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鑫荣
(黑龙江大学 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袅袅茶香,不仅飘荡在历史的画卷中,更能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强大助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生态茶园考察时就曾殷切叮嘱: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要促进产业发展,术语的作用不可小觑。截至目前,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过117个与茶相关的国家标准,涉及领域内术语数百条,人们对茶的认识走上了科学化、术语化、标准化的道路,而这也反过来促进着茶产业的发展。但是,我们注意到,在科学文本中,“关于茶的术语的总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称谓,“茶文化术语”“茶叶术语”“茶业术语”等常被混用,这无疑会造成使用不便和交流不畅。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爬梳科学文本中使用的所有“关于茶的术语的总称”,探究表达这一概念的术语的使用现状,并尝试对其提出定名与规范的建议。
以“茶+术语”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得到50条结果,其中期刊文献44篇,时间跨度从1986年到2023年,发表时间大多集中在为2016-2017年;主要来源是《福建茶叶》(20篇);另有硕士论文3篇,报纸文章2篇,会议文章1篇,已废止的国家标准1篇。由此可以看出,学者对于茶叶领域内的术语研究相对较少,且来源比较单一。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文献主题比较分散,出现频次较高的主题词有“茶文化”“茶文化术语”“感官评审”“术语翻译”“英语教学”等。叶国盛、陈思[1]对宋代诗词中的茶文化术语进行整理和研究,将其分类为茶名术语、茶器术语、候汤术语、茶汤术语等,并从中窥视出当时的茶文化面貌;李雨晨[2]关注茶文化术语中的隐喻现象,主要分析了茶叶命名时所采用的隐喻或转喻方式。刘艳平[3]比较了中西茶文化内涵的差异,厘清了茶文化翻译中可能出现的误区,她认为在茶文化外译过程中应该正确理解文化承载词汇,结合音译和语义翻译法、灵活运用语用翻译策略来进行茶文化术语的翻译;陈柯、韩香[4]以变译论为指导探析茶文化术语的翻译问题,他们认为茶文化术语具有词汇独特、内涵丰富的特征,文中认为,可以通过阐释的翻译方法,对茶文化术语释名、释义、释典,以解决翻译过程中译名不规范、误译、翻译空缺的问题;胡慧丽、张文涛[5]比较了中英茶文化的共性与差异,认为在茶文化术语英译中既可以采用异化策略,也可以采用归化策略;李丽娟、孔祥立[6]认为在茶文化术语翻译过程中常会遇到音形相同意不同、茶名不含茶等翻译难点,因此需要灵活使用翻译方式、学习茶文化背景知识;梁天柱[7]认为,在应用语言学的视角下,针对翻译时过于注重词汇表面含义的问题建议直译与意译相结合,针对文化内涵翻译不到位的问题建议采用归化策略;李丽娜[8]认为茶叶术语具有实用性、专业性、专属性、整体性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话语分析的手段,采用直译、音译、意译等多种方式对茶叶术语进行翻译;秦茂莉[9]从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的角度探讨中国茶术语的英译策略,运用不同的翻译理论来指导不同类型的茶术语的翻译,以期提高茶术语的翻译质量。刘栩等[10]在《茶叶审评术语分析与应用实践》中介绍了茶叶感官审评术语标准的概况,分析了茶叶审评术语的特点、应用难点、术语与评分的关联性,展望了评茶术语未来的发展趋势;张颖彬等[11]介绍了中国茶叶感官审评术语的形成与发展现状,梳理了茶叶感官审评术语的特点,既肯定了其重要意义,同时也认为它在未来需要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
