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后备资源研究进展与趋势

2024-06-09 20:07先远航黄星王佑汉廖琴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9期
关键词:土地开发文献计量学

先远航 黄星 王佑汉 廖琴

摘要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实行耕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之一。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系统分析耕地后备资源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脉络,明晰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耕地后备资源研究聚焦于农业资源保护开发与土地规划利用研究,小范围内学术合作联系紧密,跨区域合作交流较少。“适宜性评价”“土地开发”和“占补平衡”等为主要研究热点。研究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探索、波动发展和平稳成熟3个阶段。土地潜力评价与开发保护研究贯穿发展历程,前沿发展主要集中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土地改造利用技术研究,坚持生态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未来研究应加强边际土地潜力挖掘,深化开发评价、理论体系构建,强化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积极探索通过土地整治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与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CiteSpace;适宜性评价;土地开发;占补平衡;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 F301.21;S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4)09-0130-08

Research progress and trend on reserve resources of cultivated land:

based on CiteSpace bibliometric analysis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rable land reserve resourc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implementing the arable land protection system and balancing the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of actual arable land. This article uses the CiteSpace software system to analyze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context of the field of arable land reserve resources and clarifying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The result showsed that the research on arable land reserve resources focused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land planning and utilization,with close academic cooperation in a small scope and less cross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land development, and balance of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were the main research hotspo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esearch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budding exploration, fluctuating development, and stable maturity. The research on potential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tection run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with cutting-edge development mainly focused on comprehensive land improvement, strengthening land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technology, and adhering to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strengthen the exploration of marginal land potential, deepen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theore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actively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achieve national spatial governance and food security through land consolidation.

Keywords reserve resources of cultivated land; CiteSpac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land development; balance of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bibliometrics

耕地后備资源是指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为了保护和维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而保留、管理的未开发或轻度开发的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维护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地”的重要保障之一。相关学者通过土地评价对土地进行分级与利用,提出土地利用潜力分类概念并延伸发展土地潜力分类系统,为土地综合评价提供了借鉴[1];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布的《土地评价纲要》,促进了对土地资源的研究与土地资源评价的统一[2];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土地利用评价研究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和体系化[3];学者们在实行土地保护储备计划(CPR)与土壤休耕政策的基础上开展土壤保护和土壤储备相关研究,针对森林覆被与耕地资源减少问题,开展耕地资源专项评价等研究[4]。部分学者开展了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集中于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评价[5]、占补平衡科学落实与政策演变[6]、开发时序[7]、分区布局[8]、利用模式[9]及保护政策探讨[10]等方面,系统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空间分布动态变化,可为实施耕地保护制度和占补平衡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对耕地后备资源研究进行定量梳理和归纳,有利于掌握研究脉络与研究动态,把握研究领域未来发展方向。为此,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梳理和总结耕地后备资源研究的相关作者、涉及学科、研究内容、热点及发展趋势等,分析当前研究进展与研究前沿,为后续土地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文献源于北大核心数据库、部分SCI数据库、EI数据库、CSSCI数据库以及CSCD数据库。土地资源类型丰富,耕地后备资源挖潜途径多样,为突出文献计量分析的科学性、全面性和权威性,采取主题词模糊检索,以多主题词组合进行文献检索,检索主题词确定为“耕地后备资源”“耕地开发”“边际土地”“盐碱地开发”“耕地复垦AND工矿”“滩涂AND耕地”和“灾毁地”。对1 017篇文献初筛检索结果采取逐一核对的方式,剔除会议通知、新闻报道等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729篇,其中期刊论文571篇,学位论文158篇。最早一篇文献发表年份为1992年,时间参数设定时间跨度为1992—2023年,软件运行时间为2023年6月1日。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主要基于“共现聚类”思想,通过提取关键词、主题和作者等信息单元进行文献搜索,采取可视化图谱分析,展示某研究领域的发展进程、动向及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11]。本研究通过CiteSpace 6.2.R2软件,绘制有关中国耕地后备资源研究的作者、发文期刊、研究机构及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帮助学者探索和分析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与趋势。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术合作现状分析

学术成果的作者、研究机构间的相互联系程度,是体现研究领域学术合作水平的重要指标,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12]。通过CiteSpace软件分别设置节点“作者”和“研究机构”,得到作者合作共现图谱(图1)与机构合作图谱(图2)。图谱显示节点越大,表明该节点发文量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节点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则节点间的合作关系越紧密[13]。

从图1可看出,该研究领域形成了东部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合作网络。从图2可看出,该领域研究作者形成以张凤荣、侯新村和吴克宁等为核心的科研合作网络群,跨区域科研合作联系较弱。总体来看,耕地分布范围广且耕地种类多,促使研究机构呈现“大而杂,小而聚”的地域合作格局,部分学者局限于小地域科研合作,跨机构科研合作需进一步加强。

