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在 郭艳艳(宁夏隆德县第三幼儿园)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阶段,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界线不明显,幼儿教育存在“小学化倾向”,而部分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无法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小学生活,幼儿教育以及小学教育均面临着进一步考验。2012 年10 月教育部颁布的《3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语言、健康、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进行了描述,为防止、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提供了依据,为推进幼小衔接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建议。
只有充分理解《指南》的导向性作用,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从身心健康、生活习惯、学习需求等方面,合理、有序地开展幼儿启蒙和幼儿教育工作,才能为幼儿后续步入小学、中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指南》的导向性作用我们可以从定位和标题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指南》的定位是基于3 ~6 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是依据我国幼儿学习与发展实际状况的调研,确立的一套比较科学的,具有明确、具体目标和教学建议的指导性文件,体现的是国家对我国儿童学习与发展方向的引导与质量的要求,反映国家对3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合理期望。其二,指南——指引、正确的方向。“3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对适龄幼儿学习和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发展的双重目标的指引和导向。
基于对《指南》导向作用的理解,我们的幼儿教育观念应全新确立。第一,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的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协调发展,而每个幼儿未来发展都有着无限的空间。第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持续渐进的,只是发展速度、表现水平不完全同步,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第三,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通常以游戏和生活中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充满生活气息、游戏属性的教育环境,以引导帮助幼儿进行学习。第四,重视幼儿学习品质。幼儿的学习品质主要体现在学习的态度、习惯、方法、方式等基本素质上。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保护幼儿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近些年,有些幼儿园为了争取生源,盲目迎合幼儿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追求“知识至上”的不合理诉求。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开始学习小学阶段的学科知识,“提前教育”“超前教育”现象时有发生,教育内容远远超出幼儿的发展区间,将幼儿教育的重点放在知识输入方面,而忽视情绪、兴趣、习惯、行为等方面的培育,致使幼儿教育的侧重点严重偏颇。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我们可以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树立学前教育“小学化”的警惕意识。幼师要全面解读《指南》指导下的3 ~6 岁幼儿教育主要目标的描述和要求,区分幼小衔接教育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同特点。《指南》总标准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其主要目标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对幼儿学习与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和介绍,其特点是培养幼儿的各类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善于思考的思维能力,积极乐观的社交心理,其核心是以启发和引导为主。例如,在《指南》中健康部分“情绪安定愉快”的目标,每个年龄阶段幼儿情绪安定愉快的标准根据年龄大小有所不同,给的教育建议是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小学教育则以教学规律性的学科知识为主,其特点是专业的分科教学,对学科知识有量化要求,对学习内容有强制记忆要求,课堂教学偏重理解性。这些对幼儿专注力、理解力、执行规则的高要求,不适合幼儿,会让幼儿失去新鲜感,增加束缚感,养成不良的学习态度。因此,幼师要充分体会、理解并遵循《指南》中对幼儿教育目标的要求,尤其是幼小衔接教育也不要简单照搬小学教育模式,学前教育阶段“小学化”是不可为,也不能为的幼教“红线”。
其次,家园共育去“小学化”。由于部分家长存在“学知识要赶早”“幼儿园多学一点,小学就容易一点”的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因素。因此,纠正家长对幼儿学习与成长的错误认识,从家庭教育角度入手,保持教育的自然属性,是去“小学化”的又一重要措施。《指南》强调“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幼师与幼儿家长应建立常态化合作关系,通过有效的宣传、沟通,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以及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重要性,做好家园联合为幼小衔接的准备。例如,幼师通过微信群,了解家长对幼儿学习与成长的预期,辅助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情绪、心理等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的关键点,指导其适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从家庭教育的角度配合幼儿园关注并疏导幼儿的情绪变化、习惯养成和日常行为,以家园共育的模式去“小学化”。
