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观的音乐诠释

2024-06-10 00:38:54董妤
剧影月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阴阳师谭盾秦始皇

董妤

由谭盾创作、张艺谋导演的歌剧《秦始皇》,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自创立以来首次上演的由华人原创、以中国题材为内容的歌剧。这部歌剧在2006年首演时曾获得轰动性的效果,打破了大都会上演原创歌剧的票房纪录。在爆火的同时,它引起了许多音乐学者的注意,他们大多从歌剧中的传统音乐元素视角切入,对其中的京剧元素、五声调式主题等传统元素进行研究。与此同时,一个问题浮现出来,即谭盾为何要在剧中设置一个历史中不存在也不参与歌剧剧情走向的阴阳师角色?且这一角色贯穿于整部歌剧之中,占有不小的比重。难道仅仅只是为了让阴阳师承担京剧亮相的作用,以此来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吗?答案显然没有那么简单。谭盾在与张艺谋的对谈中曾提到过自己的一些初步设想,他指出:“剧中阴阳师的角色就是依据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而创意的。”他认为阴阳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人性中最本质的部分,同时阴阳矛盾运动也与作品的发展完美契合,这使得歌剧《秦始皇》的创作有了很高的立意。

一、阴阳观:歌剧创作的哲学基础

正如谭盾所言,《秦始皇》是依据阴阳观创作的。那么想要对歌剧本身进行解读,我们首先需要剖析阴阳观的内涵。阴阳观是中国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着、发展着和变化着的。”它的内涵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阴阳间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世间万物产生与运行的动力;第二,阴阳观旨在传递一种天人合一的行为准则。

(一)以对立统一为发展动力

阴阳间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阴阳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首先需要明确“阴阳”与“阴阳观”之间的关系。阴阳是阴阳观中的一对范畴,它源于自然概念,是对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古人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对立是二者之间相反的一面,统一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二者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也就是说,阴阳是阴阳观中的一对变量,阴阳观是围绕着阴阳间对立统一的制约转化过程展开的。

古人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将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视为世界运行的动力与规律,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且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领域中的阴阳对立统一,都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即“消长平衡”,在一定限度、一定的时间内,阴阳在对立统一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事物就是在绝对的消长和相对的平衡中生生不息的。

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歌剧《秦始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作曲家将阴阳之对立统一贯穿在人物塑造与音乐创作中,谭盾在与张艺谋的访谈中曾特别提到过自己的创作构思,他说:“该剧离不开中国的文化精髓:《周易》、风水、阴阳等。剧中妇女的感情上、音乐家与政治家的感情方面也抓住了阴阳之间的矛盾关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推动着作品的发展。

(二)以天人合一为行为准则

阴阳观的另一重要部分在于,它强调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在探索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天”即自然界,“人”的概念相当于普通民众。如果说阴阳间的对立统一是世界运行的动力与规律,那么天人合一则是要人遵循规律,将其运用于自身。

天人合一要求人遵循自然规律,其实就是遵循对立统一的规律。它认为,人如果顺应规律,便可借助其力量作用于自身;反之则深受其害。以季节变化对人的影响为例:阴属寒,阳属热,阴阳在动态平衡中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分为四季。故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阳气较盛,气温上升,人易躁动多热,所以主长;秋冬,阴盛阳衰,气温下跌,人易少言沉静,所以主收。古人将人与四季变化相对应用以养生,实则就是对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歌剧《秦始皇》依托阴阳观创作,其中同样也贯穿着天人合一的准则,秦始皇对天时、人力现象的顺应或违背,栎阳公主对现有礼制的遵循或反抗,都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最终结局则是人所种下的果。

总的来说,阴阳观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作为事物发展的动力,以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人的行为准则与思维模式。它强调人应该遵循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更体现了中国古人独有的世界观,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观。

二、对立统一:歌剧构思中的双重性

我们对阴阳观的本质与内涵已有了初步的探究,不难发现,谭盾在《秦始皇》中分别从人物设定与音乐构思两个层面将阴阳之对立统一贯穿其内。从人物设定层面来看,秦始皇作为主角,谭盾既歌颂了他充满功绩与智慧的明君形象,又批判了他暴戾、强权的阴暗一面;从音乐构思角度观察,它主要体现在体裁的对立上,以造成京剧元素与歌剧的矛盾冲突。

(一)秦始皇的“正反”两面

秦始皇作为主角统领着整部作品的发展,是剧中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一个具有“正反”两面的皇帝形象跃然眼前,他既是修长城功在千秋的始皇帝,也是专制、强权的暴君,我们应该如何划分明君与暴君的阴阳属性?在阴阳观中,“温暖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寒冷的、黑暗的、抑郁的都属于阴。”对应到秦始皇身上,明君是他充满动力、阳光刚强的一面,故属阳;而暴君则是他阴暗面的化身,故属阴。

谭盾是如何塑造秦始皇這一形象的呢?

