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凤芹 韩振 索朗杰措
摘要: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为了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广东清远引入了“乡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计划”(以下简称“发展计划”)进行试点,目前“发展计划”的“清远模式”正在稳步推进,取得了良好成效。与以往活动式、培训式的短期科技计划和项目不同,“清远模式”突破政府传统的财政投入路径,创新性地组织与集成了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和专家科技资源等要素,以乡村小微企业现实技术和经营需求为抓手,通过组织方式市场化、服务主体平台化、服务平台专业化、技术服务精准化以及产业支持生态化的运作机制,联动各主体的要素资源,提升乡村产业的内生动力,从而有效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建议持续优化“清远模式”实施的政策环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放大“清远模式”的效应。
关键词:乡村产业振兴 财政投入 内生动力 社会资本 清远模式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中,“产业兴旺”被置于首位,足以可见其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2022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毋容置疑,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经济基础,是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的主要驱动力,对建设农业强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财政部资料显示,2016-2019年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累计安排农业农村相关支出6.07万亿元,年均增长8.8%,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平均增幅。2021年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六部委印发《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要求,重点支持培育和壮大欠发达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并逐年提高资金占比。2023年2月,农业农村部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提高到60%以上。这意味着,庞大的财政资金投入中大部分将用于支持乡村产业发展。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是一项全方位、系统性工程,仅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地方政府、社会资本等群策群力,变“输血”为“造血”,持续激发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党的二十大报告、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等都明确指出,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乡村产业内生动力。
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探索中,财政资金、资源要素均是有限的,地方政府如何优化其分配、投入结构,确保资金最大程度发挥政策引导效应?通过哪些模式投入财政资金,能够最大化提升乡村产业内生动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如何避免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时,将财政资金“一发了之”?在地方实践中,政府如何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农民的自主性,已然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特别是在财政紧平衡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如何更好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此背景下,广东省清远市政府于2023年1月成为“发展计划”的先行区。“发展计划”在清远选定25个特色农业产业,由与产业匹配的全国优势专家组成乡村小微企业专家工作团,通过品种和技术帮扶、数字化工具应用等方式,培育具有带动示范意义的200家乡村特色小微企业。2023年2月,清远乡村小微企业专家工作团正式组建并深入一线调研。经过近两个月的调研、沟通、反复讨论,专家工作团为清远特色农业产业初步编制完成“一对一”三年发展规划,目前“发展计划”的“清远模式”正在穩步推进,实施效果良好。
与以往各类活动式、培训式的短期科技计划和项目不同,“清远模式”在实施中采用了全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创新性地组织与集成了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和专家科技资源等要素。以乡村小微企业现实技术和经营需求为抓手,“清远模式”通过组织方式市场化、服务主体平台化、服务平台专业化、技术服务精准化以及产业支持生态化的运作机制,联动各主体的要素资源,实现资金有效供给、技术高效配置,以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高效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一)组织方式市场化
“清远模式”由陈剑平、侯水生两位院士牵头,参与主体有清远市政府、腾讯集团、百农国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农国创”)、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以及130多位农业产业技术专家。清远市政府以清远市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安排1000万元资金,吸引腾讯集团捐赠资金1000万元,以2000万元作为计划的启动与运行资金,通过市场化机制运作,向25个特色产业200个小微企业提供科技软服务。具体来看,“清远模式”的运行由百农国创主导,负责供需对接、项目推进、运行监控及经费核算发放等,建立了以技术服务业绩、进展成效等为标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图1)。年初,专家团队对200家乡村小微企业进行了实地对接与调研,百农国创根据各个专家团队的工作情况拨付调研经费、发放专家服务费。年中,通过评价专家团队上半年的帮扶工作实绩等因素确定经费发放。以技术服务业绩为导向的市场化机制,创新了乡村小微企业技术供给的组织方式和经费发放机制。
(二)服务主体平台化