最后,运用科学、灵活的方式,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目的是夯实幼儿基础,尊重孩子在每个阶段的成长规律,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幼教理念、抓住重点工作以外,还要从幼儿进入小学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和生活习惯入手。
其一,培养幼儿时间观念。在缺少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下,大多数幼儿在进入小学后,无法适应与幼儿园不同的时间安排,时间观念较弱。同时,《指南》也提出“让幼儿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强调了作息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幼师要以合理时间安排,培养幼儿的实践观念和良好的作息习惯。例如,大班的花花经常迟到。与家长沟通了解到,花花早晨起床困难,经常赖床、不愿意洗漱,大多在家长的催促下,才肯起床、洗漱。针对这一情况,老师组织角色扮演类游戏,让花花扮演小朋友的家长,按照时间表,照顾小朋友起床、洗漱、吃饭、上学、放学,培养花花责任意识的同时,还进一步增强其时间观念。在午休时,老师以“进入小学后的生活”为话题,与幼儿进行交流“你们已经进入大班了,在秋天的时间,就要升入小学了。你知道小学有哪些需要遵守的规则吗?请花花小朋友说一说。”在语言循循善诱下,花花能结合自己参观小学的经历,表达自己的看法“上学不能迟到”,借此机会,激发花花的时间观念。而后,老师将小学作息表提供给幼儿,让幼儿从时间安排上,更加了解小学生活。有的幼儿提出建议“不如让我们按照小学的作息表生活吧”,老师根据幼儿提出的建议,调整了全班上课、下课、午休等时间安排,基于小学作息表,制定新的时间安排表,并在日后的班级生活中,对于遵守时间表的幼儿,进行口头表演,奖励小贴纸、小红花等,从时间观念培养入手,为幼儿未来适应小学时间安排做准备。
其二,提升幼儿适应性。《指南》明确指出,幼儿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获得感性经验,还能发展其思维,能为其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要求,老师可以参考“数一数”“量一量”等活动,组织幼儿清点活动区的玩具、积木,向幼儿输入数字概念,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再如,笔者展示几组积木的图片,对幼儿说“老师不记得这几组积木由几块积木组成的了,你能帮老师数出积木的数量,并找出组合中包括的积木吗?”引导幼儿根据图片找到构成组合的积木,促进幼儿空间思维、数学思维发展,为幼儿未来进入小学对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奠定能力基石。
其三,强化幼儿成长基本能力。幼师要灵活采用多种育人方法,在游戏、活动、课堂以及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幼儿在语言能力、科学思维、艺术天赋、社会能力,从意识、行为、素质全面发展,为幼儿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并让幼儿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尤其,在大班幼儿生活照顾环节,幼师从替代幼儿做,向指导幼儿做转变,锻炼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如,指导幼儿穿衣服、叠被子、整理床铺、洗刷餐具、整理书桌等,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指南》强调幼儿园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以幼儿习惯养成、能力培养、意识形成为重点,为未来适应小学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要从幼儿发展和适应小学生活两个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适应小学生活的能力。因此,幼小衔接课程应该遵循幼儿成长节律,科学有序的开展综合实践体验活动,科学设计学习、生活活动。
幼儿成长节律即幼儿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5 ~6岁幼儿是开展幼小衔接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开始逐渐对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或问题表现出探究兴趣,喜欢关注事物的变化、奇特的现象,以及事物的细节特点与功用等。因此,有序开展综合实践体验活动是幼小衔接课程的必选内容,例如开设“小学校园一日游”的系列实践体验活动,幼儿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差距较小,幼儿进入小学课堂,观察哥哥姐姐们的课堂行为、校园日常生活,在沟通与游戏中,初步认识小学生活;幼儿园阶段不会用到太多文具,而小学阶段的学生为了满足其学习需求,通常需要用到多种类型的文具,有铅笔、油性笔、钢笔、毛笔,幼儿对小学生的文具盒里的东西产生了解的兴趣,并在与小学生的沟通过程中,了解、使用不同类型的文具。在实际场景下,能够让幼儿切实感受小学的日常生活,为小学生活做准备,同时体会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别。
另外,好学好问是这个阶段幼儿的天性,并到达高峰。我们可以设计以游戏为主的简易课堂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其成长体验。例如,在“小学校园一日游”体验活动中,幼儿扮演“小学生”,初步输入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概念,在语文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坐姿、学习行为等课堂表现;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带领其热身、学习体育技能、参与课堂游戏,让幼儿在观察、体验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其成长体验。
在结束小学体验课程之后,幼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小学学习与生活的特点,对比幼儿园与小学存在的异同性,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在一日体验活动中的感受和获得,引导幼儿认识并使用文具、整理书包,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融入小学元素,逐步增强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憧憬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