综上所述,在茶术语研究领域,学者的研究视野比较广阔,既关注单一的术语集如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又关注作为整体的“茶文化术语”;既关注术语本身的特点,又注重进行中外文化比较;既注重外译过程中多种翻译方法与策略的运用,也注重茶文化与茶精神的传播。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茶术语的外译工作成果瞩目,而对于术语自身的统一与规范却鲜有人关注,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举例来说,用于指称“关于茶的术语的总称”这一概念的术语便有“茶文化术语”“茶叶术语”“茶术语”等好几种,散见于不同学者的论文中,呈现出一片混乱的使用景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结合具体的上下文来看,它们是同一事物的异名,还是意义相近的同义术语?或者是概念易混淆的易混术语?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笔者整理出的用于指称“关于茶的术语的总称”这一概念的术语有“茶文化术语”“茶文化专业术语”“茶术语”“茶叶术语”“茶业术语”“茶学术语”“茶学用语”等,它们在形式表达上有所差异,但在许多文章中指称内容却非常相似,在上下文中还常常交替使用。
这一术语使用频次最高。“茶文化”一词本身就具有非常广阔的涵义。《中国茶文化大辞典》,收录词条近万条,主要内容包括茶名、泉名、制作、礼俗等15类。[12]辞典中对于茶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表现形式有以茶营生、以茶示礼、以茶倡德、以茶为艺、以茶为食、以茶保健、以茶为媒等。[13]
许多文章中会对“茶文化术语”进行界定。如《宋代诗词中茶文化术语研究》中将其界定为“包括茶名、茶器、候汤、茶汤等方面的术语,含义具有稳定性、特定性”;《从中英文化异同谈茶文化术语的英译》中说“本文所指的茶文化术语,是指中国茶文化(包括茶叶命名、茶艺、茶道)相关的术语”。
有的文章则并未对这一术语直接下定义,仅指出其典型特征。如《论茶文化术语翻译问题》中列举的茶文化术语的特点是文化性、专属性;《茶文化术语中的隐喻》一文,其分析的是碧螺春、铁观音等茶名的隐喻方式,在作者看来,茶名是茶文化术语的重要成分;《浅析中华茶文化术语外译策略》中同样认为“茶名是茶文化术语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变译论指导下的茶文化术语国际化传播研究》中则指出,茶文化术语具有词汇独特、内涵丰富的特征,且茶名的翻译在茶文化传播过程中极为重要。
这一术语使用频率较低。《应用语言学下的茶文化专业术语翻译问题研究》中将茶文化专业术语划分出两个层面:其物质层面包括茶叶术语、茶名术语、制茶术语、茶具术语等;其精神层面包含茶道术语、茶俗术语、茶艺术语等。
与茶文化术语相比,该术语只是增加了“专业”这一词素,然而,术语就其本质来说即是各门学科的专门用语[14],其“专业”性并不需要强调。因此,是否有必要区分出“茶文化术语”和“茶文化专业术语”,这是存疑的。而且,它们在实践中常交替使用。
这一术语是本节所列术语中形式最为简洁明了的。提及这一术语的论文中对其并没有明确的界定,然而,如在《从翻译伦理的角度探讨中国茶术语的英译策略》一文中,作者举的例子是关于茶名翻译的,而且,从文章中其对茶术语的分类和每一个小类下的举例来看,作者所说的“茶术语”,其基本部分,甚至说是唯一的内容,就是茶名。而作者的这一认识显然是有局限的。
这一术语使用频次也不高。辞典中将“茶叶”定义为:茶产品或制品、茶树芽叶及由其制成的饮料,然而,在实践中其所指称的并不仅是“经过加工的茶树芽叶”,其涵义更广泛。如这本词条近万、包括茶史、育种、茶著等19部的辞典即命名为《中国茶叶大辞典》。
《话语分析在茶叶术语翻译中的应用探讨》一文中将“茶叶术语”定义为:茶文化体系中的各种专业的术语,具有专业性、专属性、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显然,本节所说的“茶叶术语”与2.2中“茶文化专业术语”的属术语“茶叶术语”相比,其指称范围更大。因此,可以说,“茶叶术语”是使用于同一领域内的多义术语,在使用过程中极易造成混乱。
这一术语使用频率低,且常与“茶文化术语”“茶叶术语”混用。如在《论茶文化术语翻译问题》一文中交替使用了“茶文化术语”(标题中)“茶叶术语”(正文中)“茶业术语”(关键词及一级标题中)。
“茶业”与“茶叶”的混用甚至在辞典中也无法避免。《中国茶叶大辞典》附录中的中国茶史大事记被称作“中国茶业大事简记(Brief records on the tea major issues in China history)”,而在《中国茶学辞典》[15]中类似的内容被称作“茶叶大事年表”。
