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音乐鉴赏教学音乐性与非音乐性内容的运用研究

2024-06-10 11:07:21吴佳恬
剧影月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音乐性音乐作品美育

吴佳恬

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聆听、分析、创编等方式提升对美的感知,培养和增强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因此,音乐鉴赏课程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新时代美育的重要途径。而音乐作品作为音乐鉴赏的主体内容,其音乐性与非音乐性内容的正确运用十分重要。本文在美育视域下,通过对音乐鉴赏教学以及音乐作品中音乐性与非音乐性内容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具体音乐作品进行运用分析,以期为学校音乐鉴赏教学提供一定参考和优化思路。

一、新时代美育之内涵与要求

(一)美育之内涵

“美育”即“审美教育”,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先決条件。美育具有育人的重要任务,它可以使人对世界和社会变革有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与思考,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逐步实现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美育不同于学科教学,它虽然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但强调道德情感内涵的培养,通过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以及各种形式的学习手段,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同时促进人思想、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自我发展,注重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美育之要求

坚持以美育人不仅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理念,更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提出的具有持久性和长远性的国家美育发展未来战略。如今,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兼顾公民审美素质的提高,仍存在审美匮乏和公式化、浅表化等现象。与此同时,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上,“口水歌”对儿童聆听审美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音乐环境的商业主导地位日益增强,音乐产业普遍低龄化,学校音乐教育在如此环境下难以更好落实新时代美育需求。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新时代学校美育思想指导下,我们的要求更加明晰,中国美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审美教学和美感教学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内化提升。

如上所述,在如今以审美为核心的中国教育背景下,如何提供高质量的音乐审美教育已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作为学校音乐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鉴赏课程正是实现新时代美育的重要路径。

二、音乐鉴赏教学与音乐作品内容

(一)音乐鉴赏教学的概念及存在问题

音乐鉴赏是指聆听者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鉴别与欣赏,以达到放松心情、满足精神、享受音乐的目的,有助学生提升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基本知识。通过音乐鉴赏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素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品德高尚的人。

但目前在音乐鉴赏教学上仍有很多问题存在,主要表现在其定位缺乏多样化,内容的深度广度不足。例如有些教师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就是单纯地聆听加上文字说明,不能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或者结合不同学科进行多样的讲解,从而使课堂过于单调、学生兴趣缺失。并且,缺少对于作品内涵的深度挖掘,往往只是停留在作品表面,无法更大程度地发挥音乐鉴赏课程对学生意识上、精神上的深度引导作用。

(二)音乐作品的音乐性与非音乐性内容

音乐美学认为,由于音乐的内容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与其他事物存在共通性,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某种表现方式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其表现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直观的、非想象的音乐性内容,即可以直接聆听到的内容,它是音乐中的客观部分;第二种是抽象的、需要借助想象的非音乐性内容,即需要进行主观思考才能感知的内容,是音乐中存在的主观部分。

三、音乐作品中音乐性与非音乐性内容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鉴赏课程最重要的是对音乐作品内容的审美聆听与分析,因此音乐作品中音乐性与非音乐性内容的正确运用十分重要。

(一)音乐性内容运用的顺序性

音乐性内容是指音乐作品中客观存在的、不受听众主观想象或联想影响的内容部分,它包含基本情绪、风格特点和精神特征这三个方面。音乐中的基本情绪指的是,对于学生来说能够直接通过聆听来获得一些直观感受,不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而音乐风格的特点的把握,则需要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一定的理性判断。以上这两方面内容在学生自身的聆听感受以及教师的引导教学下,能够基本把握,而由于精神特征的理解需要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系统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因此这部分对于学生们来说有一定难度。以上三个方面具有明显的顺序性,层层深入,难度递增,这就要求在音乐鉴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聆听欣赏音乐性内容时,应把握一定的顺序性,并且重视音乐理论的系统性框架建构。

1.“聆听”——基本情绪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一切音乐技能的培养都是建立在良好的音乐听觉和审美听觉基础之上的。听觉训练是让学生更加深入体验音乐情感的有效途径,学生拥有正向审美的音乐听觉后,才能更好地体会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初步表达出自己对于该音乐的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接着引导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感受整合成具体的文字表达,让学生能够将感受化为可视的文字,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音乐要素等理论分析,打好音乐基本框架后,就可以进一步进行音乐作品的风格以及相关音乐背景分析。

2.“感知”——风格特点

作品的音乐风格是音乐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因此,音乐风格是基础作品整体上的归纳和分析,需要教师在鉴赏过程中已经进行较为完整的欣赏后再进一步进行,并且在分析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前期的引导聆听和基础理论介绍来指导学生更好地感知作品音乐风格特点,并对其进行基础的横向总结归纳,让学生对音乐风格体系能够有系统性的了解,在之后碰到同类风格的音乐作品能够举一反三。

