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路径探析

2024-06-11 13:19刘冠卿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4年2期
关键词:制造业培育工业

刘冠卿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山东 淄博 255000)

0 引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导致工业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1]。2022 年3月28 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落实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举措,着力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需要深入研究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方向和着力点,大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我国工业经济向高端水平迈进。

1 前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向好态势

工业经济总体平稳。在宏观经济形势稳中向好的带动下,2023 年1—9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其中三季度增长5.4%,工业经济呈现企稳向好态势[2]。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8.1%,二季度增长3.8%,三季度增长4.0%。从月度情况看,1—9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呈逐季回升态势。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速为2.5%,制造业增长为3.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速为5.3%。从产品产量看,重点行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1—9 月份,汽车、船舶、飞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3.2%、23.6%和10.1%。

高技术制造业引领支撑作用增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6 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4.8%,比上年同期提高1.1 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5.9%;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3.1%、21.7%和14.2%。

2 我国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中的困境检视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对提高我国经济质量和效益、增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2.1 创新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我国工业经济要实现提质增效,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一方面,我国在高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较大,这也是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比如,我国芯片技术还相对落后,目前国产芯片占到了市场份额的30%,而芯片制造环节基本被国外垄断。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研发资金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原因,导致我国的创新成果和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和积极性。由于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企业很难与国外企业展开合作。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扩大,企业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和挑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的竞争力。

2.2 工业经济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当前,我国工业经济空间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发展不平衡,在一些领域存在着“有业不成”“有业不聚”等问题。虽然近年来一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区域,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3 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充分

一是工业技术水平不高。我国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低。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高端产品、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三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总体落后于发达国家,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受制于人,大量技术依赖进口,一些关键设备、基础零部件仍依赖进口。四是绿色发展不充分。绿色制造体系尚未建立,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进展缓慢。五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较低,企业通过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营销渠道等高端环节增值服务获取收益能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2.4 工业经济稳增长政策实施力度不够

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在内外部诸多因素叠加影响下,工业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呈现出增速趋缓、效益下降等特点。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采取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促进工业经济稳定运行。但由于落实力度不够,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政策效果未充分显现等问题。例如,在财税政策方面,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落实过程中,由于配套措施不完善以及存在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不畅等问题,民营企业对政策的知晓率、落地率和受益面都较低。再如,在产业政策方面,尽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产业政策落实效果不理想、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以及对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支持力度不足等。另外还有一些政策性金融工具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落实力度,使这些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3 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完善对策

3.1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仍较突出[3]。我国工业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4]。一是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推动实施一批“补短板”“强弱项”重点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快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加强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施一批战略性、基础性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企业牵头组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联合体。三是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方向,推动制造业各环节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应用场景示范和推广,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四是加快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实施步伐。推动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等领域创新突破和应用推广。构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协调试点。

3.2 着力优化工业经济空间布局

当前,我国工业经济空间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发展不平衡,在一些领域存在着“有业不成”“有业不聚”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在更大范围内优化布局,着力提高区域之间产业的关联性和匹配度。要进一步优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产业在更大范围内合理布局。发挥中心城市引领作用,提升城市群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和集聚辐射能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加工贸易产业园,支持东部地区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1)优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格局。一是发挥京津冀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强区域产业合作与分工协作,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二是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影响力,推动长三角地区加快形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三是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其成为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策源地。四是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西部地区为腹地、其他地区为支撑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促进西部地区加快崛起。五是进一步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和专业化分工协作。

2)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一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做大做强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创新型领军企业,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二是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创新发展。优化整合现有创新资源,发挥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作用,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三是强化配套保障,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完善财税、金融、用地等相关政策,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和专业化配套服务水平。

3.3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工业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对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我国需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要内容。要把握好工业发展的方向和节奏,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要把握好工业发展的方向和节奏,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技术体系。要坚持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要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优化政策环境。要推动政府产业政策由生产导向转向创新导向。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一项复杂工程,既要有系统推进的思路,也需要持之以恒地抓落实;既需要政府积极作为,也需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既需要深化改革开放,也需要扩大市场需求。

3.4 加大稳增长政策实施力度,为工业经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2022 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其中很多政策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当前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例如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导致成本压力不断增大、中美经贸摩擦升级对出口造成较大影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等。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政策实施力度。一是着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要通过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融资方面要下大力气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资金难题。二是着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促进创新、稳定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和政策措施。要结合实际出台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降低中小企业税费负担,帮助其渡过难关、实现健康发展。

3.5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巨大。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一是以高水平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积极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发挥新型城镇化战略作用,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新的消费热点。推进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数字文化、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二是提升传统消费能级。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推动汽车、家电等传统大宗商品消费优化升级,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强传统消费领域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城市建设。加大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力度,扩大农村地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覆盖范围。三是挖掘新型消费潜力。积极拓展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定制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加快发展健康、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市场,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3.6 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

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是应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的迫切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是从根本上解决“三重压力”问题的治本之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投资需求稳定在合理水平。其中,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是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新动能培育可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进行。在供给侧,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解决制造业大而不强、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在需求侧,要积极拓展投资空间,稳定制造业投资增速。新动能培育既是实现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制造业培育工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工业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