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妍(江苏省江阴市周庄中学)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所谓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美术学科必备品格的养成与关键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具体的美术知识学习以及技能的掌握。要想让美术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有准确的理解,还需要教师要能够在具体的美术知识教学中寻找到核心素养的落地途径。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艺术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主要是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一共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新实践以及文化理解等要素。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研究教学内容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思考初中美术核心素养的培育起点、过程及终点。
回答“初中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起点在哪里”这个问题,既需要基于教学经验,也需要对美术教学进行一定的分析与概括。从美术教学的背景来看,在注重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与美术素养抽测的双重背景下,学校的美育得到了重视,美术教学有了量化的考核,美术学科的地位得到了重视,美术教学将在初中学科教学体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面对抽测的压力,一些初中采取了应试的对策,导致美术课堂教学出现“为知识而知识、为技能而技能”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双重背景与优化教学,是确定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起点的关键。
从美术学科知识的角度来看,美术本身是借助于美术作品呈现造型、色彩等艺术特质的过程,因此在造型和色彩当中就隐含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素。任何一个美术学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他们除了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之外,运用最多的就是艺术手段——造型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造型来自于艺术创作者的想象力,同时又表征着美术学家的表现力。因此,让学生了解造型的基本要素,以及造型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感受这种表现力是美术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在学生感受的过程中,可以经历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的过程,还会自然地运用自己的审美判断去感知这些造型,这些都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表现。
从美术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形成美术表现的基本技能、发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识读”“判断”“实践”“理解”,这些关键词具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学生的主体参与。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识读、判断、实践、理解都是无法实现的。在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中,图像会被学生感知,审美会被学生体验,实践当中蕴含着学生的创意,文化也会被学生所理解。因此,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存在空间就存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可以让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更充分的保障。
从学生美术学习的角度来看,初中阶段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接受教师所提供的美术学科信息,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实践当中借助于自身的美学判断,去评析某一事物或解决某一问题。这样的过程是学生的自主建构,同时也有着教师的悉心引导。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逐步开启更高水平的美学观点,并对具体的事物进行辨析与判断的时候,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起点就清楚了,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
有了上述认识之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过程也就比较清晰了。概括起来说就是:在美术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教师面向学生的学习过程,去确定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组成要素相关的教学环节,然后在这些环节的教学实施过程当中,使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教学进行放弃,而应该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为核心素养的培育营设计更好的进程。
课堂提问作为师生互动极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对于提高有效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总结大量的教学经验可以发现,在美术教学中,如果学习内容能够经“追问”而展开,然后通过“追问细节”“追问不同观点”“追问观点依据”等开展教学,那就可以更好地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美术的潜能,奠定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
上面所举的“造型”例子,就是让学生去领悟造型的表现力。站在初中美术的角度,可以结合传统教学中循序渐进的思路,从线条、明暗、体量、空间等角度,去逐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而这,也就对应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图像识读与美术表现。
比如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我国宋代武宗元的作品《朝元仙仗图卷》,引导学生去思考“作品是如何通过单线白描来刻画人物的”;引导学生认识“在单线白描的过程中,是如何通过线的疏密虚实变化来使得图像变得丰富而凝练的”。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之下,会自然地借助于美术学科知识来寻找解释,而自身的美学意识就会被激活,学生在思考并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就能够认识到单线白描在刻画人物的时候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而在单线白描过程中线的疏密虚实变化,恰恰能够体现图像的层次性,能够让他人在这样的作品面前呈现更多的美学判断,而这实际上就是向学生打开了美术欣赏的大门。
事实证明,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发现:如果能够对人物体格结构进行精确的刻画,就能够凸显人物的活力与神采。这样的一个观察与思考过程,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力理解。
再如,在让学生体会“明暗”的手法与技巧运用的过程中,也有着很好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契机。对于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很难理解通过明暗也可以展现一种美,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这个世界是彩色的、立体的,他们很少对明暗进行关注。在学生缺乏具体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明暗的美学表现价值,就值得美术教师认真研究。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在具体教学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呈现一段美术学科的发展史,具体就可以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间切入,让学生认识到有一些西方画家发现通过自然光线的照射能够引起物体表面的明暗变化,而这种明暗变化往往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美。于是这些画家就思考如何通过明暗色调来进行这种现实情形的模拟,于是也就发展出了运用明暗色调来展现光影效果、进而在画面背景上凸显物象的绘画形式。
当学生有了这一认识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实物展现的方法,在美术教室内拉上窗帘,在讲台上留下一个立体的静物,然后用光线从不同的角度照射,再让学生去感知、判断。有了这样丰富的体验之后,教师再去向学生呈现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圣母玛利亚》,这样学生的认识就不会粗浅,而是能够将美的认识自发地与核心素养进行联系。通过体验,学生也能进一步发现,原来在没有鲜艳色彩的情况之下,只通过明暗的对比变化也能够展现一种特殊的美。这就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判断素养,也提升了学生对美术表现的认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的观察、思考与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想到与“造型的表现力”相关的其他要素。比如学生就能想到“体量”,他们发现同一个造型,如果体量不同,那么表现出来的美也是有所不同的;他们甚至还会自发地思考、尝试用不同体量(包括后面生成的不同“空间”)等,在同种条件下展现,看看是否会有不同的美。这种自发产生的美术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意实践,其能够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
在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包括初中美术学科在内的每一科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说当前初中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提升,但是由于课时所限,由于评价方式所限,由于师生的观念所限,当下的初中美术教学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美术教师要努力将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初中美术课堂,促使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发生质的改变。这种所谓的质变,应当是以核心素养的落地为标志的,这就涉及到确定初中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终点这一关键。
一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判断核心素养的培育结果。学生是希望自己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之外,还能够进一步理解美术之美的。笔者曾经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发现无论是对美术感兴趣、有过相关培训的学生而言,还是对于常态下学习美术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对“美”都是有期待的,他们不仅希望知道什么是美,而且想知道如何去展现美。学生有了这样的动机,那么教师就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去满足学生的动机。教师要结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去解析日常的美术教学,去寻找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蕴藏着哪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机会,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去确定核心素养的培育契机,这样实际上就打开了一条核心素养的培育通道。
美术教师要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教师要帮助学生去拓展并拓宽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空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前的初中学生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美术学习当中去,因此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所有时间都是值得珍惜的,无论是从提高教学效益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促进学生良好体验的角度来看,教师都要为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去寻找契机,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有显著的体验感。美术原本源自生活,美术的价值也体现在生活当中,当学生在生活当中感到美的时候,当学生能够运用美来引领自己的生活体验的时候,美就与生活紧密地衔接在一起,于是生活也就成为学生感受美的基础,成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终点。
二是站在教学优化的角度判断核心素养培育结果。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应与日常的美术学科知识教学同步,也应当适当向其他学科的学习、向学生的生活拓展,这样的拓展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颇受欢迎,在拓宽学生对美的感知面的同时,还能够拓宽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这一点实际上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提出的相关要求一脉相承,跨学科实践意味着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所获得的美学知识,不仅可以向自己的生活延伸,同时也可以向其他学科的学习延伸。当美术知识在其他学科中出现的时候,当学科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出学科美的时候,自然可以帮助学生拓宽对美的认识,于是美就可以植根于更为宽泛的土壤当中。这种情况下学生所形成的美学判断,就标志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培育——从这个角度来看,跨学科教学实践也可以成为初中阶段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一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