首先,他通过阴阳师一角,从侧面烘托了其人物特质。谭盾让阴阳师作为首个亮相的人物,通过他的性格特征映射了秦始皇的人物特点。当阴阳师为红脸时,以武生亮相登场,该角色常展现出一种阳刚之气,声腔充满力量,歌颂了秦始皇的功绩;而当阴阳师转身以灰色面具示人时,则立刻转换为旦的声腔,筝人与击鼓乐师仿佛受到操控,立刻萎靡不堪,具有诡异的气质,暗示了秦始皇“正反”两面的人物特征。

其次,梳理故事主线,我们会发现整部歌剧都是围绕颂歌的创作展开的,颂歌创作的过程体现了秦始皇阴阳对立统一的历程。秦始皇想要寻求一首能代表统一六国的新音乐,于是攻打燕国寻高渐离,本质上是一件促进六国统一的事情。于是一开始,阳的一面占据上风。但由于秦始皇的专制,局面发生了变化。他为获得颂歌不择手段,强迫高渐离放下国仇家恨来为他作曲,迫使栎阳公主与王将军成婚,使得他阴的一面恢复优势地位。

最后,在强权的压迫下,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高渐离愿意谱写颂歌,栎阳公主嫁给王将军。但这种阴盛阳衰的局势逐渐酿成了悲剧的结局,阴在失去阳的制衡下也并未获得最终意义上的胜利。秦始皇“正反”两面的塑造是歌剧发展的动力之一,以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推动歌剧的走向。

(二)中西音乐载体的碰撞

在整体结构布局上,我们可以看到两对阴阳矛盾:歌剧与京剧,管弦乐队与祭祀乐队。歌剧《秦始皇》的主要篇幅是西方音乐风格,是一部典型的用西方音乐体裁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作品。但谭盾却在歌剧体裁中插入许多的京剧片段,亦有将京剧与歌剧相融合的倾向。这在以前的歌剧创作中是很少见到的,作曲家从整体布局上呈现出两种体裁从相异到统一的融合过程,构建了一种新颖的歌剧创作模式。

京剧与歌剧原本是分别隶属于东西方两个世界截然不同的体裁,虽然它们都是综合艺术形式,但歌剧更侧重于歌唱,使用美声唱法,旋律丰富而富有变化,故属阳;而京剧则更加强调念白,以“板式唱腔”为主,旋律简单,故属阴。谭盾用阴阳师与萨满两个不同的巫师形象为文化代表,承担了京剧与歌剧亮相的职责。阴阳师一开始就直接将中国的阴阳观传达给观众,他的唱词“O,Yin and Yang,rule and universe.”闡释了阴阳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哲学基调。随后萨满登场,使用美声唱法,用英语演唱,与京剧风格相对立,塑造了京剧与歌剧阴阳对立统一的局面。

谭盾是如何在《秦始皇》中实现两种风格的融合呢?

首先是在合唱音乐的设置上。在第一幕第一场第70小节中,当阴阳师试图将灰色面具强戴于击鼓乐师时,谭盾停掉了除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外的一切声部,设置了一个百人合唱队用连续的“u-a-e-i-o-u”的合唱来作为伴奏烘托气氛,这是一般京剧中没有的形式。合唱以一种半念半唱的形式保持在fa音上进行,提琴声部也同样为fa的单音持续。这种单个音的持续塑造了一种极具压迫感且诡异不祥的氛围(谱例1)。

谱例1《秦始皇》乐队总谱第一幕第一场:第70小节

其次是在歌剧的念白上。萨满这个代表歌剧风格的人物受到京剧唱腔的影响,在124~130小节与阴阳师形成了念白式的二重唱。且阴阳师的京剧唱词“匡台雷台乙台台”多次被合唱队重复,在最后一场中共出现了三次,直至引出奴隶合唱,将京剧与歌剧完美融合于一个整体。谭盾主要通过阴阳师与萨满两个人物形象,将京剧元素与歌剧相融合,旨在塑造出阴阳协调、统一融合的环境。

