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过程质量管理策略研究

2024-06-11 03:20舒绮婷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监测数据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舒绮婷

(湘潭市湘乡生态环境监测站,湖南 湘潭 411400)

引言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需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然而,当前环境监测过程中仍存在技术水平不足、数据准确性问题及管理体系不完善等挑战,因此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过程质量管理,提升监测质量。本文从技术提升、数据管理、监测流程优化、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策略,旨在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

1 环境监测的新进展与重要性

生态环境监测是指运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技术手段,针对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海水、土壤、沉积物、固体废物、生物、噪声、振动、辐射等要素开展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的监测(检测)活动。通过精密的监测手段,可以实时获取大气、水体、土壤等各个环境要素的数据,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这不仅有助于发现和应对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也为科学制定环境政策和规划提供了重要支持。环境监测不仅仅是一项科研活动,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实现其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护人类健康。

1.1 生态环境监测的新进展

“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数据质量提升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使得监测网络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顺畅,数据质量更加可靠,作用发挥更加突出。在“十三五”环境监测规划中,对环境监测质量方面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积极构建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规范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管理系统,并不断完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出台《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修订《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办法》等,让环境监测的数据准确可靠。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以规范的科学方法“保真”,累计发布监测标准1 200余项,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出台《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补充要求》,建立量值溯源体系,指导监测机构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数据准确。以严格的质控手段监管,联合实施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三年行动,通过“例行+双随机”等多种形式检查监测站点约6.2万个、监测机构8 000余家,并及时纠正不规范监测行为。以严厉的惩戒措施“打假”,建立健全监测数据质量保障责任体系,将环境监测弄虚作假列入两高司法解释和刑法,会同公安机关严肃查处120余起典型案件,保持打击数据造假的高压态势[1]。

1.2 环境监测中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直接关系到构建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标准规范体系、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在整个生态环境监测的过程中,质量管理工作是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和全面的重要角色,质量策划是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起点,涉及确定监测的目标、范围、标准和方法。通过细致的策划,可以在监测的初期阶段就明确质量要求,为后续的工作奠定基础。质量保证则是在整个监测过程中不断进行的,以确保监测活动按照既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避免出现质量问题。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包括监测仪器的校准、质控样品的管理、操作规程的执行等方面。通过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减小误差和不确定性,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和可信度。除此之外,质量监督也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或内部审查,监督监测过程的合规性和质量水平,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在生态环境监测中,质量管理不仅是一项独立的技术活动,更是渗透在监测工作的方方面面。其要求监测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监测仪器、准确采集样品,并能正确分析和解释监测数据。质量管理还需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监测数据的利用价值。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显得尤为迫切。只有通过科学、规范、严密的质量管理,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污染物排放等环境挑战,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2.1 对质量管理的重视不足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监测数据质量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随着环境监测市场化,由于对环境监测工作的不够重视,对监测过程的质量管理流于形式,很多检测机构没有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部分监测机构管理体系存在漏洞和不足,导致质量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或者检测机构存在“两张皮”现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实际管理体系运行不一致。这种现象导致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受到影响,使得质量管理工作难以真正发挥作用[2]。

2.2 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都比较完备。确保实验室内分析数据的准确性、精密性可以从各个方面得到保证,如盲样测试、平行样分析、加标回收试验等手段和技术都比较成熟。而现场的质量控制,如果忽视了现场监测方案的制订,如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布点、采样,样品的保存与运输和样品交接等各个环节质量管理的话,室内分析的数据再准确也没有任何使用价值。近年来,国家、地方发布的关于水质检测方法、废气检测方法中都分别对现场采样及质量保证措施有了明确的要求,加强了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工作责任心。

2.3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现有的技术文件基本是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相关要求,是与国际接轨的各类实验室通用准则,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因制定的时间较早,一些内容和要求不能完全适用和满足现在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如质量管理体系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管理环节存在很多漏洞,数据的准确性得不到充分的保证[3]。因此,很多地方如北京、海南等地陆续出台了地方标准《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质量管理技术规范》以适应和满足现阶段工作质量管理工作需要。

2.4 缺少统一的监督管理与考核办法

大部分的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局限于体系文件的管理、样品交接、开展内审、管理评审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做到强化环境监测全过程中的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

3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策略

3.1 提高认识和加强重视

管理层和环境监测人员都应该提高认识,加强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管理层应该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环境监测人员也应该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3.2 加强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监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等多个方面。一个健全的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提高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还能够为环境监测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建立详细的管理规章制度是管理体系建设的第一步,通过明确监测的各个环节,规范监测活动的各项操作,可以形成一个科学、系统的管理框架。在规章制度中应当明确质量管理的要求和流程,确保每一步都能够按照规范进行,从而提高监测数据的可信度。通过明确各个层级的责任,确保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形成一个有力的管理支撑体系。这涉及监测团队内部的合作机制,且需要与上级管理机构形成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同时,进行人员培训与管理,通过建立系统的培训计划,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以确保监测人员具备足够的能力执行监测任务。培训不仅仅是在职培训,还需要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保证监测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环境监测领域的发展[4]。

确保检测机构质量体系文件与实际管理体系运行一致,提高人员对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认知和理解,确保能够按照文件要求执行管理体系,建立监督和检查机制,对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两张皮”现象。加强内部沟通与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运行。

3.3 优化监测流程

监测流程的优化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够全面了解环境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从而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其中,监测流程的标准化是优化的基础,通过制定明确的监测流程标准,可以规范监测活动的各个环节,确保每个步骤都按照科学、规范的要求进行。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监测效率,还有助于减少人为因素对监测结果的影响,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在优化监测流程中,强化对实地监测与调查的重视,通过增加实地监测的频率和深度,可以更真实地反映环境的变化,捕捉可能存在的问题。这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还可以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如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等,实现对大范围的高效监测,提高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和全面性。这些技术的运用可以使监测工作更具科技含量,更符合当今信息时代的监测需求。

3.4 全面升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缺少统一的监督管理与考核会导致大部分的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局限于体系文件的管理、样品交接、开展内审、管理评审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做到强化环境监测全过程中的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监督管理与考核办法,确保所有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在环境监测中都有明确的责任和任务。这可以通过明确的工作流程、责任分工和考核指标来实现,以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有效监督和管理。同时,需要加强培训和技能提升,以确保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具备全面的环境监测知识和技能[5]。培训内容应涵盖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方面,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

另外,推动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实施,不能局限于体系文件的管理和例行性的内审工作。要建立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使其深刻理解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操作中贯彻执行。通过定期的管理评审和经验总结,确保质量管理工作不流于形式,而是真正有效地推动环境监测全过程的不断优化和提升。在监督管理方面,建议建立定期的监督检查机制,由专业人员对环境监测全过程进行抽查和审核,确保操作符合规范要求。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定期的独立评估,以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为了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还可以建立奖惩机制,对于在环境监测中表现优异的个人或团队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对于存在违规或失职行为的进行纠正和惩罚,形成压力和激励并重的管理氛围。

4 结语

通过对环境监测过程质量管理的策略进行详细分析,认识到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数据管理、优化监测流程、建设健全的管理体系等措施对于解决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同时,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策略的综合实施将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提供有力支持,促使环境监测工作朝着更高水平、更智能化的方向迈进,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加快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猜你喜欢
监测数据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GSM-R接口监测数据精确地理化方法及应用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GPS异常监测数据的关联负选择分步识别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