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苹
(烟台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韩国、日本等国都有茶文化的发展。其中日本在茶文化方面成功地实现了本土化的创新发展,虽然日本的茶文化与中国的茶文化相互影响,但由于两国在地理、民族特色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等各个方面都不尽相同,两国的茶文化也有明显区别。因此研究中日茶文化很有必要,在引发对中国茶文化传播困境深思的同时,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中日茶文化发展的差异,从而更好的实现中国茶文化的兴盛。[1]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叶的药用价值自神农氏时期就为人们所熟知。人工栽植茶树在秦末得到了很大的普及,对饮茶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晋朝、南北朝时期,茶人雅士的积极推动,使茶文化逐步上升到一种精神层面。茶文化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兴起而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佛家讲求静心参禅,茶则能生津止渴,使心性安详,所以茶就成了佛家信众静心的理想之选,因而促进了茶文化的兴盛。唐朝时期,民间普通老百姓也开始流行饮茶,饮茶开始蔚然成风。此时,茶已不再只是一种简单饮品。唐代诗人陆羽禅宗出身,师承道学。在他所著的第一部有关茶的著作《茶经》中,他首先在描述茶的起源、种类、制法、器皿、煮茶方法、品饮方法、茶道礼仪等方面,融入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之路源远流长。宋代及其他朝代对茶学、茶艺的探讨,以及文人创作茶诗、茶画等,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成熟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唐朝时中日两国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其中茶文化交流更甚,日本效仿、借鉴了中国茶文化,包括茶叶的种植方法、泡茶以及喝茶的方法等。受中国茶文化熏陶后,最澄、空海等留学僧人为日本带回了茶饼、茶具、制茶工艺等,让奈良、平安时代的煮茶之道应运而生。唐代的饮茶、制茶方式在这段时间被完全采用。在日本镰仓时期,荣熙《食茶养生录》的问世,使得饮茶开始在普通人中得到普及,抹茶点饮法也慢慢被日本人接受。为了让饮茶更具日本民族特色,室町时期开始将其本土文化融入饮茶活动,此时更讲究清新雅致。随后,村田珠光、武野绍鸥改进茶器,将原本尊贵华丽的茶具、茶会气氛加以改造,简化茶道仪式,创制并推广草庵茶艺的静谧与古朴,将禅意融汇于茶的灵性境界之中。[3]
改革开放使得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茶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全面普及,逐渐开始复兴。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茶文化研究的兴盛。1982年台湾省成立中华茶艺协会,以弘扬茶文化、振兴中华茶业为己任。1983年,湖北天门决定成立“陆羽研究会”,以庆祝陆羽诞辰1250周年;1993年经农业部、民政部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其宗旨与中华茶艺协会如出一辙。2000年,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成立,这是茶文化学术研究的专门机构,是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一个重要研究基地。此外,香港、澳门和全国许多省区市纷纷成立了本地区茶文化社团。这些研究机构、协会、团体的建立对开展茶文化研究和交流,推动茶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发行茶文化报刊杂志。如浙江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自1990年起编辑《陆羽茶文化研究》;《农业考古》杂志自1991年开始推出中国茶文化专栏。《中华茶人》、《茶世界》、《上海茶业》、《茶文化》、《民族茶文化》、《茶界》、《河北茶文化》等也先后创办;此外,《茶叶科学》、《中国茶叶》、《中国茶叶加工》、《茶业通报》、《福建茶业》、《广东茶叶》、《茶叶》、《茶叶通讯》、《茶苑》及一些文史哲、艺术、饮食类杂志及大学学报也会刊发茶文化论文。形成一股茶文化书籍出版热潮。为广大学者的茶文化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第三,国内经常举行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等,吸引了很多茶爱好者。第五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交易博览会(简称“茶博会”)于1998年10月在杭州举行;2005年4月28日,“云南马帮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动启动,历时半年,从云南普洱开始,让普洱茶市场的热度进一步升温。[4]信阳依托毛尖绿茶的当地特色茶叶会在每年的4月28日到4月30日举办大型茶文化艺术节活动,截至2023年上半年已经举办了31届。国内主流媒体会相继采访报道该盛会,信阳毛尖这一特色地方茶名气大增,因此信阳茶文化艺术节于2010年正式更名为“中国茶都·信阳国际茶文化节”。现在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茶文化交流和合作往来密切,同时继续加强与其他具有悠久茶文化历史的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使我国的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和传播。
日本茶文化在其本国内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相较于中国茶文化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呈现出包罗万象的特点,日本茶文化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呈现“侘寂(Wabi-Sabi)”的美学风格,即外表粗糙、内在完美。
儒家的“仁”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释家的“禅悟”等,汇聚成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哲理,影响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5]日本茶文化的形成与兴盛,与佛教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茶道开山鼻祖村田珠光在参禅时结合禅意与茶,日本茶道文化由此形成。后来,千利休将茶道文化与日本本土产物相结合,淡化仪式感,在安土桃山时期不断创新日本茶道,形成了现今日本特有的茶文化,同时宣扬茶文化的理念:和、敬、清、寂。“和”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敬”是指心怀敬意、众生平等;“清”是指清心寡欲、涤除玄览;“寂”是指万物归无、周而复始。日本茶道与中国的茶道理念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中国茶文化的最终追求为“和”,日本茶道的最终追求为“寂”。[6]日本的茶道在千利休的带领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兴盛,被称为日本国粹文化,千利休也因此被日本人尊称为“茶圣”。
