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铱,熊丙全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休闲旅游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按照三全育人指导思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挖掘优秀农业文化内涵,培育乡土文化人才”的理念,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厚植乡土情怀,以文化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农业类高职专业课程而言,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培养有扎根三农情怀,能传承发扬乡村技艺的“德技兼修、农旅融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更好地突出农业类高职院校的“农”业特色,彰显聚焦“三农”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办学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019年,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专业群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是“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专业双高专业群”的核心专业。为结合四川省区域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适应乡村振兴对乡村工匠人才的需求,开展了以天府农耕文化美德为引领的文化育人体系实践,培养了有一线岗位工作能力,有扎得下来的三农情怀,能传承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乡村工匠”人才,为探索高职文化育人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以专业课程为基本载体,先梳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然后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2]。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等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将专业所学转化为内在优良品质,转化为自己精神世界的能源,或者转化为自己的个人素质,能更好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3-4]。
《乡土文化》作为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专业群学生了解乡村、认知乡土的入门课程,对于厚植学生乡土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塑造服务乡村的意识有着根基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以下3个问题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探索:第一,针对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解决乡土文化在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和引领性作用的问题。如何搭建平台,构建“以文化人”的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渗透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思想,在激发学生挑战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主动性,培养其人文素养与文化探究能力。第二,针对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识不足,解决乡土文化在专业教学中价值转换的问题。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有独特的价值,没有乡土文化的休闲农业是空洞的,如何利用典型的乡土文化案例让学生理解乡土文化价值变现的意义和路径。第三,针对学生乡土情怀缺失的问题,解决乡村人才培养“留不住”的问题。如何通过文化价值引领,培养“能传承,扎的下”的乡村非遗工匠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为解决以上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课程思政为切入口,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特点,利用优秀区域文化有益于形成优秀思维创新力的优势,以天府农耕文化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资源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重要资源,深入挖掘天府乡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形成思政话题并有机融入教学任务中,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段创新传承天府乡土文化,把握“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核心,围绕“天府农耕文化育人主线”,构建了“151”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一条农耕文化育人主线,五类美德文化典型故事,一个综合文化育人平台,重构了课程思政教学模块。
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提炼及表达文化的专业通用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开展及岗位核心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结合课程定位和学生职业素养要求确立了“讲好天府农耕故事,传承好中华乡土文化”的课程建设方向,从“有情怀、有文化、有使命”三个不同层面建立了“厚植乡土情怀、夯实文化自信、服务乡村振兴”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基于中华乡土文化的发展流变及四川天府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面带线、由线及点”确定课程内容,精选5类天府乡土文化美德故事融入经典事件中文化精髓,建构学生提炼与表达文化精髓能力。将5类天府乡土文化典型技艺(天府竹编、天府粮食画、蜀韵插花、天府茶艺、天府刺绣),作为对接生成岗位核心技能的课程模块。深入挖掘天府农耕文化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形成专业类、通识类等不同类型典型案例,以经典文化来感染与熏陶学生。让学生深刻掌握乡土文化内涵,具备提炼文化元素的专业通用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开展及岗位核心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创设有情怀的案例研讨情境,通过将天府乡土文化典型案例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形成课程思政话题,引导学生理论指导实践,催化形成国之工匠的榜样和自觉看齐的内驱动力。营造有文化的大师熏陶氛围,通过国家级竹编非遗大师,四川省花艺技术能手等进课堂,推动学生体悟和技能的提升,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敢于创造的创新精神和吃苦坚韧的劳动精神的职业素养。搭建有使命的亲身体验平台,通过学生课外科技项目的第二课堂,学习监督指导,小组互助,使学生形成创新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能力,为培育传承乡土文化,发展乡村经济的骨干力量打好根基。
按照“151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依托多样化课程资源,结合作业智能化测评系统,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实施“翻转课堂”,将教学过程序化为课前线上互动、知识获取,课中线下实践、技能内化,课后线外拓展、能力迁移。形成“探学练悟,循序渐进”的教学流程。所谓“探”,学生通过乡土文化美德史故事、典型案例等探学,引导学生该节知识内容进行探究;所谓“学”,通过线上线下多样化课程资源进行深度学习;所谓“练”,利用知识点测试,练习巩固学习内容;所谓“悟”,依托以本课程为核心建构综合文化育人平台—休闲农业文化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浸润乡土情怀、文化自信、服务乡村的三个层面理想信念。
课前通过测验、问卷调查、教师在线答疑等教学活动,全方位采集教与学全过程信息,针对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上,学生通过揣摩天府农耕文化美德史事深入课程学习,充分运用VR、h5小游戏等信息化教学资源,让学生探究体验农耕典型技艺技能,模仿名家大师的思维方式,通过分组合作、成果交流、自评互评等系列课堂教学活动,推动扎根乡村三农情怀的形成。课后,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点,通过第二课堂、研学实践、学生社团活动等学生活动平台,利用校内外乡村大师技艺传承实训基地,通过大师言传身教的熏陶,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知识探求法”对课程所授内容进行拓展,鼓励学生自觉运用知识技能与创新意识,开展实践,探求个人素质与职业素养生成。
深入挖掘天府农耕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形成思政话题并有机融入教学任务中,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段创新中华农耕休闲文化,构建了“厚植乡土情怀、夯实文化自信、服务乡村振兴”的思政主线,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培养学生成长为乡创产品开发践行者,形成了以“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文化赋能彰显乡土底蕴”的课程思政内涵。采用案例研讨、大师熏陶、亲身体验的活动形式,利用第二课堂、研学实践、学生社团活动等学生活动平台,依托校内外乡村大师技艺传承实训基地,打造“有情怀、爱文化、能振兴”的课堂。
对应课程教学目标,引入课程考核点,形成涵盖学生认知、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行业企业人员与校内师生共同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考核评价。关注课程运行全过程,分阶段开展过程考核评价。
课程以“天府农耕文化”为育人主线,遵循专业教学规律及学生成长规律,将天府竹编文化蕴含的乡土情怀、文化自信、服务乡村的精神融入专业“农旅融合”人才所需的职业技能、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丰富了育人内涵,解决乡土文化在专业教学中价值转换的问题。
课程创新性地通过“一条农耕文化育人主线,五类美德文化典型案例,一个综合文化育人平台”的实施,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文化传承能力同步提升,契合专业群平台课的功能定位,宽厚了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专业群的人文底蕴和职业通用素养的目标,解决乡村人才培养“留不住”的问题。
“休闲农业文化节”是课程利用天府乡土文化美德的共融性完善多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达到专业内部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结合学校“一院一品”特色活动,以本课程“活化应用天府农耕文化”教学项目为核心,将《农旅商品开发》《乡村非遗文创设计》《花艺设计》《茶艺与茶文化》等多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串联,同步实现美德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打造综合文化育人平台“休闲农业文化节”,实现创新传承弘扬优秀乡土文化的课程思政目标。
中国历经数千年发展,具备深厚文化积淀并形成宝贵民族精神,铸就了坚实的文化软实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职业院校大学生乡土情怀的培养有助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撑,同时也能推动乡土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发扬。因此,实施“讲好天府农耕故事,传承好中华乡土文化”的乡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