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第七小学 宋信武
教育部在2021 年3 月出台了“五项管理”,即抓好手机管理、作业管理、睡眠管理、读物管理和体质管理。同年7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学校要全面减少作业总量,压缩作业时间,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两项政策共同指向了学生作业及体质。
“双减”政策的出台与“五项管理”的提出,对教师的作业设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体现出“减负”,又要保证作业练习的“质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作业布置形式,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结合“双减”政策提出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创新、优化作业设计,以通过新的作业设计思路与设计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高作业对数学学习起到的巩固加强的效果,将大量繁琐的书面作业所占用的时间转变成学生培养兴趣爱好、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传统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简述“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坚持的原则,提出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作业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强化所学知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充分考虑学情,精心设计出的作业,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国家2021 年出台的两项政策共同指向了学生作业管理,小学数学教师应针对传统的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积极探索优化创新的方案,立足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出既能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同时还能保证作业质量的数学作业。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立足作业问题,把握设计原则,创新作业形式,提高作业质量,达到“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目的。
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在内容及形式上都存在模式化的现象。
内容方面:不同的教学内容,作业内容千篇一律。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习惯性将当天所讲的数学知识作为作业练习内容,只是简单性重复,作业布置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乏创新性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
形式方面:多是“一刀切”式的作业。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多将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及学生统一使用的数学练习册作为课后作业,且大部分是书面性作业,同一知识点以不同的题型多次出现,机械性重复,增加了学生的作业量。虽然数学作业的模式化设计减轻了教师的作业布置负担,但是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学生的锻炼身体、培养兴趣的时间被挤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所谓“精准性”,指的是作业设计能够精准地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巩固加强,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知识掌握存在的误区及盲点,更好地查漏补缺。同时,精准性还指作业内容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针对性。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缺乏对学生能力层次的针对性和对重难点内容的精准性区分训练。
一方面,对教学重难点知识缺乏精准性,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上“走弯路”,对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点反复练习,而重难点知识缺乏足够的练习机会,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无法体现作业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同样的作业练习,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刚好够吃”,另一部分“消化不动”,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优化作业设计势在必行。
如果精准性是在作业内容上花力气,那么趣味性则是在学生作业形式上下功夫。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多是书面形式的计算练习,学生只需要掌握公式、换算规律等知识就能够完成一大部分习题,这种形式的作业能够锻炼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基础性,且很多知识都能够与生活问题进行结合,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化问题,贴近实际生活,更能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探索欲。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作业,创新小学数学作业形式,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结合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坚持整体性与统筹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单元教学及整本书教学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知识的体系化积累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要从宏观角度将课程内容进行统筹,使其与语文、科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强化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其次,教师要坚持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以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作业设计要体现数学学科的基础性特征,使全体学生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要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发展性及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上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最后,教师要坚持作业的书面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传统的作业往往是书面形式,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机械化运用,缺乏对学生数学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丰富作业形式,既要留有基础性的书面作业,还要有类似实验、阅读、问卷调查等形式的实践性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锻炼其数学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坚持适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难度适度。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教师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设计出难度适中的作业,这样既能避免因作业练习难度太大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又能避免因太过简单而导致学生对数学习题缺乏挑战欲,且达不到巩固知识的效果;另一方面,“量”适度。“双减”政策的出台目的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压缩作业时长,基于此,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教师既要针对性地巩固、强化重难点知识,又要控制整体的作业量,既不能因量大而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又不能因量太少而导致学生知识巩固不到位。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每一项作业的设计质量和数量,以适度的“量”达到更高的“质”。
数学科目属于自然科学类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严谨性。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注重作业对学生启发性思维和严谨态度的培养,进而强化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逻辑思维条理性,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变通能力,让作业立足于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因此,教师要提高作业的启发性,侧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运算思维、空间思维、抽象思维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不断打开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深入思考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技巧。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得以优化的关键在于教师设计理念的更新与改变,因此,教师必须以小学数学新课标为引领、“五项管理”及“双减”政策为准绳,不断更新并改变作业设计理念,力求设计出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升其实效性的数学作业。新课标指出,学生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获得能够衔接下一阶段的数学学习及适应未来生活的基础数学知识与技能、基本数学思维与经验,同时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必须以最新的理念为指导,关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立足单元教学的整体目标设计作业,强化作业的练习性功能与育人性功能。新理念指导下的数学作业设计,既能发挥作业的知识巩固强化作用,又能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1.设计分层作业。
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设计分层作业时,教师要从如下两个维度进行思考:
一方面,教师要在充分掌握学生实际学情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的作业清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清单,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有难度层次的作业,比如设计基础性作业。基础性作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练习,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查漏补缺,又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技能。小学数学是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基础性作业的设计。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布置相关的基础性作业,使学生在作业情境中认识并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并借助抽象思维能力详细描述出圆锥的立体图形,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观察、想象与操作,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迁移运用能力。除了基础性作业外,教师还要设计拓展性作业,以此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拓展性作业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
2.设计实践性作业。
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能够使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将书面作业与实践性作业相结合,既保证学生的基础知识得以强化巩固,又能强化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一定量的书面作业之外,教师还可以布置问卷调查、动手实操、实验等形式的实践作业,减轻学生的书面作业负担,同时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动手制作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等立体图形的作业,或者在数据统计单元,要求学生对班级学生的体重、身高、爱好、性别,以及一天中的气温等进行统计,然后以扇形统计图、条形图等形式对数据进行具象化呈现,强化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严谨性,同时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趣味化和生活化的实践性作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设计综合性作业。
综合性作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注重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考查,加强学科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教师设计材料类型的作业,其本质就是用语文阅读的形式呈现数学问题,促使学生在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再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这就是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相融合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注重数学作业本身的综合性。比如,在数学作业中体现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考查,促进学生不断回顾、反思旧知,深化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设计说理性的作业,使学生能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
作业评价是增强作业实效性的重要环节,客观全面的评价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后续的教学做出合理的规划与调整,还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自身学习的长短板,在建立学习自信心的同时改变学习策略,弥补学习中的不足。因此,教师必须重视作业评价,规范作业评价标准与方式,以确保作业评价的准确性、全面性、客观性与公正性。
一方面,教师要丰富作业评价方式。在传统的结果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细节性、过程性、对比性评价,实现对学生作业情况的长期性、动态性的监督、观察与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另一方面,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在传统的单一的教师评价基础上增加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及生生互评等,以此保证作业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
针对一般类型的作业,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讲解,使学生了解自己完成作业的正确率与规范性,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评价;针对分层次的作业,教师可以进行分层讲解,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形式,教师要避免统一的评价标准,应当尽可能地采用更加适合的评价方式。如针对书面作业、实践作业、拓展作业等,教师要有不同的作业评价标准与规范。
作业作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既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延续与强化,又是学生巩固知识、夯实学习基础的重要利器。教师精心设计作业,不仅能够提高作业练习的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还能够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同时教师设计的多元化作业形式,如实践型、拓展型、启发型等,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语言、逻辑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布置作业时,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根据数学新课标、“五项管理”“双减”政策等标准性、政策性的要求,把握作业设计的标准、目的与原则,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