作为新型研发平台,百农国创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侯水生等近30位国内农业领军专家联合创建,集聚1000多个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农业技术专家团队,并与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销售企业、金融投资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在“清远模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在“清远模式”实践中,百农国创不仅仅提供科技服务,高效地解决乡村产业的技术需求,更是集结技术、销售、金融等资源的综合平台,能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有机衔接,提高乡村产业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农村产业振兴。毋容置疑,其服务主体平台化的运作方式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是“清远模式”成功的关键之一。
(三)服务平台专业化
清远市政府、腾讯集团委托百农国创在全国遴选聘请了14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单位和高校的22位领军专家及团队成员总计135人,集合国内各产业、各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农业科学家,其中包含陈剑平、侯水生、张绍铃三位院士团队。在“清远模式”实践中,专家团队对清远遴选推荐的25个特色农业产业中的200家乡村小微企业进行指导帮扶,解决小微企业产业链上的各种问题,让小微企业接触到国内外最新的技术成果和产业发展信息,力争通过3年帮扶,使每个乡村小微企业的生产规模、单产、产值均有明显提高。同时,“清远模式”建立了有效的监督运行机制,通过建立月度会制度、编辑《清远乡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工作简报》《乡村小微企业成长记》等,强化了专家团队内部的交流与合作。
(四)技术服务精准化
“清远模式”的专家团队有别于以往活动式、培训式的短期科技服务方式,而是以“调研→规划编制→技术指导→对接资源”创新产业帮扶方式,建立了三年稳定周期的精准服务作用机制。专家团队通过对25个特色产业200家小微企业逐一进行现场走访摸底和面对面访谈,深入了解每个乡村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发展水平、存在问题、技术需求、企业主意愿等,为每个企业一对一制订三年帮扶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每月生产管理重点,并引进品种试验种植、分析生产环境指标、建立生产技术管理手册,在不同的农时或企业需要时到现场进行面对面指导,同时通过微信群开展线上实时指导,保证小微企业遇到的每个具体问题都能得到专家明确及时的指导答复。此外,专家团队还利用自身联结国内产业资源和科技资源的优势,积极帮助小微企业与外部资源对接,促进其参与外地学习,与科研单位和行业领军企业等进行合作,实现了技术帮扶与小微企业真实需求的高契合度与精准性(图2)。
(五)产业支持生态化
“清远模式”依托百农国创公司的强大的资源集聚力,以专家团队技术服务为先导,不断吸引地方金融机构、职业院校等市场、社会主体进入乡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计划的实施过程,围绕具体产业营造迭代性较强的产业治理生态,提供了综合性服务。其中,农业专家团队提供包括品种调整、技术帮扶与技术骨干培训的技术服务;腾讯集团提供资金与数字化管理服务;地方政府提供资金与政策服务;国内多家销售企业提供建立线下线上销售渠道的销售服务;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以及后续投资的基金公司提供资金服务;职业院校提供人才培养生源。平台上不同主体按照市场机制,各自依托其资源要素赋能乡村小微企业的发展,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清远实践”通过建立新型、高效的生产组织关系,充分发挥了专家团队的技术优势,联动平台各主体的要素资源,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效益。
(一)创新治理体系提升经济效益
“清远模式”通过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创新,统筹科技资源来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技术优势,通过专家的“技术帮扶”和平台的“资源优势”促进小微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一方面,持续开展技术帮扶。专家团队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引进和培育新品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帮扶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生产率,促进乡村小微企业增收能力的不断提升。据统计,项目启动以来,专家团队到清远企业现场调研进行技术指导156次;到达现场的专家总计484人次;解决小微企业的技术问题97项;引进63个品种进行试验种植;帮助企业建立生产技术管理手册40个;深入开展技术培训和全产业链培训213场;惠及小微企业和农技部门近2000人。同时,腾讯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开发“农事助手”小程序,为专家和小微企业搭建更高效的连接通道,让专家指导的内容能够被小微企业以更低成本、更高效地执行。
另一方面,“清远模式”帮助小微企业积极对接外部资源。原本分散的小微企业依靠“清远模式”开拓市场,节省了依靠自身力量进入市场所需的大量交易费用。如西洋菜团队、桑蚕专家团队、大豆团队等把英德市菜篮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带到更大的发展平台,降低了企业品牌宣传的成本,同时也畅通国际化销售渠道,增加附加值。
(二)培育平台生态提升社会效益
平台培育优化各类要素与资源的生态提升了社会效益。一是县域产业结构的多样性生态化得到进一步强化。“清远模式”遴选的产业不仅包含粮油作物、果蔬作物、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动物等,还有清远传统延续下来的产业,如粉葛、腊味等,这既是产业,也是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团队对25个产业持续展开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和现代消费理念的注入,加速其发展壮大。这批特色产业将奠定清远县域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和生态化,必将有利于县域经济社会的自然风险和生态风险的防范。
二是为乡村小微企业的发展培养了人才。专家团队培育本地化技术人才,例如培育标准化大豆种植技术的本地化人才,缓解了大豆种植人才极度短缺的历史难题;本地相关职业院校也参与到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学生在项目中得到锻炼成长,夯实了乡村小微企业技术力量储备。
三是为低收入农民群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乡村小微企业在播种、收获等生产季节用工量很大。对于50岁以上尚有体能劳作的、但外出就业机会不多、机械化智能化的大企业无法容纳的弱势农民群体来说,乡村小微企業是他们就业和增加收入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