六军团在任弼时等人的指挥下开始西征。红六军团西征是工农红军打破国民党军“围剿”的重要实践。在领导红六军团西征的过程中,任弼时彰显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

湘赣苏区依托罗霄山脉,北接湘鄂赣苏区南连中央苏区,具有拱卫中央苏区的作用。1933年5月,任弼时担任中共湘赣省委书记,负责湘赣地区的日常工作,在湘赣苏区协助萧克、王震等建立了红六军团。

1933年9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工农红军在作战中接连遭受挫折,付出了惨重代价。到1934年夏,广昌等地相继失守,中央苏区形势日益严峻。1934年7月23日,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联名发给红六军团和湘赣军区训令,要求红六军团开展西征的军事任务,希望以此吸引国民党主力军队撤离中央苏区并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央红军打破“围剿”提供机会。

由于红六军团在敌军“围剿”的压力下,存在被封锁包围的风险,训令要求红六军团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创立新的苏区,以此实现破坏湘敌逐渐紧缩湘赣苏区的计划及辅助中央苏区之作战,实现江西、四川两苏区联结的战略目标。同时,训令还要求中共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和部分党政干部随军行动,命令任弼时作为中央代表与萧克、王震组成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任弼时担任军政委员会主席。

红六军团西征困难重重。国民党军队八个师的兵力将红六军团包围在遂川、万安、泰和三县交界的狭小区域。任弼时结合湘赣苏区实际情况,充分采纳萧克、王震等人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制定了突围计划。

一是挑选一批政治能力过硬的军政干部。红六军撤离湘赣苏区开展西征是一个未知的过程,如果缺乏理想信念坚定、作风端正的干部,极易产生“流寇主义”思想,瓦解红军意志。因此,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成立后,组织选拔红六军团的部分党员骨干参加短期政治训练班,针对西征途中可能遇见的工作、生活、战斗等方面的问题展开集训,提升军队干部的政治素养。同时,在湘赣苏区抽调200余名地方干部组成随军工作团,沿途宣传党的政策、组织群众扩红以及开辟新苏区。

二是开展广泛的思想动员与政治教育。为了在红六军团内部营造良好的氛围,克服负面情绪,任弼时主持召开了红六军团各级政治工作干部参与的全军政工会议,并作《争取新的决战胜利,消灭湖南敌人,创造新的根据地》的报告,鼓励红军政治工作者发挥作用,克服困难,号召全体红军战士团结起来,执行好这次战略转移的任务。

三是提升红六军团的部队质量与战斗水平。军政委员会从三个方面整顿红六军团的部队。首先,扩大红六军团队伍。在任弼时的指导下,红六军团通过精简机关、收编地方部队等措施挑选湘赣苏区青壮精干人员2000余人补充到部队之中,短时间内将红六军团由6000余人扩充至9700余人。其次,妥善安置不宜西征人员。将红六军团中不便转移的300余名红军战士安置在湘赣苏区,便于红六军团转战行动的开展。再次,配齐部队干部。在西征前夕,从红军学校抽调了一大批受过培训的学员进入红六军团,完善了干部配置。

1934年8月7日,任弼時等率红六军团从横石和新江口出发,开始西征。图为江西遂川县横石

在此基础上,军政委员会秘密制定突围的行动计划。根据最初构想,红六军团计划由井冈山转兵湖南,再渡过湘江和潇水等地,实现与贺龙所部会师的目的。然而,受制于井冈山地区国民党军队部署的实际情况,加之容易遭到宁冈和永新两地国民党军队的伏击,因此,任弼时等人决定由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粤军和湘军交汇处的五斗江出发,突破尚未建构完成的堡垒封锁线,快速开展西进突围。

