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琪
(盐城市响水生态环境监测站,江苏 盐城 224600)
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生态环境监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让工作人员了解当前的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其发展动向,还可以在生态执法的过程中鉴别和确定违规行为,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在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度和主观意识有了显著提升。虽然生态环境监控是环境保护的关键一环,其所承担的责任和标准都相当严格,但生态环境监测的目标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导致监测数据的不准确性,甚至可能出现监测数据不真实的情况,无法确保环境监控数据的全面、精确、真实和具有代表性,对环境监测水平产生负面影响,对未来环保策略的设计造成阻碍。因此,对于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数据质量管理需要主动寻找解决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是一项针对环境污染指数的检查任务,而实验室则是完成这项任务的核心地点。生态环境监测中实验室的环境条件、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监测流程的标准化和监测设备的品质都有着严格的标准,需要根据这些标准来管理生态环境的实验室数据,以确保数据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保证实验室数据的精确度、代表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并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有序且高效的执行能力。要促使环境检查、管理和保护的有效运作,需要增强对生态环境检测实验室的监督和约束,并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精确、可靠、公正的检查数据,以更好地掌握实际的环境情况,并为生态环境的维护提供必要的信息[1]。
2011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影响,响水县同周边县市区一样,GDP增速呈下缓趋势。经济发展偏重于投资,消费拉动低于全国同期平均值约2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仍需加强,信息、金融、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新兴产业占比均较低,先进制造业相对周边城市较落后,智能化制造实现率偏低,创新人才偏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发明专利授权量低于周边县市区,科技服务业发展较滞后,产业转型发展有待加强。水环境质量虽然均达考核目标,但不稳定,个别断面存在单月超标现象,水质达劣V类,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压力大。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未达Ⅱ类考核要求。因臭氧超标导致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3.6%)较低,响水化工园“3.21”事件发生后,暴露出危险废物监管不严、执法检查力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化工园区关停后仍存在生态修复工作量大,危险废物尚未完全处置的情况。群众环境信访举报1 200多件,化解压力依然较大,区域环境风险较为突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能力不足,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配套,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滞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缺口较大,处理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运维水平有待提高。垃圾填埋场管理水平差,渗滤液超标等问题被省环保督察作为反馈意见交办。垃圾分类基础设施投入不够,市民垃圾分类参与度不够高。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不高,资源化建设进度滞后。环境监测能力欠缺问题突出,人员及设备投入严重不足,且监测机构实验条件简陋,部分仪器设备长期未能更新,无法满足监测要求。环境风险预警能力不完善,现代化技术和手段运用不足,环境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和信息库以及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均尚未建立。基层执法能力较弱,网格化执法体系难以落到实处[2]。
为了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精确度,需要通过测量空白样本、平行样本、标准回收率、有效标准样本以及人员或设备的比对分析等方法,来评估和控制数据的相对和绝对误差。在日常的任务执行过程中,环境监测人员需要以实事求是、严格认真的精神引领各项任务的顺利进行,需要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如温度和湿度等,运用专业设备对环境监测样本进行精确的检查,以确保数据的精确性。
所谓的代表性,就是指观察到的数据的普遍性。由于生态环境污染指标的分布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因此,当技术人员在收集这些信息的时候,需要关注并研究其分布特征,依照特定的步骤和准则收集典型的环境信息,防止在评估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时出现偏颇,从而确保相应的管理和防护策略的适当性。但是,尽管已经进行了一些环保检查,但是仍然面临着如点位布置过少、点位的代表性较弱等挑战,这些都对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于生态环境的监控,其周期、持久性和系统化的程度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组完备的数据可以增强监控成果的可信度,确保环境监控的总体品质,从而促使环境管理和保护的全面实施。为了确保数据的完备,环境数据检测人员需要增强对于样本收集、交换以及传递、实验研究以及数据处理的标准化和系统化,确保对所有监控数据的详细记录,并能够即刻识别出数据中的错误,从而真正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检查人员必须保证检查的成果和检查手段的准确度,这样才能在同一个实验室或者其他实验室中,对相同的样本分析结果做出比较。对于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来说,实验数据的可比性起着关键作用,实验数据能够实现区域化结构分析,使得各个地区和行业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因此,在执行实地观察任务时,生态检测工作者需要关注并且分析实地数据情况,开展检测设备以及实验室之间的对比,从而确保观察结果的精确度和稳定性,清楚地了解生态环境的当前状况和变化方向[3]。
