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园园,杨 露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亳州 236800)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流行的“微语言”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人们日常交际中用来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对公众的语言生活习惯带来巨大冲击[1]。与此同时,“微语言”与各类微平台的推广和普及,也对新时代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具有交互性、开放性特征的微平台逐渐大众化,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便利,有助于在整合各类多媒体资源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微语言”在方便日常生活和交流的同时,也存在着语言暴力、语言低俗、语言失范等诸多问题,由此引发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与挑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亟须在明确“微语言”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微语言”和微平台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优势,通过教学内容、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对待“微语言”现象,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更好地应对“微语言”时代的冲击和挑战。
“微语言”主要是指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由于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语言现象。这种语言形式最初诞生于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是人们在这些平台上进行信息传递、交流互动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此后,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网民规模的不断壮大,这一语言现象也呈现出由“微”向“大”的发展趋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总的来看,“微语言”可以借助文字、表情、图片、视频等方式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反映了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社会文化和语言交流的新特点,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2]。
作为伴随互联网应用普及而新兴的一种语言现象,“微语言”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以往的语言书写方式和传播方式,呈现出口语化、简洁化、多样化和社交化等诸多特点。
一是口语化。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习惯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交流,俚语、口头禅、网络流行语等逐渐成为人们的惯用语。这一转变使得诞生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微语言”具有明显的口语化特征,更符合当代年轻人的沟通习惯。
二是简洁化。由于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文字输入字数受限,“微语言”更倾向于使用简洁、精练的表达方式。例如,一些缩略语、表情符号、简短的句子等都是“微语言”的特色,其能够用简短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情感和信息,使得“微语言”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传播。
三是多样化。“微语言”不仅局限于文字表达,还包括了表情符号、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尤其是大量的创新词汇、新的表达方式不断涌现,进一步增加了信息传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得“微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可以为不同人群提供更多的选择。
四是社交化。作为人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交流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微语言”还具有明显的社交化特征。总的来看,“微语言”的产生和传播是群体性的,它常常在特定的社交群体中产生和传播,从而形成一种群体共识的语言风格。
一是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微语言”时代,学生更愿意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参与讨论、分享观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入各类微平台,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加及时、便捷的互动交流,包括课堂延伸、问题解答、资源分享等。这一转变不仅可以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灵活和密切,大大提升日常教学效率。
二是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微语言”交流更注重社交互动和情感表达,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引入“微语言”和各类微平台,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更加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进一步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群、微博等平台结识更多的同学、老师,不断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从而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三是可以促进多媒体融合教学。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教师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分享各类语文教学素材,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借助各类微平台定制个性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规范语言受到冲击。“微语言”在丰富公众社交表达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容易引发“语言污染”的潜在隐患。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来说,在他们创造和使用“微语言”的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语言暴力、语言低俗和语言臆造等现象,正在对其原有规范的语文知识体系造成冲击。新时代的语文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当代社会语言形式的发展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提升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和观察力,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微语言”。
二是文化价值产生偏移。诞生于移动互联网语境的“微语言”,更多地受到当下社会文化尤其是网络文化的影响,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存在很多暴力、低俗的内容,可能由此导致文化价值发生偏移,从而影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3]。例如,一些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等“微语言”形式往往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甚至存在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冲击和扭曲,很容易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不良影响。针对这一问题,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性审视“微语言”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三是书面表达能力降低。“微语言”的流行也带来了大学生沟通方式的变革,但是过度依赖“微语言”也存在着降低大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风险。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上,受文字长度限制和受众习惯的影响,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简短、直接的语言表达观点和情感。受此影响,人们更注重内容的直接传达,往往忽视了语言的规范和结构,这种习惯可能影响大学生对语法、标点、逻辑结构等方面的重视,导致书面表达的语言规范性和结构性下降。
在“微语言”时代,面对语言交际和应用环境的巨大转变,高职语文教学也要在内容上适时做出调整,进一步引入“微语言”相关素材,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和有效应对当代社会语言表达方式的新发展。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引入“微语言”相关素材进行教学,通过分析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热门话题和相关评论,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热点事件的多元观点和言论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微语言”知识,创作与“微语言”相关的作品,如微小说、微诗歌、微表情符号解读等。通过具体的创作实践,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微语言”的基本内涵和具体应用场景,在提升他们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其对语言规范的重视。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微语言”的流行,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创新教学观念,加强对各类微平台的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4]。一方面,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从“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从“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互动”,从“重视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空间等微平台,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互动、在线学习等手段,进一步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推动教学创新。
作为推动“微语言”时代高职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力量,语文教师也要进一步提升自身对“微语言”的理解以及对各类微平台的应用意识。一方面,对于教师个人来说,要积极关注大学生群体“微语言”使用的最新动态,在对“微语言”进行语言学分析的同时,切实提升自己对各类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学校来说,要探索建立系统的师资培训课程,引导语文教师深入了解“微语言”的社会背景、语法结构和发展趋势,全面提升语文教师对“微语言”教学的认识。同时,还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语言学者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微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运用技巧,为一线教师提供系统性学习“微语言”知识的机会。此外,还可以通过“微语言”研讨会、讲座等形式,鼓励教师参与讨论和交流,在分享实践经验的过程中提升整体的“微语言”教学能力水平。
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原本具有交互性、开放性特征的社交媒体平台逐渐平民化、主动化和大众化,这也使“微语言”呈现出由“微”向“大”的发展趋势,成为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大众的、全民的话语,对公众语言生活的影响是长期的、持久的。因此,“微语言”时代高职语文教学的创新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借助相关评价体系的完善探索构建长效性创新机制。一方面,要围绕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设置新的考核标准,全方位考查学生对“微语言”的理解、鉴别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改进机制,激励教师持续性地关注“微语言”教学问题,促进长效机制的形成。
综上所述,作为移动互联网语境下产生的新型语言现象,“微语言”的出现深刻改变了公众的语言习惯,在方便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同时,也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和挑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要积极承担起语言教学的重要使命,在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更新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借助教师培训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完善,推动高职语文教学创新发展,以更好地应对“微语言”时代的冲击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