三、天人合一:歌剧阴阳观的终极叩问

天人合一讲究的是人与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是谭盾在剧中所要传达的更深层的观念。歌剧《秦始皇》中阴阳观的表达,实则是阐述人与规律之间的整体性。

关于“人”,前文我们已经看到,谭盾塑造了具有截然不同个性的秦始皇角色。从设定上来看,秦始皇既是统一六国、功在千秋的一代明君,也是重徭役、专制的暴君,这种极其割裂的人物设定背后实则隐藏着一对本质矛盾:自由意志与封建帝权的矛盾。秦始皇作为帝王,拥有无上权力,他要求高渐离为他谱写颂歌,但高渐离不愿意为灭国杀母的仇人作曲,高渐离的反抗为剧中自由意志之一。而秦始皇是如何对待这个自由意志的呢?首先是欺骗高渐离,只要他愿意为自己谱曲,就将女儿嫁给他,实则已偷偷让栎阳公主与王将军完婚。虽然秦始皇拥有无上的权力,但他却无视了一个国家得以运行的法则,要爱民、以民生为重,这一点是对国家运行法则的违背,所以造就了最后悲剧的结局。栎阳公主与王将军双双自缢,原本是歌颂秦帝国强盛的乐曲,最终变成了控诉秦始皇统治下人民苦不堪言的奴隶大合唱。

剧中人物与秦帝国运行法则的违背体现了阴阳观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以这一思想作为准则约束人的行为。剧中秦始皇对民意的违背、对帝国运行法则的无视违背了阴阳观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最后他未能得到剧中想要的一切而成为孤家寡人,谭盾通过秦始皇的悲剧结局从反面进行了印证。谭盾将天人合一思想蕴藏于《秦始皇》中,旨在传递古老的中国哲学观念:遵循阴阳间对立统一的规律,阴阳调和,顺势而为,方能长久。他将阴阳观作为歌剧《秦始皇》创作的核心思想,且在大都会进行首演,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将中国哲学思想传递给世界。

四、结语

谭盾的歌剧《秦始皇》的创作,旨在传达一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歌剧的产生、发展与结局都是阴阳矛盾运动的结果;我们要遵循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顺势而为,以其作为人生中的行为准则。剧中秦始皇对民意的忽视、对国家运行法则的违背,背离了阴阳观中天人合一思想,所以最终以秦始皇孤身一人的形象落幕。遵循对立统一规律下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歌剧《秦始皇》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开来。

(作者单位:浙江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乐心:《“发乎情性,由乎自然”——谭盾在中央音乐学院讲座纪实》,《人民音乐》,2005年第3期。

[2]吴佳:《谭盾与张艺谋的超时空面对面》,《人民音乐》,2006年第11期。

[3]张建国:《全新的歌剧创作观念:“1+1=1”——从《秦始皇》看谭盾的歌剧创作理念》,《人民音乐》,2007年第12期。

[4]刘诗嵘:《谭盾的歌剧〈秦始皇〉》,《人民音乐》,2008年第1期。

[5]王莉娜:《传统音乐元素在现代歌剧艺术中的嬗变——以歌剧〈秦始皇〉为例》,《戏剧之家》,2016年第19期。

[6]朱晏锋:《多元艺术中的一元属性——从谭盾歌剧〈秦始皇〉中阴阳师一角看传统音乐元素的呈现》,《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猜你喜欢
阴阳师谭盾秦始皇
圆的意味——解析谭盾之《圆》
乐府新声(2019年2期)2019-11-29 07:34:02
秦始皇忆师
“五不翻”音译思想的现代应用
民间信仰:汉族村落阴阳师角色解读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阴阳师》东渡日本,此次出海胜算几何?
谭盾两部“非歌剧”的歌剧——《霸王别姬》与《马太受难曲》
歌剧(2017年3期)2017-05-17 04:06:18
《阴阳师》:世上最短的咒,就是名
如何演绎谭盾《八幅水彩画的回忆》
乐府新声(2016年4期)2016-06-22 13:03:13
秦始皇拜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