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筱婷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对“五育”融合及项目式教学等相关概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基于此,尝试从“五育”融合角度出发,将项目式教学引入中学生物课堂,构建注重实践性、开放性的生物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希望能够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物;“五育”融合;项目式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3-0110-04
*本文系2022年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中学生物学五育融合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立项标准号:QJYKT2022-30)的研究成果。
在当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下,新课程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均明确了学生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掌握核心技能应当具体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这其中就蕴含着“五育”的思想。比如获得有关于生物体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多样性等基本事实、原理和规律的知识,就体现了“五育”中的智育。
关于在“怎样培养人”方面,主要针对教育的方法进行了表述。项目式学习是当前教学模式所提倡的一种基于解决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符合新课改倡导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完整且系统的教学模式,围绕问题探究,延伸出一系列自主性活动,学生在该过程中会掌握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技能,依托于一定的教学情境实现综合学习能力的均衡发展。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尽管实验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想达到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目标,仅靠有限的实验课时安排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融合任务情境、项目式教学等教学策略在实践活动中加以运用,以带给想真实体验的方式,拉近其与学科知识、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即是“五育并举”背景下与项目式教学融合的意义之一。
(一)主体性
主体性原则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活动的主要角色,是生物教学的中心。教材内容的开发、整合以及教学方法的选用都应当关注到学生个体潜力的动态发展,以引导为主,使学生转变被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内在矛盾与认知经验、能力发展和个性成长等方面的作用,让“五育”融合的项目式学习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二)整合性
整合性原则要求教师在生物项目式教学设计中尽可能融合“五育并举”理念,以便于学生在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以整合的方式拓宽学生的认知思维,达到知识应用迁移、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关于“植物”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关于扦插和嫁接的内容,为学生介绍常用的扦插茎繁殖培育新植株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布置相关的课外实践作业,与课内项目活动进行整合,精准捕捉生物教学中的五育融合资源。再如,在“人体呼吸系统”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简易的“肺活量计”模型,以促进学生对肺部功能结构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可以通过整合物理学科,引导学生运用“排水集气法”测量肺部模型的体积,实现跨学科整合,体现“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发展。
(三)社会性
社会性原则意味着项目式教学的设计实施要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关心社会生活,这对于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将所学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非常重要。在課内的项目式活动中可以进行观察记录、实验探究、手工技艺、栽培饲养等活动,从多维度考察活动成果,从不同角度评价活动质量,以多元化的项目活动激发学生的活动参与兴趣。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制作海报,向家人和身边的朋友宣传生物科学知识,普及相关科学内容,如转基因技术、人类遗传病、抗生素等等。
(一)项目定位及活动目标
“五育”融合视角下开发的项目式教学活动定位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实践、探究,旨在将生物学科知识与技能应用迁移至现实生活当中,以此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五育”融合项目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希望能够使中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表达、身心两健,成为一个会生活、懂生活的现代公民。
(二)挖掘梳理教材
基于“五育”融合下的生物项目式教学活动设计首先要从教材梳理开始,挖掘其中有价值的“五育”素材资源,结合课程标准与教材要求确定最终项目主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和原则对内容进行完善,以确保教学的实施具有针对性。
(三)设计项目活动
以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糖类与脂质”为例,关于糖类和脂质的学习,与实际生活和人的身体健康等方面有着密切关联,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较强的亲近感和学习动机。加之现在科学、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所以本课在“五育”融合视角下选择以“控糖减脂,健康生活”为项目主题,结合“五育”融合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制定以下项目目标:一是在生命观念维度下,从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角度出发,认识细胞是由糖类和脂质分子组成的,二者是细胞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是从饮食中与糖类相关的内容理解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其既是细胞的重要构成,也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在科学思维与探究维度下,通过分析归纳所学知识,了解脂质对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将所学知识应用迁移到关于家禽育肥等问题中,概括糖类和脂质的相互转化方式。在社会责任维度下,关注糖类和脂质的过量摄入对于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能够制定健康公约,调整改进并约束自己的膳食行为。
基于目标和教材内容、实际学情,教师在“糖类与脂质”课程的项目活动设计中还要提前准备学习活动,以便于学生了解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流程及自己的任务,围绕主题项目,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完成项目活动。比如,课上教师创设关于近些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的视频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我国存在的超重和肥胖等问题,其根源多与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相关,为身体埋下了隐患。其中糖尿病作为常见的慢性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非常高,而且近些年还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在情境支持下引出驱动型问题:“糖和脂肪的摄入量与人的身体健康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关于健康饮食,你有什么看法?”……在问题驱动下,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为确立项目主题做准备。在学生们明确了糖和脂肪的过量摄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后,教师顺势引出项目主题,并为学生布置项目活动。