这两个术语使用频次很低。它们依托的都是“茶学”这一学科。辞典中对“茶学”的定义是:园艺学的分支学科,研究茶树的栽培、繁育、制茶、茶叶质量及其评审、检验方法、茶叶销售、流通学等经济活动以及茶文化。
《语境与茶学术语符号意义的英译》[16]一文中作者认为“茶学术语就是指茶文化学框架下反映茶学内涵的专业术语”,这一定义忽略了与茶类经济活动相关的专门词汇,稍显片面。
《古代茶书中的茶学用语研究》[17]中对“茶学用语”的定义如下:茶学用语,指通用于茶行业的专门用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由此可见,两个术语之间区分性特征并不明显,容易混淆。
综上所述,本节中所列举的这7个在论文中用于指称“关于茶术语的总称”这一概念的术语并非是概念完全相同的异名(如借助辞典释义可以将“茶文化术语”和“茶学术语”区分,前者包括关于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后者依托的则是“茶学”这一学科)。可以说,它们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同义术语,它们之间并没有本质特征的差异,在上下文中常常可以相互替代。这些同义术语的存在可能会让习惯于不同的词具有不同意义的术语使用者努力找出它们的(常常是非本质的)差别,导致对术语内涵的曲解;还可能会增加相互理解的难度,不断引发对术语的争论。[18]
因此,有必要开展茶术语的统一与规范工作。
现如今,茶学领域的术语研究仅处于初始阶段。然而,“关于茶的术语的总称”这一最基本的术语都没有得到统一。如果我们此时还不进行术语界定和规范的话,不敢想象在其快速发展时期我们将面临怎样一个术语混乱的局面。
首先,刻不容缓的是为指称“关于茶的术语的总称”这一概念的术语定名,对“茶文化术语”“茶术语”等7个同义术语进行规范。
冯志伟先生认为,术语定名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简明通俗性的原则。[19]
参照这些原则,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对这些术语的统一和规范提出一些建议:
①对于指称“关于茶的术语的总称”这一概念,推荐使用“茶术语”,因为其最为简洁明了,涵义最广,且容易看出它是一个种术语,其下的属术语可以有茶名术语、评茶术语(茶叶感官评审术语)、茶饮术语、茶叶机械术语等。
②对于现今使用频次最高的“茶文化术语”,应当保留,不过可以缩小其语义,侧重于使用其历史意义,侧重于指称先民在历史过程中创造的关于茶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如与茶俗、茶著等相关的术语。
③对于与“茶文化术语”语义重合且使用频次低的的“茶文化专业术语”,建议逐步淘汰。
④“茶叶术语”可以缩小语义,作为茶术语的属术语,指茶树芽叶相关,如关于其嫩度、油润程度等的术语。
⑤其它使用频率非常低的“茶业术语”“茶学术语/茶学用语”可以在实践中逐步减少使用直至淘汰,它们的涵义可由“茶术语”包含。
其次,术语混乱现象究其原因是领域内的专门辞典中并没有与“术语”相关的词条,学者们无从参考,因此建议在下次辞典修订时可以加入“茶术语”“茶文化术语”等词条,以规范研究者的使用。除此之外,在创建茶行业的术语数据库、词表等时,也可以加入用以指称“关于茶的术语的总称”这一概念的推荐术语,供术语使用者选择。
最后,从事茶术语等相关研究的学者,无疑都是具有丰富茶学知识的专门人才,然而,这样的人才可能会比较欠缺语言学、术语学的背景知识,这就导致了他们术语思维和术语意识较为淡薄,难以有意识地去避免术语混用。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领域内专门人才的术语教育,培养其术语思维,提高其术语意识与术语能力。
中国茶不仅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更拥有在新时代焕发巨大生机的无限可能。拥有千年历史的“茶学”与新兴学科“术语学”的结合便是明证。这两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必将在新时代迸发无限的活力。推进茶学领域的术语研究任重而道远,而笔者关于用于指称“关于茶的术语的总称”这一概念的术语的思考与建议恰如为这样的大厦添的一小块砖。我们相信,茶学领域的术语研究一定会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