红六军团经衙前、五斗江,顺利突围抵达桂东县以南的寨前圩。此时,红军部队中不少人对此次转移缺乏基本的认识,对于转移的目的、方向等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存在着将转移视作“逃跑主义”与抛弃苏区革命群众的现象,产生了许多负面的情绪。为了引导红军官兵凝聚共识,任弼时主持召开红六军团西征誓师大会。会上,任弼时总结了突围经验,并向红军官兵介绍了未来行军作战的基本情况和任务。他指出,西征不是逃跑,是积极地战略转移,目的是打到敌人后方去,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配合中央红军的斗争,鼓励红军战士坚决执行党的指示,团结一致,英勇奋战,完成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任弼时的动员讲话化解了红军官兵存在的消极情绪,为红六军团指明了作战的方向。

红军以高度的机动性,接连突破了国民党军五斗江封锁线、遂川至黄坳封锁线、遂川至七岭封锁线和广州桥封锁线四道封锁线,成功突围抵达湘桂边区。

红六军团领导机关成立后,面对湖南敌人的围堵,积极执行“兜圈子”的作战策略,引诱敌人追击,寻求突围联络贺龙所部的契机。1934年8月底,红六军团抵达地形复杂、山势险要的阳明山,任弼时、萧克等人认为红六军团适合以阳明山为根据地开展斗争并致电中央寻求进一步指示。红六军团抵达阳明山后,任弼时等人觉察该地地域狭小,不适合开展游击斗争,还有湘敌包围。基于此,任弼时适时调整了红六军团部队部署,并没有局限于计划安排,果断翻过阳明山抵达白果市,避免了被湘敌“围剿”的危机出现。

任弼时在长征中使用过的指南针、手表和钢笔

为找寻渡江摆脱追击有利时机,任弼时向曾参与过红七军渡湘江行动的红六军团政治部副主任袁任远了解情况。袁任远介绍了当时红七军的行军计划。任弼时命令部队乘夜色秘密穿过国民党防堵部队,执行转兵计划,从永安圩进入嘉禾县的广发圩,又西行进入道县,采取“牵鼻子”的方式将敌军主力耍得团团转。经过三日奔波,红六军团顺利将四倍于己的湖南敌军甩在了身后。湖南军阀何键也不得不感叹红军乘虚急进,行动灵活。

红六军团利用湘桂军阀之间的矛盾,穿梭在湘桂边界,欲从黄沙河地区渡过湘江。9月3日,中革军委致电红六军团,任弼时结合指示决定放弃在黄沙河渡江,引导红六军团机动作战,根据敌情适当部署,部队成功进入西延山区。此时,中央红军主力已准备转移,红六军团沿湘桂边界开展作战,吸引更多的湖南敌军,为中央红军转移争取时间。

在红六军团转移的过程中,中革军委制定了搬家式的转移战略,给红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萧克在回忆录中说道,“这次向西行动,中央军委指示红六军团一切都要带走”,甚至“把省保卫局的犯人、医院、兵工厂、石印机,甚至连个老虎钳子都带了”。在红六军团誓师大会上,任弼时要求部队丢弃部分笨重器材,轻装作战,采取游击的方式,避免与敌军主力正面冲突。甘溪作战后,红六军团损失惨重。10月10日,任弼时主持军政委员会商量行动方针,认为贵州地区开展大兵团行动十分困难,要求红六军团“焚烧行李,减少辎重”,以灵活的游击动作转到苏区。

红六军团西征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如何团结少数民族群众。由于湘黔地区多为苗族、侗族少数民族同胞聚居地区,长期受到国民党军和地方武装的欺压,加之国民党对红军的丑化,使得当地群众对工农红军认识不到位,普遍采取敌视的态度。任弼时要求部队官兵尊重当地风俗,主动宣传红军宗旨和任务,宣传汉族、苗族、侗族兄弟一家亲,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群众纪律,争取山寨寨主和土司头人支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红军的政策影响下,当地群众主动帮助红军搭建浮桥、找寻渡船、引导方向,帮助红六军团穿过湘黔地区的险山峻岭。

