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迪
近代以来,环境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美学范畴,尤其受到关注。赫伯恩通过其开创性的作品《当代美学与自然美的忽视》,探索了美学与自然环境的关联,将美学的讨论从传统艺术领域拓宽至自然世界。虽然早期未受到广泛重视,环境美学如今已成為美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将专注于河道生态景观这一特定的环境美学实践,探讨河道植被在生态系统中的美学与社会经济角色,强调非硬质材料在河岸管理中的重要性。
河道生态景观的发展现状
河道生态景观是城市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不仅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维护生态系统和传承文化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过去,河道常被看作是防洪控制的工具,但其实河道植被在生态美学和社会经济功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景观面临着生态危机的加剧、景观同质化和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以京杭大运河为例,这条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河流在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地位不仅凸显了它在人文、历史和生态方面的价值,也提醒人们要更加重视和保护这样的珍贵资源。京杭大运河河道景观面临以下现状。
生态危机加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口密集度增加,城市向河流和郊区扩张,导致自然景观被混凝土建筑取代。同时,汽车尾气污染加剧了环境问题。因此,滨河景观设计需要具备弹性,既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又保护生态环境。
景观同质化。现代城市建设中,传统乡土建筑和景观被现代建筑风格所替代,导致城市失去了地方特色。中国丰富的地方文明和历史建筑应成为景观设计的重点,以避免经济困境和城市形象的负面影响。
水域空间需求较大。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向往日益增强。景观设计应满足人们对情感和审美的需求,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生活节奏快的城市环境中,水环境的舒适性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吸引力。
景观利用率低下。目前的城市景观设计往往由开发商或政府主导,缺乏美感和舒适性,与功能需求不符。景观规划缺乏长远视角,导致需要不断修改和调整。此外,河道沿线的土地开发导致景观连续性受损,影响了水岸线的完整性。
2014年,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凸显了其作为中华民族宝贵遗产的历史艺术价值和生态景观价值。因此,对大运河的保护和发展应受到更多关注。
河道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河道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以人为本。景观设计不仅是静态的艺术品,更是结合居住和游玩功能的休闲与生态综合体。正如《人性场所》一书所述,景观设计应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并考虑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因此,河道景观规划应实现休憩与游玩的和谐统一,不仅提供游乐体验,还应让人们在游玩中了解和体验文化。这要求设计在细节上做到人性化,包括尺度、色彩、形式等方面,以满足公众的审美和体验需求。
强调文化传承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特别是在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地区,如京杭大运河。这条运河不仅是一条水道,而是南北文化交汇的象征,融合了北方的粗犷与南方的细腻。它不只是航运的通道,更是经济、文化、语言和饮食习惯的交融之地,展现了华夏民族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运河的设计应基于这种文化沉淀,不仅反映其历史角色,如泄洪、滞洪、运输等,还应融入现代需求,满足现代人对古代知识的尊重和渴望。通过这种方式,运河景观设计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将地域文化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历史意义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景观。
延续历史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原则之一。这种设计不仅是对土地的塑造,更是对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尊重。在设计中,应考虑到土地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特性,以及当地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从而在生态发展中保持地域特色和文化连续性。以京杭大运河为例,其景观设计深深植根于历史。历史不仅是运河存在的基础,也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在现代城市的发展和更新过程中,对运河的改造不应忽视其历史价值。利用运河的历史背景,挖掘其深层价值,在保留历史痕迹的同时,将其转化为一条生动的“流动历史”,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河道生态景观的基本要点
突出景观功能与自然融合。设计中应注重景观与自然的和谐结合,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例如,京杭大运河的设计应兼顾自然生态和人类需求,利用场地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保护资源。
保留地方文化,恢复生态。设计应重视地方文化的保留和当地生态的恢复,如净化河流、减少污染。同时,应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遵循原有地质环境,实现废物回收使用,提高生态保护效果。
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充分运用雨水来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建议可以运用在河道沿线的园林施工建设中,比如运用在园林或者是城市的公厕清洁、人工湿地灌溉中,避免水源的浪费与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尊重人与自然的关系。河流作为自然资源,在城市化进程中经常受到破坏,甚至失去其原有的生态价值。因此,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时,要注意保护河流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考虑人类利益和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河流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系统,包括水生物、水生植物和水环境等多个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采取恰当的河道生态修复和保护技术,使河道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保护。同时,设计中应注重河岸的生态景观,合理设计绿地和林带,为河岸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景观的美感。