要确保环境检测数据的品质,生态环境检测人员需要从实验室的角度来制定数据品质管理方案,以便让这些数据能够准确地展示出当前的环境情况。为确保生态环境检测实验室的数据质量管理具备系统化、标准化和高效化,要对其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以便为相关任务的顺利、高效执行提供指导,并确保生态环境检测数据的品质。在优化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为了确保管理系统更加健全,需要有效地涵盖对环境、设备、人员、流程以及监督等各个领域的管理,以确保监控站的建立、样本的准备和储藏、样本的移交和转移、研究检验、数据的收集和传递,以及监控报告的撰写等任务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专注于分析当前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数据质量管理中的主要难题,并确保重点解决,重视对实验室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工作的完善。
在执行生态环境检测的过程中,必须对实验室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以确保检查结果的精确度,使实验室的环境满足检查任务的需求。在实验室环境管理工作中,一方面,为了保证实验室的布局是合理的,要将实验区和非实验区隔开,以避免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实验区内,按照监测标准和技术规定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以减少监测活动的相互干扰。此外,还需要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秩序,禁止在实验室内存储任何无关的物品,以防止交叉污染。另一方面,要保持实验室环境的清洁和安全,确保照明、供暖、通风等设施能够满足生态环境监测的需求。要确保电力、水资源、空气和火灾的管理工作得到妥善执行,以便有效地控制危险化学物质、电磁辐射、高温高压等可能存在的风险[4]。
对于生态环境的监测任务,实验室的设备和仪器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要对这些设备和仪器进行妥善的管理,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仪器装备的管理,一是必须保证设备的数量充足,同时也要满足相关的标准和规定,必须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的需求,如采样、样本的储存与运输、预处理、监测分析以及数据处理等来合理配置设备,以保证生态环境监测任务的顺利进行。二是关注对试验工具的测量与调整,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及时制定明确的审查方案,从而保证设备的精确程度、测试区域以及稳定性指数都能够达到相关的标准要求,以使得这些设备可以适应生态环境的监控工作。
实施对监测流程的监督能够促进环境监测实验室数据全程管理的实现。因此,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应将监管任务贯穿于生态环境监测的全程。在执行环境调研任务之前,必须要求专业人员对人力、交通、环境、设备、试验材料、规范样本和调研计划进行全面的审核,这将为接下来的调研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执行监测任务时,要从现场管理和实验室检查两个角度来进行监控和管理。为了保证样本收集、储存以及检查的标准化,要对其进行即时的监督与记录,同时也要对试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废水进行妥善处置,以此来增强生态环境监测实验数据的质量管理效果。监测工作结束,要专注于对试验数据的解读、梳理以及管理,以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度和全面性。同时,还需撰写一份监测报告,以便能够对当前的环境质量情况做出评估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审查监控数据的目的在于确认在收集这些数据的过程中,是否每一步都满足了环保检查的要求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标准。对分析测试流程、初始记录、数据处理以及报告的提交等环节的准确性进行审查,能够有效地监控监测数据的获取过程,保证监测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审查监测数据和报告应主要关注流程的完整性和结论的精确性。为了保证环境观察数据的真实度与精确度,要加强对这些信息的检查,尤其是在提供观察数据方面,针对那些超过规定的观察数据要执行严格的检查。唯有拥有公平、精确、高效的信息,环境监测工作才会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为环境管理提供帮助[5]。
对于生态环境的监控,实验室的成员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要着重于构建一支专业的生态环境监控和实验室运营团队,这包括招聘、培养和评估团队的能力方面,以便在执行监控任务时能够发挥人才和知识的作用。基层职能部门需要主动扩宽人才的吸纳途径,增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等的协同和沟通,积极推进持证上岗制度,以保障所有相关人员在完成培训和考核之后才能够正式上岗,主动优化实验室数据监控和管理人才配置,以真正提高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在团队中的比例。单位在制度建设上需要最大限度地运用“线上+线下”的培训模式,以促进培训教育活动的持续发展。检测技术人员通过网络教育、实地教育和讨论,以及基本的理论评估和现场的观察和操作训练,来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不同的生态环保检查需求。在评估业绩时,要特别关注员工团队的日常任务负荷、技术水平和职业精神等方面的表现。
在进行监控数据的评估时,必须对其精确度、代表性、全面性和相似度等方面做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要确保生态环境检测的全面性,优化数据评估手段,主动发现并解决实验室数据品质管理和控制上的难题。在优化生态环境观察数据的评估手段时,评估者需依照数据的精确度、代表性、全面性和相似度等因素进行解读和判断,对相关的内容和指标进行整合、解读和评估,以此来衡量监控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在评价过程中,可以整合单一指标评估、多元评估的秩相关系数等手段,对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保证环境管理和保护的决策更具科学性和可信度。
总而言之,环境监测工作的关键在于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数据质量,要想进一步优化环境监测的品质,不仅需要研究和探索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数据,并根据现状来识别问题、解读成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此来确保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数据具有精确度、稳定性和真实性。相关人员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主动优化和提升品质控制机制,并且对实验室的环境、设施和仪器进行妥当的维护和管理。要不断深化对环境数据的全过程监控管理,确保监控流程的合理性和操作的标准化。同时,持续加大力度改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评估方式,以便能够对监测数据的精确度、代表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做出有效评估。此外,基层部门在进行制度建设时要强化对数据的有效审查,并且建立环境监测和实验室管理团队,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的有效执行,保证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数据管理工作高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