在第一个项目中,学生需要结合生活搜集和整理资料,比如记录自己的一日三餐,分析得出日常生活中不同种类食物的含糖量,认识到淀粉也属于糖类的一种,纠正了“糖类都是带有甜味的”这一错误的前概念。该项目对应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同时也考虑到了联系旧知来完成新知的有意义建构。第二个项目,学生基于对教材的了解,掌握了脂肪的种类及其功能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引出“家禽育肥”等问题,使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认识糖类与脂肪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为后续“健康公约”项目做铺垫。在主要概念内容讲解结束后,教师提供一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并引导学生了解其中关于“控糖”的建议,在之前的项目活动铺垫下,小组合作制定健康公约。整个项目实施阶段是项目式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应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自身引导监督的作用,以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达成项目活动目标,渗透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制定实施方案
以七年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为例,在挖掘整理“五育”素材后,教师需要根据互动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既要体现出“五育”思想,也要符合课程标准及核心素养要求。在本单元活动中,设置“校园植物知多少”项目,在实践活动中对应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渗透学科核心素养,达成教学目标。其中包括德育目标:在学习形成认真细心观察的求知态度,关注校园中的植物生存状况,发自内心地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并且充分认识和体会到环保要从身边做起;智育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完成调查记录,并对植物对象进行归类,把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体育目标:精力充沛地完成项目活动,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以积极地应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美育目标:在观察和体验中发现大自然的美,能够以白描的方式去表述植物对象的形态与结构特征;劳育目标:在实践操作中提升核心素养,完善项目式学习活动成果。
在明确的目标方向引领下,教师可以设置“校园植物知多少”“二十四节气与种植”“校园种植活动”等项目,其中不同的项目活动需要对应“五育”及课标、核心素养要求。比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和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中,学生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下积极探索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及生物多样性等事实原理和规律知识,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和乐于探索生命的科学思想精神,提高环保意识。再如,在播种和植物的日常管理活动中树立劳动光荣的认知,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五)项目实施过程
仍以七年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为例,本次项目式教学是以实践活动为主展开的,主要以课程标准与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指导,在此基础上融合“五育”,对其思想理念加以渗透落实。
课上,教师引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文字,融合德育内容开展第一个项目活动:引导学生在了解文字中关于植物、昆虫和鸟类等信息的过程中感受鲁迅先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力,从而养成对周边生物和环境的关注意识,接着回到主线之中来,思考这些生物的栖息环境有什么不同。
项目活动二:“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生物,我们该如何去研究它们?除了观察法,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该活动的主题是融合智育,引导学生在关注调查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掌握,使其认识到选取样本与数学统计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项目活动三:教师交代调查研究注意事项,融合德育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自行结组中保持良好的纪律,同时通过合理的分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调查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本课的项目式学习是一项科学工作,所以必須要对观察对象进行认真观察和详细的记录,保持实事求是态度。在该项目活动中,学生充分关注到了校园中的植物生存状况,树立起了环境保护意识。
项目活动四:在第三单元第五、六章教学结束后,学生们对绿色植物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知道了被子植物是种类最多且分布最广泛的一个绿色植物类群。结合被子植物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特征,可以从“五育”融合角度出发,开展校园种植活动,让学生从播种到种子的萌发,再到植株生长、开花等一系列过程中直观感受生命的活动。期间还可以穿插一些相关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以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与思维。
比如在“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一课中,开展“探究种子萌发的最适条件”和“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活动,通过了解常见蔬菜、花卉和农作物的栽培发展状况,使学生掌握自主查找、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技能。(智育)
在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种植工具的过程中,体验亲自种植和栽培的乐趣。(劳育)
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选定种植的植物种类,分工合作准备好种植所需的花盆、土壤和肥料,一起根据老师的播种示范来完成种植栽培。(德育)
“五育”融合理念对于生物教学的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融合了“五育”思想理念的生物教学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特色得到了充分体现。而项目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培养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多元发展有一定优势。总的来看,“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项目式教学在当前中学生物教学实践中仍需要配合传统课堂来进行,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主动性,遵循“五育”融合需要与项目式活动融为一体的核心原则,积极联系和融合外部支持条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帮助,避免项目活动流于形式。
(责任编辑:黄艳华)
[1]伍红林,杨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五育融合”:回溯、内涵与实施建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01):25-30.
[2]张莉敏,李连梅,孙洪梅.例谈五育并举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中学生物学,2022,38(08):12-14.
[3]杨云雄,金东清.学科融合助推“五育并举”——成都铁中高品质学校建设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1,(32):10-12.
[4]胡瀚文.高中生物课堂中的五育融合教学策略初探——《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案例分析[A].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2021教学改革成果交流暨专业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四)[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1:174-178.
[5]陆康其,杨玲.以项目化学习推动五育融合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21,(07):83-87.
[6]张克宏.体系重构:构建五育融合校本化实践的德润新探索[J].生活教育,2021,(0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