2.2 关键词共现分析

中介中心性(Centrality)是测度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当中介中心性大于0.1时,说明该节点为关键节点和热点方向[14]。以“关键词”为节点,得到耕地后备资源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图3)和耕地后备资源排名前十的高频关键词(表1)。从图3可以看出,“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土地开发”和“占补平衡”作为研究基础核心,学术成果丰硕。在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研究上不断开拓新途径、新方法,出现了“盐碱地”“围垦”“边际土地”和“能源植物”等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等关键词体现出耕地后备资源研究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后,学术研究与应用实践重视对资源环境的安全评价。

2.3 关键词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秉持相似性由大到小的原则,将研究对象的多项指标进行分类识别,进而明晰事物之间亲疏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15]。通过CiteSpace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耕地后备资源关键词聚类图谱(图4),共得到18组聚类。通过对聚类结构及聚类信息梳理,耕地后備资源领域的研究主要围绕3个方面展开。

(1)以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为目标,开展耕地潜力挖掘研究。部分省份结合全省耕地现状,探讨了耕地后备资源时空演变特征[16],提出耕地指标异地交易[17]等方法,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部分学者还对江南山地丘陵区[18]、干旱区绿洲[19]和黄河三角洲盐碱地[20]等开发难度较大的边际土地开展了开发适宜性评价,为耕地占补平衡补充了耕地储备库。高会等[21]、叶达等[22]引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正态云模型等数理模型,满足不断提升的研究精度要求,创新优化了耕地潜力评价方法。

(2)融合地理信息技术,开展土地开发治理研究。自开展第一次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以来,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3S”技术发展创新,使土地资源调查更加系统化、科学化。随着对遥感数据提取手段的进步与影像精度的提升,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逐渐实现从时间跨度上的比较分析[23],为耕地开发利用优先序提供了参考。罗芃芃[24]、刘芬等[25]借助可视化开发语言VB等进行二次开发,构建了耕地后备资源预警系统,提升资源调查与耕地占补项目工作效率的同时加强土地监管。有了技术力量的支撑,土地开发与利用研究更加注重学术型向定量化与实用型的转化应用[26],为土地整理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理论与操作依据[27]。

(3)以粮食观和生态观为指导,开展耕地保护与开发研究。为进一步落实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发展观,推进耕地资源保护、提升耕地质量以及耕地生态环境保护成为研究重点[28]。杜国明等[29]融合弹性土地利用规划与战略储备制度思想,提出能够有效衔接耕地保护、用途管制和生态文明相关制度的耕地战略储备制度;聂英[30]通过论证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产量波动的相关性,强调耕地保护与开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何蒲明等[31]还通过开发边际土地作为能源植物的生产地,释放了更多耕地潜力与粮食产量[31]。随着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综合保护的提出和落实,矿区生态修复[32]、盐碱地开发生态效应[33]、坡耕地开发与生态退耕[34]等逐步成为重点研究领域。

2.4 耕地后备资源研究阶段分析

文献年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能较完整地呈现该领域的生命发展周期[35]。运行CiteSpace软件中Timeline view分析功能,得到耕地后备资源时区可视化图谱(图5),梳理1992—2023年耕地后备资源研究相关文献,整理得到发文量变化趋势(图6)。结合关键词节点数量变化(图5)与发文量(图6)增速的阶段性差异,可以将耕地后备资源研究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

(1)萌芽探索期(1992—1999年)。共发表61篇学术论文,发文量增长较缓慢,这一时期涌现出众多研究课题,多处于初步探索研究阶段。高频关键词有“耕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该时期存在部分盲目开荒造田现象,导致出现部分土地资源利用欠合理、土地生态破坏等情况,引导学者对经济发展与耕地占用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思考。随着土地政策的不断完善,相关学者开始有意识强调耕地保护,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基本农田,认为耕地开垦保持数量平衡应向提高耕地质量、确保耕地质量平衡转变[36]。该阶段研究方向较分散,耕地开发与占用问题不断推动政策改进,实践经验积累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2)波动发展期(2000—2010年)。该时期共发表270篇文章,发文量呈波动增长趋势。为解决耕地占优补劣现象展开了相应探究,例如,结合农用地分等结果,对补充耕地制定等别评定,确保占补过程中耕地数量与质量总体平衡[37]。拓宽耕地补充来源成为该阶段研究重点之一。灾毁地整理复垦政策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颁布,推动了对矿区受损土地与自然灾毁地的复垦[38],补充了可持续利用耕地。随着优先开发未利用地和废弃地的提出,开发盐碱地等边际土地,沿海地区以及内陆干旱地区积极开展了盐碱地开发与评价研究[39-40]。《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年)》提出利用边际土地发展生物质能源作物种植,释放优质耕地投入到粮食生产中。该阶段土地政策不断构建完善,学术研究主要围绕盐碱地、土地复垦、粮食安全和滩涂围垦等主题,研究体系尚未成熟,不同类型的耕地开发途径之间相互借鉴,推动了研究方法的发展,为耕地开发管理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

