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希军
肇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 肇庆 526040
目前养猪业在畜牧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保证养猪业稳定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受到引种、环境、营养、疫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患细小病毒病的猪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如流产、产死胎或畸形胎、公猪不育等,严重阻碍了畜牧经济的增长。如何有效防控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生成为行业工作者思考的关键问题。
猪细小病毒病的致病原是单股DNA病毒属的细小病毒,该病毒直径为20~23 nm,形态不一,有椭圆形、圆形、六角形,没有囊膜,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力非常强,因此能够长期在粪便、土壤、污水中生存,即使在56 ℃的高温环境下依然能够存活48 h,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猪细小病毒的活性及感染性均会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当温度升高至70 ℃时2 h就能够让病毒丧失感染性;温度升高至80 ℃时5 min病毒即失去活性和感染力。猪细小病毒病具备较强的抗酸性和碱性能力,在pH值3~9环境下依然可以生存。该病毒对紫外线及甲醛蒸汽有一定的抵抗性,需要长时间方可将病毒杀死。该病毒对氢氧化钠、漂白粉等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被其快速杀灭。短时间胰酶处理无法降低病毒感染性,甚至会增强其感染力。细小病毒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性也非常强,即使在-20 ℃的环境下毒力也不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变化[1]。
细小病毒病可发生于任何猪,患病的母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之一,处于妊娠期的母猪患病后可将病毒经胎盘垂直传播给腹中胎儿,流产母猪所产下的死胎以及胎衣、羊水等,均含有大量病毒,是重要的传染源。患病的种公猪亦是细小病毒病的重要传染源,种公猪患病后其精液、附睾以及精索中均含有大量病毒。猪细小病毒主要藏匿在猪舍当中。尤其是患病猪的猪舍,即使经过清洗也会有病毒残留,进而造成病毒传播。被细小病毒污染的食物、饮水若被健康猪食用,就极易诱发猪细小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相比较而言,春季、夏季的发病率要高于其他季节,尤其是交配季节最易发生。处于妊娠早期的母猪患病后,腹中胎儿流产率、死亡率超过80%[2]。
猪细小病毒病的诱发因素较多,具体如下:频繁引种且不重视检疫工作,极易从疫区引入患病带毒猪,进而造成疫病在猪场的传播扩散;不重视猪舍卫生消毒工作,大量粪污积聚在猪舍内,滋生大量的病毒,增加发病可能性;没有及时接种疫苗,或者免疫程序不规范,所接种的疫苗存在质量问题,疫苗接种方法、剂量不当,导致免疫失效,增加猪患细小病毒病的概率;饲养管理方式方法落后,饲养密度过大,防寒保暖或者通风降温不及时,进而对猪只产生强烈刺激,导致各类疫病的发生;猪群营养不良,日粮配制不当,营养元素单一,无法满足营养需求,导致抵抗力减弱,最终引发猪细小病毒病;猪只频繁遭遇不良应激,例如噪音惊吓、长途调运等,遭遇不良应激的猪抵抗力和免疫力均降低,因此患细小病毒病的概率升高。
猪细小病毒病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母猪繁殖障碍,感染细小病毒的母猪,1~2周的时间方可感染腹中胎儿或者胚胎。授精1周内的胚胎感染病毒并不会受到影响。但授精超过1周的胚胎感染病毒则胚胎被母体吸收,此时母猪就会出现无规律返情等现象。妊娠期1~2个月的母猪感染细小病毒后,则会流产或产下僵尸胎、死胎。妊娠期10周以上的母猪感染病毒,虽可产仔,但是大多产下的是弱仔,生长发育缓慢。若公猪感染细小病毒,则性欲下降,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此时交配会将病毒传播给母猪。母猪患病后一般不会死亡,但腹中胎儿大多死亡。解剖尸体后可发现子宫内膜有轻微的炎症,胎盘钙化,腹中胎儿多为畸形胎和骨质溶解的腐败胎儿,皮下及皮肤不同程度水肿和充血,胸腔及腹腔内有一些淡红色的渗出液和积液,肝脏、脾脏以及肾脏等多个部位肿胀或者萎缩,颜色发暗[3]。
患细小病毒病的个别猪,会出现皮肤发炎症状,可发现病猪的嘴部、舌头以及蹄部皮肤发炎或渗出性皮炎,同时伴有结膜炎、腹泻、不愿进食等一系列症状。
肠炎型常见2~3周龄的仔猪,患病猪会出现明显的腹泻症状,排水样状黄色粪便,腹泻时间为5~7 d,但食欲和精神状态并不会受到影响。
进行猪细小病毒病常规诊断时,具备丰富诊疗经验的兽医根据病猪的临床典型症状表现(发情异常、流产、产下死胎或僵尸胎、公猪不育等),病理变化(皮下及皮肤不同程度水肿和充血,胸腔及腹腔内有一些淡红色的渗出液和积液,肝脏、脾脏以及肾脏等多个部位肿胀或者萎缩等),并结合该病的流行特点(春季、夏季和交配、产仔季节高发等),即可作出初步诊断[4]。
进行猪细小病毒病实验室诊断时常用的方法如下。①细菌培养法。无菌取病死猪的肺脏、肝脏等病变组织,将其分别接种至肉汤培养基、巧克力琼脂平板、麦康凯血琼脂平板上恒温37 ℃持续培养48 h,并没有发现长出致病菌。②病毒分离实验。无菌取流产胎儿尸体作为病料,将其经过研磨、稀释、过滤等多道工序处理之后,放置于37 ℃条件下培养并进行病毒分离试验,若成功分离出病毒即可确诊。③病原鉴定试验。病原鉴定时主要采用PPV荧光抗体染色、PPV酶标抗体直接染色法、普通RT-PCR方法、血凝试验等。以普通RT-PCR检测法为例,结合PPV的基因序列,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然后利用普通RT-PCR法对流产胎儿进行检测,若显示阳性即可确诊[5]。④抗体检测法。目前常用的抗体检测法包括血凝抑制试验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2种,尤其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具备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猪细小病毒病的检测中。
