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健,陈媛媛
(1.江西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2.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共有337个贫困县以茶产业为脱贫产业,其中近百个县以茶叶为当地农民脱贫的主要收入来源。[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茶叶承担着支撑茶区经济、稳定扩大就业、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乡村招引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人才资源薄弱成为滞碍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2]。我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和饮用历史,江北、江南、西南和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着茶产区。茶产区劳动人民以茶为创作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乡具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然和人文条件。
《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要求:进一步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贡献青春力量。[3]以茶创新高校劳动教育能够为乡村汇聚青年力量,同时为青年认识乡村、认识茶文化、开展劳动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是因地制宜,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在提升劳动素养的同时,走入自然、走进乡村,认识了解农民、农村和农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农业生产相关知识、技术的主动性和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自觉性。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回答了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与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历史、创造了世界,“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4]。在此认识上,进一步提出教育同劳动生产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方法论,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列宁“把自己的训练、学习和教育同工农的劳动结合起来……只有在劳动中同工农打成一片,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6]习近平总书记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深刻指出“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7],并强调始终坚持劳动同教育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是揭示教育本质和规律,教育基本原理的系统理论学说。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教育源于生产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一方面,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只有坚持教育始终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特征,才能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只有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真正构建起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同劳动教育相融合的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提出劳动创造了文化,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并阐释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即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建设处于统一的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8],深刻指出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新的时代征程需要用文化为乡村建设凝心聚力,同时文化的创新创造必须依靠人民的劳动生产实践。
繁荣的茶产业为高校学生参与茶产业生产劳动提供了条件。我国茶叶产地有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产区,遍布近20个省区近千个县市。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快速发展,茶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及消费量持续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就业。据统计,全国832个脱贫县中以茶叶为主导产业的有150多个,产值超过千亿元,累计带动260多万人口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新征程上,茶产业依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增加群众收入的着力点,是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美丽画卷的重要一笔。当前我国茶叶种植结构、生产结构、经营结构持续优化,茶产业总体发展平稳、迈向高质量阶段。但仍然存在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发展方式粗放、品牌规划不足、科技转化效率低、业态融合发展形式单一的问题。[9]茶产业亟需青年劳动力,尤其是具备创新创造能力人才的加入,以做大做强做好茶产业。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政策为高校学生参与茶产业生产劳动提供了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时代起点、历史方位,对劳动及劳动教育作出系列重要论述。根据总书记对劳动教育的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颁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高屋建瓴地提出对劳动教育的要求,强调劳动教育具有社会性,必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劳动教育要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构建起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因地制宜,就地就近组织学生赴茶产区开展生产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政策下的应有之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高校学生参与茶产业生产劳动提供了机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位一体”的振兴,其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如何培育乡村人才并让他们服务乡村、如何凝聚社会人才并让他们扎根乡村、如何让现代化人才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是乡村全面振兴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乡村振兴的重任必须由青年担起,然而“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渠道不够宽广,专业本领有待提高。”[10]产业是人才发挥才能的重要载体,茶产业为汇聚各类人才提供平台支撑。高校同时作为培养各类人才和各类人才聚集的高地,组织学生参与茶产业生产劳动使学校教育直接对接产业需求,高校教育资源直接辐射乡村,为本土人才培养和各类人才下乡创造了机遇。
结合茶乡地区实际、充分挖掘茶乡自然资源和人文条件,以茶为主题建构劳动教育内容,有助于促进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升高校学生热爱自然、认识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的自觉性。
茶是一片蕴含中华民族劳动智慧美德的树叶。以茶产业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项目,通过组织学生亲身参与茶产业劳动,让学生在亲身劳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学会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积极向上的观念。并在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亲手操作中发现劳动的乐趣和意义,养成自愿劳动、爱好劳动,同时帮助学生学习农业生产劳动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农业生产劳动技能,在集体劳动中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茶是一片描绘中华民族乡村振兴画卷的树叶。茶产业是广大茶产区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柱,以“茶”构建劳动教育,以广大乡村为劳动实践基地,为城市人才下乡、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各类人才汇聚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条件与机会,增进青年学子对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认识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意义,将自我成长成才与乡村振兴联系在一起,促进青年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养成服务乡村振兴的“三农”情怀。
