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丞娟
(武汉轻工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48)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家对于人才,特别是高质量、实践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重任。行政管理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较早开设的专业,以培养具备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行政管理实践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自1986 年国家教委批准在武汉大学和郑州大学兴办行政管理四年制本科以来,历经近40 年的发展,行政管理专业已形成了相对完善和成熟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专业以知识性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1]。OBE 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习结果为目标和导向,认为学校的教育结构、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是技术和工具而不是目的,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性远大于什么时间学习、采用什么方法学习,因此,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实践等要素在内的专业教育需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效果展开。因此,文章尝试将OBE 理念引入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基于OBE 理念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自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1887 年将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100 多年以来,行政学已有长足发展。行政学传入中国后,学者们结合国情将其本土化为“行政管理学”并作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尽管各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都力求多样化,但总的来看,目前的授课内容多偏重于传统理论,缺乏创新,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此同时,由于课程内容大多与政府及其运作有关,如政府职能、行政组织、行政监督、公共支出、政府收入、公共政策、行政法治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交集较少,许多学生学得懵懵懂懂,以致四年专业学习下来,可能都不知道国家的行政层级有哪些,政府如何运作,公共政策如何实施,存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情况。
传统行政管理课程体系的设计更偏重理论学习,教师教学也基本以理论性“灌输”为主[2],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也会有意识地穿插一些案例,但由于其所占比重较小,且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加之如果存在课时量不多,理论教学任务又比较重的情况,许多教师就没办法很好地兼顾。在这些约束条件下,授课方式便不得不集中在传统的“填鸭”式,学生对教师单方向输出的知识往往做不到深刻理解和接受,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成绩。长此以往,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驱动力越来越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无法得到逐步提升。此外,行政管理专业对包括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和能力都有所涉及,但在部分高校,学生往往只关注本专业的学习而缺乏对多学科领域涉猎和掌握的动力,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
行政管理专业属于偏文科类专业,所以不像理科工科那样,在师资的配备上需要刚性的专业对口。事实上,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师资来源是复杂多元的。有些学校原本没有行政管理专业,但由于社会需要或者仅仅是跟风抢生源而仓促上专业,配套的师资多半是采取“就近”的方法,比如将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甚至历史学背景的教师拼凑在一起。同时,即使有通过外部招聘配备师资的途径,也会发现行政管理专业科班出身的毕业生非常少,这一方面是因为行政管理专业本身规模相对较小,硕博比例更小,其中更是只有少部分会选择到高校任职,这就造成只能通过“相对对口”的方式选聘专业教师。此外,由于行政管理专业的博士点相对较少,以硕士研究生身份进入高校的教师,为了日后发展的需要,往往会选择报考成功概率较高的周边专业,如财政学、经济学等专业的博士,但博士毕业后,也便有了更多选择和流动的可能,从而不利于所在单位专业教师队伍的稳定。
行政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旨在为各行各业的行政管理需要培养人才,但现实中,许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往往会被弱化甚至忽视。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是通过校内实验室软件操作和校外单位实习来实现。但适合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软件不仅有限而且滞后,有的软件甚至十多年没有更新过,实际操作中教师和学生也更多是走形式,一个学期下来简简单单写个实践报告就完成了课程的考核。此外,虽然教师和学生也寄希望于通过校外单位一定时长的实习锻炼提高实践能力,但政府部门由于本身的性质及岗位数量所限,不大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践需要,而其他企事业单位能够提供的岗位则不一定对口,所以很多专业实习也往往是流于形式。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一种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始于美国学者斯派帝撰写的《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争议与答案》一书,被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实现实质性成功的经验”,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一种主流教育改革理念[3]。OBE 理念所说的学习效果不仅在于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多少课本理论知识,还更多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聚焦于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未来的综合目标[4]。在OBE 理念指导下,学校的教育体系要围绕“产出(Outcome)”进行“投入(Input)”,即首先要清晰地构想和预设学生毕业时需要达到以及能够达到的能力和水平,然后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合理优化设计达到目标。因此,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能融入OBE理念切实有效提升学生实践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有望实现对长期形成的固化的传统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进行有效变革与更新。
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首先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预期效果。学校基于OBE 理念确定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着眼于社会需求,并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用人单位、学生意向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学习目标和预期效果的明确和设定,引导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制订,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有针对性、有效地开展学习和实践。同时,结合定期的学生座谈反馈、教学评估评价等方式了解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不断改进和优化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以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培养越来越多适应社会需求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在OBE 理念指导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课程设计方面,要从传统过于专门、狭窄的状况向厚基础、宽口径以及文理双向渗透发展转变,逐步设计完善“人文素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选修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实验实践课程”的高品质、强特色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够在校内打牢专业知识学习基础的同时尽可能广泛地涉猎多学科知识的目标。教学方法方面,针对传统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以及考核方式单一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抬头率”偏低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辩论等方式方法,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充满兴趣。同时,OBE理念的融入还需改变考核方式,对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评定要更多参考平时的课堂表现、项目报告、团队合作以及参与程度,从而在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反向驱动学生学习,并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一方面,在校内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校的办学条件,建立技能训练、功能模拟实验室,购买电子政务实践、人力资源管理实验、行政案例分析软件、公务员考试模拟系统等软件和产品,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实训条件和平台。另一方面,在校外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载体,通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实际运行和管理模式,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还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专业发展范围的延展,不断拓宽实践平台的选择路径,并通过建立长效合作与协同共商机制,以聘请校外实践导师、制订培养目标、进行实践教学评估、开展项目课题比赛等方式,不断加强校内外的联系,在此过程中,用人单位也可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人才选拔和任用,从而实现从毕业到就业的有效衔接与过渡,实现校地融合常态化共赢发展[5]。
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是影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按照OBE 理念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针对现有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是从学校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的情况,高校在加强对教师专业基础考核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其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和创造条件,让教师到政府、企事业单位进行观摩和一定时间的挂职锻炼,教师也可以通过定期培训和学习、参加社会调研、考取资格证书等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探索完善校外兼职实践导师制度,适当聘请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兼任行政管理专业的授课教师或者实习、论文指导教师,并与校内教师组成专业实践团队,通过开设校内讲座,合作推进资源建设、项目申报、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创业指导,从而不断提升和完善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水平,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针对目前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OBE 理念,从明确学习目标和效果、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重视实践教学和应用,以及提升师资结构和水平等方面入手,培养更多有知识、有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优秀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