临床上,猪细小病毒病的症状和繁殖障碍型猪瘟、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等较相似,稍有不慎极易误诊,进而影响后续治疗工作,导致病情延误,增加病猪死亡率,因此做好鉴别诊断工作非常重要。①繁殖障碍型猪瘟主要表现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化、弱仔、新生仔猪先天震颤和持续病毒血症等症状。②猪乙型脑炎主要表现为怀孕母猪流产,常见在一窝中存在大小参差不等的木乃伊及死胎,流产胎儿皮下水肿和脑水肿,同时母猪伴有发烧等症状,流产后体温恢复,公猪患病后出现明显的全身性症状,后肢麻痹,一侧睾丸肿胀,精液质量下降。③猪伪狂犬病主要表现为妊娠母猪怀孕末期流产、死胎、或木乃伊,患病母猪屡配不孕,新生仔猪口吐白沫,腹泻,后期死亡。
防控猪细小病毒病时,做好疫病监测工作非常重要。养殖场户应当制定健全的疫病监测计划,重点做好在猪细小病毒病高发时期的监测工作,通过监测猪的饮食、饮水、排便、精神等状况,及时了解并衡量猪只健康状态,一旦发现有异常,应当及时采样进行实验室诊断检测,确诊阳性的病猪要第一时间隔离至隔离舍内,做好消毒、防护等工作,避免造成猪细小病毒病的传播扩散,降低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在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中疫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预防疫病最为有效的手段,所以养殖人员应当根据本场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及规律,制定规范、完善的免疫程序,将疫苗免疫工作落实到实处。要从正规厂家购买质量有保障的疫苗,目前主要使用猪细小病毒病灭活疫苗预防该病,后备母猪配种前6周颈部肌内注射2 mL,间隔2周后再接种2 mL,经产母猪产前4周颈部肌内注射2 mL,免疫保护期为6个月,到期后要及时组织复免,实现对猪细小病毒病的有效防控。接种疫苗时严格控制好用法和用量,并做到1猪1针头,避免交叉感染[6]。
卫生消毒是生猪养殖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同时也是防范猪细小病毒病发生的有效举措。因此,养殖人员应当提高卫生消毒意识,完善卫生消毒制度,每天及时将猪舍内的粪便、尿液等清理干净,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保持地面干燥,减少粪便和病菌残留。消毒时应当选用对细小病毒高度敏感的药物,如来苏儿溶液、生石灰等,合理控制消毒频率,一般每周消毒1次,疫病高发期和发生疫病时应当消毒1次/d,定期轮换使用消毒液,保证消毒效果,为生猪营造健康无菌无毒的环境,有效降低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生率。
生猪养殖时,应当明确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制定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要从选址工作入手,将猪场选址建立在安全无污染的位置,合理规划猪场各个部分,确保各个区域相互独立。加强对进出入人员的管理,禁止闲杂人员进出猪场,工作人员进出猪场时要做好清洁、消毒、淋浴、更衣换鞋等各项工作。禁止社会车辆进入猪场,运输物资的车辆应当在猪场入口处装卸,并做好消毒工作。若必须进入猪场应当合理规划路线,避开生产区猪舍,防止带入病毒。
饲养管理工作是否科学、精细,直接影响着猪只健康,因此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十分关键。猪场工作人员应当制定精细化的饲养管理制度,明确饲养管理要点,提升饲养管理水平。要充分结合猪的日龄差异灵活配制日粮,确保日粮中各类营养元素的均衡,有条件的可喂食全价配合料,满足猪只生长营养需求。合理控制饲喂时间和饲喂量,严格控制饲料质量,禁止喂食霉变饲料以及被污染的水。冬季应当将水适当加温后再饮用,减轻对猪胃肠道的刺激,确保猪只健康成长。
预防猪细小病毒病时,要提高药物预防保健意识,制定科学的药物预防保健方案,提高猪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有效降低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病率。药物预防保健时,应当结合不同阶段、不同用途的猪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进行预防。例如在生猪调运前,可在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抗菌药物、益生菌,减轻运输所造成的不良应激。例如细小病毒病高发期,可在饲料当中添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等中草药,可起到显著的抗病毒、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提升猪的免疫力,预防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生[7]。
养殖人员要密切留意猪只健康状况,一旦确诊为细小病毒病,要及时隔离救治。目前该病尚无特效药,所以重症病猪建议直接淘汰掉,轻症病猪可尝试采用中西结合方法进行治疗,例如双黄连散1 000 g拌入饲料250 kg喂猪,连续饲喂5~7 d;或者按体质量肌内注射高免血清0.1 mL/kg、地塞米松0.1 mg/kg,1次/d,连用5 d;若病猪存在肠道、子宫感染等现象,应当肌内注射青霉素240万IU/头、链霉素100万IU/头,2次/d,连用3~5 d[8]。针对病死猪及流产胎儿、胎衣等污染物,应当严格按照无害化处理规程实施焚烧、深埋等处理,避免传播病毒,防止污染环境。
猪细小病毒病有较强的传染性,会严重阻碍畜牧经济的发展。养殖人员应当密切留意猪场猪只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猪患病应当及时隔离,结合病猪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推荐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病猪,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与此同时,要提高防范意识,结合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病原因和流行规律,制定健全完善的防控措施,有效降低猪细小病毒病的发病率,确保未来养猪业健康发展,促进畜牧经济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