外界对中国茶文化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喝茶”而忽略了其文化内涵的深厚,没有是聚焦于文化这个话题。因此,当前我国茶文化面临着诸多困境,导致不少人对茶文化了解甚少。
我们在茶文化传播方面一直遵循大众化的原则,自宋代以来就明确提出“茶之为用,无异米盐”。这导致人们缺乏对中国茶文化发展过程和思想内涵的认识,更糟糕的是,有的人仅仅把“茶”当成饮品来饮用,使得它的思想精髓在历史长河中逐渐丧失。对茶文化的认知不足,是当前中国茶文化传播与传承面临的最大挑战。
相较于日本,中国的茶文化在精神载体上其实是缺乏系统性的。虽然中国茶文化讲究“和”的精神理念,讲究“茶德”,但其内涵与日本的茶道精神相比,显然还不够厚重。中国是全球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儒学、佛学等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因此,在当前中国茶文化的传播现状下,对于茶文化的内涵与精神理念的提炼与传播,应更多地关注中国茶文化传播的特点。
制约茶文化传播的原因一个是对茶文化的认知度不高,另一个是茶文化的传承度不够。调查显示,中国不到200万人了解茶艺之道,接触茶艺培训的人数更少,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不成正比。而在日本,茶道技艺和精神的学习是“必修课”,这恰恰是日本茶道能够家喻户晓的关键原因。通常情况下,茶文化的认知程度对茶文化的传承有直接的影响,反过来,传承程度又会影响茶文化的认知程度。[7]应结合中国茶文化自身发展特点,促进中国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国际化发展。
近年来,我们身边不断涌现出咖啡屋,尤其是精品咖啡屋,它们所代表的轻奢、品位、身份等都是人们对咖啡深层次象征的认识,对我们的饮食观念产生不小影响。由于长期经济发展落后,咖啡一开始就被冠以国民心中的中高端,普遍被认为价格应该更高。这是因为,喝咖啡的行为除了纯粹的喝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心理暗示在里面。前些年商业街我们随处可见咖啡馆,年轻人也更倾向于选择咖啡。直到近些年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所以茶除了国内认知度不高和传承度的欠缺以外还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只有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茶文化教育和培训,才能改善我国茶文化的传播现状。这样在提高人们对中华茶文化的认知水平的同时,也能保护和传承中华茶文化。另外,还需要注意发展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国的茶文化知晓度相对于日本来说要低一些,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茶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导致大家没有很好的认识。特别是通过有效的传播机制来实现文化认知,需要采用更有效的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才能提高中国茶文化的知晓度和认知度。[1]不仅满足于被认为是“产茶大国”的认知,更要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所以,利用新媒体这个服务平台,政府主导就可以开展。可以利用宣传片、微电影、微广告的拍摄,专门推介茶文化,也可以将茶文化展现在影视剧集中,如古装偶像剧《梦华录》将宋朝特有的“点茶”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刘亦菲饰演的赵盼儿演示了出神入化的茶艺,也让大家明白了“日式抹茶”其实就是从宋朝的点茶得来的灵感。此外,用类似《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纪录片方式把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蕴含其中可以做到良好的文化传播,同时也能积极举办吸引更多群众广泛参与的茶事文化活动。还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的特点,结合新时代的变化,为不同国家的民众消除对中国茶文化认识的地域局限,拓宽茶文化的网络传播途径。
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走向国际化,可以通过积极开展茶文化教育来推动。利用学校的教育职能来实现这一目标是解决当前我国茶文化传承不足的重要途径。日本把很多资源都投入到茶道文化的培养上,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培养中国茶文化专业人才以学校教育为根本。学校可以形成涵盖茶叶制作、制茶工艺、品茶等完整教育体系。中国许多地区都有独特的茶叶类型,所以中小学可以在地方课程中融入茶艺特色课程,从种植、采摘、烘烤、炒制、包装、运输等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特色茶文化,提高学生对家乡特色的认知和对文化自信的提升。[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茶文化是构成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茶文创产品设计中,有助于使茶文创产品设计达到最佳效果,并且文创产品也可吸引大量年轻人。文物通常是不可触摸的,而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真切地感受灿烂文化。近年来,国内许多博物馆、博物院开发了不少文创产品、文物周边产品。茶文化传播也可以充分借鉴这种手段,浙江杭州的中国茶叶文化博物馆就是很好的例证。中国茶文化博物馆分为双峰馆区和龙井馆区,集文化展示、科普宣传、科研攻关、学术交流、茶艺培训、互动品茗、餐饮休闲服务于一体,是中国与世界茶文化的展示与交流中心,也是中国第一个以茶与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9]在游览了解茶文化时,也能购买茶具、茶书画、茶邮票、茶叶、茶叶包装纸等文创产品。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通过对比中日茶文化,从更深层次更好地认识中国茶文化。推动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利于丰富精神生活,让世界各国人民从一个新角度认识和了解中国,推动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