红六军团从湘东地区到湘黔边区西征之途险象环生,危机四伏。南方地区湿热酷暑的天气,复杂的地形,严重影响了行军进度。红六军团还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险恶复杂的环境下,任弼时充分发挥共产党员作用,注重官兵平等,真切关怀战士,积极团结工农群众。

任弼时坚决将官兵平等原则落到实处,带头不搞特权。进入贵州后,红六军团曾被包围在石阡、镇远、余庆之间的狭小地带,部队穿梭在密林深山开展游击作战。尽管条件十分艰苦,身患疟疾的任弼时依旧坚持与军团将士研究战斗部署、分析敌人情况,坚决不搞特权。当时负责生活的同志为任弼时做了一些杂粮蔬菜饭,任弼时坚持要分给身边同志吃,并对身边的战士说道:“我少吃点没关系,我走不动有你们,你们不吃饿坏了,管不了我,我只有等着掉队,你们同意吗?”任弼时带头不搞特权的作风,赢得了部队官兵的好评与拥护。

在西征过程中,任弼时时刻关注着红军战士的思想情绪变化,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团结红军官兵。任弼时的担架员毛少先原为红军连长,受“左”倾错误路线影响成为担架员。任弼时了解了这一情况,多次与他进行深入谈心交流,帮助毛少先卸掉了思想包袱,坚定了其继续革命的决心。在行军过程中,部队多次进行转移,红军官兵内部产生了不满情绪。针对这一情况,任弼时采取找典型谈话的方式。在谈话中,任弼时说道:现在是有困难的,要革命嘛就有困难,这点困难是暂时的,克服了困难就是胜利。他用质朴亲切的语言正确处理了红军内部存在的矛盾。

红军战士的日常生活也是任弼时关心的重点。红六军团战士大多来自湘赣边区,西征的背井离乡使得官兵心中难免产生思乡情绪。任弼时经常关心身边的红军战士,主动为红军战士排忧解难。在西征过程中,由于感染了疟疾,任弼时很难骑马行军,需要由担架员帮忙抬着前进。在行军过程中,身体状况较好时,任弼时就主动要求骑骡子行军,以此减轻勤务人员的负担。在一次战斗中,五十二团一营营长吴昆身负重伤,任弼时立刻将自己穿的大衣给吴昆穿上,避免其着凉。任弼时关心红军将士的作风,极大地鼓舞了身处困境的红军战士。

工农红军作战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是红六军团西征的依托。由于国民党军阀的恶意诋毁,湘黔地区的群众大多不知道红军实际情况,将其视作“赤匪”。任弼时与红六军团官兵沿途主动宣传红军的各类政策、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团结工农群众,逐渐消除民众在国民党宣传下对红军产生的抵触心理。在桂阳等地,正值秋梨成熟之际,红军官兵做好表率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牢记于心,不摘群众秋梨,对经过的村庄秋毫无犯。在新田等地,任弼时指导红军官兵为民除害,消灭了一批当地的土豪劣绅。

20世紀30年代的任弼时

在西征过程中,任弼时经常带头深入群众之中,开展调查研究。红六军团每抵达一处地方,任弼时就会前往当地群众家中,了解实际情况。谈话内容涉及诸如“保安团”的压迫情况、家中土地数量、反动政府苛捐杂税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内容,消除了群众对红军存在的误解,吸引了许多贫苦工农加入红军队伍。

在任弼时的指导下,红六军团灵活转战湘黔桂三地,突破敌军重围,缓解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压力。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顺利与贺龙、关向应部会师,完成了突围西征的任务。

(责任编辑 崔立仁)

猜你喜欢
西征红六军团任弼时
背着司令员追赶红六军团西征的部长刘俊秀
善于正确解决复杂重大问题的任弼时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任弼时的军事思想和实践
任弼时:一条“幸福渠”
红六军团的正义枪声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假 寐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青春激扬 为梦想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