3.“深入”——精神特征

音乐内容的基本情绪是一部作品基本格调的奠定,而风格体系是在基本格调上进行具体的类型划分,那么精神特征则是作品中更丰富、更深层次、更具内涵的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作曲家背后的大时代、内在思想和精神、生活日常经验等。因此,在音乐鉴赏过程中,这个部分较难完全把握。笔者认为,音乐精神特征的把握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宏观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可以在音乐基本情绪以及风格特点把握的基础上,对该作品进行初步的文化分析,如介绍作曲家的生平、所处时代,在长期的音乐鉴赏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音乐作品、不同的作曲家,那么在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遇到相同的作曲家的作品时,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带领学生了解该作曲家的思想内涵、生活阅历等,在多次的学习和聆听的积累后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作品的精神特征。

以鉴赏音乐作品《保卫黄河》为例,通过聆听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作品所体现的激昂向上的情绪,教师引导让学生发现感知其中的民族性旋律特点、进行曲节奏特点以及独特民族音乐风格的“龙格龙格龙”歌词等音乐要素,体会其对于音乐情感表达的作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民族音乐元素。接着,由于该作品明显的节奏特点,教师可以从中引出有关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并利用之前音乐课所学的同风格音乐作品进行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进行曲音乐风格。课程后期对于该作品的作者冼星海生平进行基本的介绍,并结合该作品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拓展其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让学生们在聆听和分析完作品的基础内容上进行作品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体会到中国革命音乐的力量,感受优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统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二)非音乐性内容运用的有效性

非音乐性内容是指音乐声音不能直接体现,但可以通过音乐提供给听众的内容,即听众不是通过声音的影响直接体验,而是通过个人的联想或想象接受的内容。因此,音乐的非音乐内容带有更多的主观色彩,主要包含美术性和文学性内容。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有效地运用非音乐性内容,能够将在音乐课中综合不同学科特色,拓宽学生审美视野,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促进课程的高效开展。

1.“音画交织”——绘画性内容及其教学运用

音乐和绘画虽然是听觉与视觉的不同形式,但都在形象塑造大主题中,音乐形象往往运用模拟、象征等手法,通过声音来表达事物。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绘画的形象性和可视性,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拓展思维,将抽象的声音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画面,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

以鉴赏管弦乐作品《森吉德玛》为例,在聆听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提前强调该作品的旋律是什么样,节奏又是什么样,而应该引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所要展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前半部分音樂旋律抒情绵延,仿佛置身于茫茫大草原,雪白的羊群在蓝天下悠闲漫步,构成一幅安静祥和的画卷。后半部分的音乐明显节奏更加欢快热烈,又让人联想到万马奔腾、人声鼎沸的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联想,比如可以在音乐播放的同时进行简单的言语引导,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或者言语将想象的画面表现出来。学生通过画面或者色彩的联想,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形象,融情于景、由景生情,同时也使思维更加开阔。

2.“诗乐交融”——文学性内容及其教学运用

文学与音乐的融合是另一种不同的形式,它产生了许多杰出的音乐作品。主要有音乐剧和歌剧,取材于文学作品的标题音乐、非文学题材的标题交响乐和交响诗、无词歌和叙事曲等体裁。很多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通过不同的音响效果表现不同场景时的情感变化以达到象征和暗示的效果,表现了音乐中的文学叙述性。例如通过运用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对想要叙述的场景中突出的形象进行模仿;通过不同色彩的音调对故事情节进行暗示;通过音乐形成的氛围描绘来暗示或象征某个特定文学主题。

以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为例,其是以俄国众多著名诗人的十二首诗为主题进行创作的。套曲中的十一月《在马车上》是根据尼·涅克拉索夫的诗“不要再悲伤地望着村庄,也不要急着推着马车追赶。让这些忧虑和烦恼从心中永远消失吧”创作的。作品注重表现了柴可夫斯基满腔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整体呈现出欢乐浪漫的基调,同时还表现出了浓厚的俄罗斯民族风情。在该作品的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其中包含的诗歌启发学生的聆听,并抓住其中的音乐要素进行音乐作品的分析,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巧思来构成这个作品,比如这首作品运用了大量的跳音来展现音乐愉快活泼的情绪风格,每个音符带有颗粒感,坚定且清晰,同时运用了前倚音、短琶音等多种装饰音对旋律进行增色,使得音乐更加灵动。让学生在每次的聆听中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聆听,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将作品中具有文学性的部分与音乐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作品。

四、结语

音乐审美教育是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过程,通过音乐鉴赏课程,以音乐作品为桥梁,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与审美能力。新时代美育要求在不断更新,相对应的音乐鉴赏课堂也应该不断进行更新改革,音乐作品音乐性和非音乐性内容是相互统一和相互融合的,通过对二者的合理运用,优化课程结构设计,使得音乐鉴赏教学更好地发挥审美意识导向作用,坚持以美育人,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郭倩君,王澍:《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论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中国音乐教育》,2021年第5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3]龙晓匀:《从音乐美学角度论音乐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音乐性音乐作品美育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从音响性往音乐性的转变Esoteric(第一极品)Grandioso P1X/Grandioso D1X分体SACD/CD机
颇有音乐性与弹性的新作 HiVi(惠威)SUB12S超低音音箱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乐性”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