考虑人类利益和需求。河流是人类的自然资源,也是人们生产、生活和休闲的场所。因此,河道景观设计要考虑人类的需求和利益,为人们提供便利的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如步行道、自行车道等,同时注重河岸的公共空间,创造具有文化和历史底蕴的空间。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鼓励人们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提高环保意识和文化素养。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尊重当地实际情况,根据自然演变规律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比如一片森林就是一个天然的生态系统,一片水域也是天然的水域生态。在河道景观设计规划中,整体设计需要符合自然环境的设计要求,而且要与相邻的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互动,从而确保整个城市景观实际效果的增强。
河道生态景观设计的实践——以京杭大运河徐州段为例
项目概况。京杭大运河徐州段,作为运河的重要一环,全长约68公里,横贯江苏省徐州市。这一段位于徐淮黄泛平原,地形起伏较大,年均温14.2℃,年降水量869.9毫米。徐州,古称彭城,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包括两汉文化、彭祖文化等。运河自西北向东南穿城而过,总长181千米,由运河、不牢河、湖西航道组成。始建于隋唐,经历数百年演变,现已成为现代化水运枢纽。近年来,徐州段经过改造提升,包括拓宽和加深航道、扩建港口、修建过船闸等,极大增强了通航能力,对江苏省水上运输和徐州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设计理念。京杭大运河徐州段的景观设计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性,注重整体性和地域性。设计中提取历史景观元素,唤起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同时,以人为本的原则贯穿设计,考虑沿线居民的日常生活,利用符号语言表现地域文化。此外,设计旨在打造运河的“黄金水道”优势,加速旅游资源开发,展现运河魅力,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体现地域特色方面,设计需寻找合适的形式,如融入徐州的山水、汉文化和故黄河文化。结合历史遗迹和现代建筑,创造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如徐州水下兵马俑博物馆。同时,通过传统元素如图形、色彩、纹样、文字等增加识别性,传递文化内涵,展现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审美。
河道生态景观设计。进行功能区的梳理:在设计京杭大运河的景观时,其线性特征是一个关键考虑因素。设计应确保景观边界流畅,距离不超过500米,同时保持场地的自然水生态环境特色,如现有的农田和鱼塘。历史遗迹的保留在场地上起着重要的水利工程教育和宣传作用。设计分区考虑了汉文化遗产区、河源文化区、工业遗产改造区、农田文化区和居民保留区,每个区域在创新的基础上保持其独特性。设计旨在尽可能完整地保护遗产和遗迹,同时减少对它们的干扰。在不破坏场地原有肌理的前提下,积极调整不适应景观共享和可达性的区域,使河岸线更加符合人的需求。傳统的游览路线设计根据功能分区进行,考虑到游客的需求,连接各个分区点。同时,游览和行车路线设计兼顾功能性和便捷性,确保不同路线之间互不干扰,提供顺畅的游览体验。
历史文化的渗透与延续在京杭大运河的空间设计中,首要任务是确保历史的完整性得以凸显,同时延续历史空间,打造现代与传统空间的连接。运河驳岸空间设计开阔且外向,考虑到景观的内向和外向特性,以保持运河景观空间的连续性,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空间形态。此外,运河的标志性景观设计应突出其历史机理,作为延续历史文明的基础。运河的框架体系已相当成熟,对城市道路和布局产生影响。因此,标志性景观设计需要延续这种肌理,与城市的原有空间协调一致,确保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存。
借鉴园林造景。中国古典园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明和造景手法,这些都是对京杭大运河景观设计的宝贵借鉴。运河沿线的景观设计可以吸取古典园林的精髓,以地域性的标志性景观为主题,创造多变的河岸景观。古典园林的设计注重曲折与层次,通过变化多端的景致和不同种类的植物及山石的运用,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意想不到的美感。例如,通过一个曲折狭窄的长廊,引领至一个空间开阔的小院。在运河景观的塑造中,重要的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游览过程中充满曲径通幽的趣味。这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时采用曲折和层次变化的造景手法,通过精心设计和布局,让人们在游览时不断发现新奇和美感。
景区与景点特色。运河东侧紧邻广阔农田,岸坡宽度约10米,因此在这一侧以植物绿化为主。西侧则毗邻居住区,设计时需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但整体依然以绿化为核心。例如,在广场上可利用常见的太湖石进行造景,地面植被选择易见的草花,随季节变化展现不同色彩。河岸设有通往河边的栈道和安全防护栏,方便人们欣赏田园景观。河边的大片芦苇不仅具有观赏性,也具有保护作用。在适宜区域设置硬质空间,如木质坐凳和绿篱围绕的私密空间。外侧可建设健身跑道,供人锻炼和散步。沿河种植柳树,营造风吹柳树、芦苇摇曳的画面。在植物选择上,优先考虑本地乡土植物,以其快速生长和适应能力强的特点,确保设计的简约与大方,与城市园林景观形成区别。综合这些设计元素,将运河河道打造成既满足生态需求又具备景观价值的河道。
生态驳岸。护坡技术的创新可在传统方法基础上,根据植物的使用比例选择合适的技术。例如,土壤生物工程法采用生命力强的植物来稳定岸坡;而生物稳定技术则使用无生命力的物质,如石笼和三维土工网。这两种技术——植物护坡和植物工程复合技术,在护坡中都有应用。以三维土工网设计护坡为例,这种设计适用于1∶2坡度比的边坡。三维土工网的表面有拱形起泡层,提供了更大的表面积,使土壤和植被更好地结合。植被生长后,坡面形成茂密的植被体系,植物根系在土壤内交织,有效防止暴雨时的水土流失。在驳岸施工中,除了使用三维土工网,还规划了仿木栏杆,其基底采用混凝土浆砌。借鉴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基底设置雨水渗漏孔,既可排水也可收集雨水。这样,当地表水饱和时,水能及时排出,保护基底,稳定岸坡。这种设计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态环境,满足休闲、办公等多功能需求。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名称:生态美学视角下京杭大运河徐州段景观导视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1032)。
(作者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