茶是一片凝结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树叶。茶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失的元素,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基因。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茶不仅仅是健康的饮品,在广泛吸收了中华民族先进思想、中国人民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茶事、茶礼、茶宴、茶俗、茶会为代表的茶文化。将茶文化融入劳动实践,能够丰富学生体验,帮助学生认识茶文化,领会茶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学生心里播种茶文化的“种子”,增强茶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茶是一片诠释中华民族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树叶。好山好水出好茶,生态环境直接决定了茶叶的品质,好的茶叶品质关系着茶叶的市场的认可度和销量,深刻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劳动实践中,用一棵茶树的生长让学生感悟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用一片茶叶诠释绿色低碳生活的思维和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与城市文明和谐发展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责任感。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求深入挖掘传统乡土文化、农耕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形成让人记忆深刻的乡愁,满足现代化乡村的精神需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成果,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劳动教育理论和劳动教育制度,这就要求劳动教育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因此,茶文化能够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点。
小小的一片茶叶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处世哲学、传统美德和价值追求。立足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课程要求,将茶文化有机编入劳动教育课程教材,从茶叶的种植和饮用的古老历史讲起,再谈茶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接着是茶叶多种多样的品类和尤为讲究的沏茶饮茶礼仪,用一片茶叶再现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辉煌。用茶乡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中日积月累、历久弥新的采茶曲、采茶调、采茶舞蹈展示广袤中华大地上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色。同时,用茶乡劳动人民干事创业的奋斗故事、茶叶匠人及茶产业劳动模范的劳动精神讲好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茶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劳动教育课程文本,让劳动教育呈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品味茶艺、茶礼、茶道等优秀传统文化、读懂乡村、感受乡村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和热情。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这就要求既要大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又要积极吸引各类人才下沉乡村,要为本土人才留乡、在外人才返乡、城市人才下乡创造机会与条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党和国家积极出台政策、创设条件指导动员鼓励青年学生围绕乡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调研活。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坚持劳动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就要求教育链要对接产业链、产业链衔接创新链。茶产业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和实践形式,将教育与生产生活相联系,为青年学生走进乡村、融入乡村、建设乡村提供了机会与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考察时指出“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11]。茶产业主要涵盖茶叶生产体系、加工体系、经营流通体系。茶产业融入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由校内拓展到校外、由城市延伸到乡村、由理论发展到实践,学校通过设立劳动周、劳动月,通过用好暑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项目,就地就近与茶企业、茶乡政府或村委会及基层党组织合作建设茶产业实践基地,组织动员鼓励学生参与茶产业劳动,以劳动的形式体验茶叶由生产、加工、经营流通的全链条产业体系,亲身体验茶叶生产劳动、亲手从事茶叶加工工艺、亲身参与茶叶经营流通环节,学生与茶产业中的每一位劳动者一起劳动,分散到茶产业的每一个环节,深度融入乡村茶产业振兴的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茶产业实践中认识乡村产业、学会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同时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劳动生产实践中,在劳动历程中深入观察、不断学习、持续思考,用青春和智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前提。而创新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聚焦重点产业、聚焦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劳动不是盲目蛮干,新时代劳动教育既重视劳动过程,又关注劳动成果,既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又要在劳动中培养创新思维,满足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因此,茶文创有效链接起乡村产业振兴创新资源要素与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创新思维的两方面要求。
文创是依靠智慧、科技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进行创造与提升,从而赋予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更大的价值。茶文创以茶叶为创作元素,打破行业和文化壁垒,促进相关产业与茶融合,促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产生新工艺、新产品、新品牌。茶文创劳动教育在学生经过系统的茶文化学习、茶产业实践基础上进行,以茶文化创意设计为教育主题,把握文化创意时代发展走势和要求,整合学校教师教育资源,邀请茶领域和文创行业达人,积极探索与文创企业、文博馆开展文创人才培养合作,帮助学生开发茶文创资源,指导设计以茶为核心元素,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茶礼物、茶器具、茶摆件、茶服装、茶手工艺品为代表的茶文创产品。同时,以茶创新设计茶文旅项目。鼓励学生根据乡村劳动实践经历,将新发展理念、新业态模式、新消费需求融入其中,设计创意方案,积极开发“茶业+”旅游、康养新业态,增添茶品牌创新底色。
乡村振兴以科技创新为必要支撑,而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重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将科技创新成果变成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增长动力。高等学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其要领在于强化高校服务乡村的能力,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科技创新人才。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求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劳动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与乡村振兴对科技创新的要求相一致。
近年来,大量茶科技创新成果出现并应用于茶产业。在茶叶生产环节,以基因测序、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生物制造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人工智能、遥感测绘、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远程智慧管理技术逐渐渗透到茶叶选育、生产等领域。在加工领域,茶叶加工方式在加工机械、加工技术、工艺参数方面取得创新,出现了机器替代人力、机械化走向智能化的新形势。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电子商务等广泛应用于茶叶经营流通环节,助力茶叶营销。因此,用茶科技培养创新劳动能力:一是以茶科技为劳动教育内容。当前一些科技创新成果已然应用于茶产业,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新工具、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使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现代化农业,具备从事现代农业的劳动能力。二是以新科技创新成果为劳动教育任务。转化推广是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事实上农村技术推广人员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率较低,不利于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乡村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将茶叶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于劳动实践,通过带头示范、宣传讲解,在农技与生产者之间搭建沟通渠道,推进农技成果的转化运用。三是以茶科技创新攻关为劳动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新形态中关注茶产业提质增效对科技创新的现实需求,特别是鼓励专业相关的学生围绕茶产业高效化、智慧化、绿色化、精细化发展目标,将产业链与创新链相连接,鼓励学生攻关茶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