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奇
【摘 要】 小学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习惯和能力,在发言和倾听时具有规划意识和交际修养,重视双向互动,致力于为学生的生活实践服务。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该立足生活,注重“教学做合一”,使得口语交际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关键词】 口语交际 价值取向 立足生活 教学做合一
1.关于习惯与能力的培养。语文课标明确指出了小学各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口语交际教学应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语交际习惯和交际能力。通过分析教材的编排不难看出,“口语交际”板块的内容呈现序列化,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要求逐步提高,话题越发丰富,学习目标具有针对性。
例如,一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我说你做”,教材提示“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重在培养学生交谈时应落落大方,表现自信不扭捏。这对低年级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交际要求。到了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要求学生与同学交流喜欢的动物时“吐字要清楚”,这是在“大声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劝告”,则要求学生“注意说话的语气,不要用指责的口吻”,关注到了交际时的语气语调,说话时既要注意自己说话是否清晰,还要站在听者的角度考虑是否易被人接受,这不仅是对交际习惯的要求,更是对交际能力的要求。
教材在“口语交际”板块的练习中多次明确了“听”的要求,将“听”和“说”融合起来,例如:“注意听,记住主要信息”(二年级上册);“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三年级上册);“一边听一边思考,想想别人讲的是否有道理”(三年级下册);“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四年级上册);“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五年级上册);“听出别人讲话中的矛盾或漏洞”(六年级下册)。其目的是关照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明白“听”和“说”一样重要,人人都能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受益。
2.树立学生的交际意识。口语交际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核心是“交际”。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易忽略交际实践,交际意识的缺失导致“交际”变成了“谈话”“说话”。没有反馈的谈话不是交际,只有师生间的互动也不符合口语交际的要求。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交往互动,让教学落到实处。
教材的“口语交际”板块还重视学生交际意识的培养。例如,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长大以后做什么”,除了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愿望,谈一谈对未来职业的倾向以外,还需要“跟小组同学说一说你的愿望,然后问一问他们的愿望是什么”。这就表示,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使得师生交际、生生交际在课堂上有所體现。教师可以先通过谈话交流让学生认识多种多样的职业,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具体的示范指导,此时,教学的重点在于通过样例引导学生说清楚,以此实现“清楚地表达想法,简单说明理由”的教学要求。接着,课堂进入更重要的环节——交际互动。可以由个别学生先进行展示,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问,再由教师提出要求和方法,班级四人小组进行交流,最终实现人人参与、双向互动。课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和自己的家人交流“长大以后做什么”,将交际意识迁移到生活中。
3.促进知识的学以致用。通过整理分析,不难看出教材“口语交际”板块在话题的选择上更加生活化,内容更加实用,突出了交往的实际功能,向“致用”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低年级“口语交际”板块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一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学生刚入学不久,交际面较窄,怎样在校园中交到朋友,是每个学生都会遇到的问题,教材的这一编排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学生交朋友的实际问题。
中年级的学生自主意识开始萌芽,学校里的人际交往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话题,教材便编排了很多与此相关的话题。例如: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这些主题无一不契合了学生的交流兴趣,在培养学生交际习惯和交际能力之余,也解决了他们生活中的问题。
而高年级的学生有了更多的知识储备,口语交际更倾向于功能性。例如: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这些内容的安排明确指导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可见,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从生活中来、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标。
1.以学定教,注重创设情境。陶行知先生认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也就是说,学生需要通过“口语交际”板块学到什么,教师就要借助教材教什么;学生喜爱怎样的学习方式,教师就应当创造符合学生喜好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我会想办法”时,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小兔运南瓜的动画情境,将学生巧妙地带入虚拟的童话世界,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提高了学习的专注力。在教学中,教师还不断发问,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最终,各不相同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故事被完美地呈现出来。而另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时,根据学龄特点,引导刚入学不久的学生主动交往,结交新朋友。在课堂上,教师以问题“你交到新朋友了吗”为起点,“采访”学生是如何交到朋友的,并尝试再现当时的情境。真实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当教师提出“老师也想和你们交朋友”时,课堂氛围被推向了高潮,学生一个个自告奋勇,表示也想和老师做朋友。当师生互动成为真实的情感体验时,还原了情境的真实性,学生也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口语交际教学,就能够达成预定目标。
2.“做”为中心,推动交际互动。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对于受教者来说,即在“做”上学,对于施教者来说,即在“做”上教。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突出“交际”的实践性。课堂是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师应发挥教材优势,借助教材内容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来,在充分互动的基础上学有所得。
例如,一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打电话”,教师可以创设多个“做”的情境:今天你身体不舒服,要向老师请假;漏抄了作业,打电话询问其他同学语文作业;今天的作业忘记带,打电话让家人帮忙送到学校等。学生同桌合作,选择其中一个话题进行模拟实践。在随后的全班展示过程中,师生总能发现一些问题。例如,打电话的一方是否将自己的目的说清楚,所说内容是否具体可行,接电话的一方是否礼貌地回应等。随后,可以通过生生互动解决口语交际中的基本问题,而师生互动则能够提升交际的实用性。例如,教师在与学生打电话时,扮演接电话一方,学生打来电话询问家庭作业,此时教师突然说:“我是某某的媽妈。”这一情境与学生熟知的经验不同,却锻炼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口语交际教学需要这样贴合生活的真实情境,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灵活应对。
3.劳力劳心,指向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主张“劳心”和“劳力”的“一元论”,强调“做”即“在劳力上劳心”。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想要做到“在劳力上劳心”,教师就应该精心设计教学实践活动,以生活为目标指向,引导学生用心积累生活经验,学以致用,最终为生活实践服务。
教材中编排的“口语交际”活动都有很强的生活实践意义,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将教学与生活巧妙连接,实现两者的融合,方能使学生学以致用。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与班级生活联系紧密,若教学得当,完全可以将课堂讨论结果作为真正的“班级图书借阅公约”实行。教师平时要注意积累生活素材,教学时出示学生平日借书、看书的照片。关于班级图书借阅的实际情况以及图书保护状况,可以由学生讨论得知。教学交流中,学生肯定会提出一些困惑,如:总是借阅不到想看的书怎么办?自己的图书被乱涂乱画怎么办?……此时,教师应顺势利导,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讨论出结果,形成“班级图书借阅公约”,要求大家共同遵守,互相监督,最后张贴在班级图书角,时刻提醒规范班级所有人。三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请教”,其生活指向性也尤为明显。人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好解决的问题,需要向别人请教。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常见的情境,由师生或者生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真实请教时的生动场景。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也总结出:请教应当有礼貌,使用恰当的语气让别人觉得舒服,才能提高请教成功的概率……而学生没听明白的地方,教师还要及时地提醒学生注意追问,以免错失良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