(3)平稳成熟期(2011—2023年)。该阶段发文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总发文量398篇,土地整治与生态安全成为该时期的主要研究方向,高频关键词主要有“土地整治”“土壤有机碳”“土地休耕”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这一阶段有关土地开发利用的政策文件强调对耕地生态的保护,通过文献可以看出,该时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更加重视生态安全优先原则,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41]。宜耕后备资源开发依托于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土地整治与区域资源协调性[42]、优化改进生态修复与土地动态监测技术[43]等相关研究逐渐丰富与成熟。当前,耕地后备资源研究重点逐渐转向土地整治、耕地保护及耕地生态风险应对,耕地开发作为土地综合整治的一部分继续发展,学术研究紧跟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战略,研究体系逐渐成熟完善。

2.5 耕地后备资源研究前沿分析

关键词突现强度与突现时间反映了研究主题在时间段上的研究热度,借助关键词突现图谱(图7)可以进一步探讨耕地后备资源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沿。随着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综合保护的提出,耕地评价中增强了对耕地质量与生态要素的关注力度;《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的颁布,推动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空间分布、土地整治及生态安全等成为该领域的热点前沿,尤其是以科技力量改造开发盐碱地等后备资源对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文基于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探讨了耕地后备资源的研究现状、历史阶段特征及热点前沿主题,得出以下结论。

(1)耕地后備资源研究涉及领域广泛,学术合作存在地缘联系,研究发展高度连接政策焦点。学术研究机构合作方面,小范围内合作联系紧密,跨区域合作交流有待加强,其中以张凤荣、侯新村和吴克宁为核心研究力量。“适宜性评价”“土地开发”和“占补平衡”作为研究主线,研究方向紧跟时代发展战略与政策需求,“盐碱地”“边际土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等突现词反映出未来研究将聚焦高效生态发展,提升开发利用综合效益。

(2)耕地后备资源领域的研究随着不同时代发展需求,研究热点呈阶段性演变。耕地后备资源的研究经历了萌芽探索、波动发展和平稳成熟3个阶段。早期聚焦增加耕地面积,对生态的关注度不高;中期学科交融加强、时空研究方法技术革新进步,拓宽了耕地开发来源;近年来,该领域研究逐步向注重科学应用实践、生态修复治理发展。

(3)未来研究以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为核心,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突现词分析得出,开展潜力评价与开发保护研究贯穿了整个耕地后备资源的研究发展历程,研究前沿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核心,加强开发改造耕地后备资源的科技力量支撑与政策体制优化,以实现农业发展综合高效益。

3.2 讨论

结合上述分析结果,耕地后备资源相关研究仍需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加强耕地后备资源挖潜途径和制度保障设计研究。边际土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后备耕地资源,加强对干旱区盐碱地、滨海盐碱地等边际土地的开发利用,加大投入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及农作物育种技术研究力度。提升地理信息技术与数理模型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耕地利用变化以及耕地生态景观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土地整理与土地开发新增耕地,探索山区破碎耕地、季节性耕地开发整理模式。规范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选址,开发整理项目实施,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及耕地质量管理维护等制度,为科学研究提供保障。

(2)持续深化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评价与理论体系建设研究。加强耕地开发与生态安全的融合性研究,厘清后备资源开发路径,以及探讨宜耕性评价、生产潜力评价、生态效应评价和占补机制等环节的理论现实意义。推进以土地综合整理与生态保护修复为主要任务的土地整治,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积累总结开发经验,构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宏观方法论体系。

(3)强化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地理信息技术支撑研究。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动态演变过程,在人工智能、三维GIS、大数据和高分遥感等技术的支撑下,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等数据信息,构建具有实时监测、智能管理和动态预警功能的耕地后备资源监管系统。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加强对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提升粮食保障规模与效率,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参考文献

[1] ARNOT R H,GRANT B. Land classification for urban growth:application of a system of terrain classification to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J]. Royal Australian planning institute journal,1974,12(3/4):102-108.

[2] ROSSITER D 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land evaluation[J]. Geoderma,1996,72(3/4):165-190.

[3] CARLSON T N,SANCHEZ-AZOFEIFA G A.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f land use changes in and around San josé,costa rica[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1999,70(3):247-256.

[4] WAKEEL A,RAO K S,MAIKHURI R K,et al. Forest management and land use/cover changes in a typical micro watershed in the mid elevation zone of Central Himalaya,India[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5,213(1/2/3):229-242.

[5] 孙萍,盖兆雪,张景奇. 县域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及补充耕地潜力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1):145-152.

[6] 王梅农,刘旭,王波.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变迁及今后走向[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034-19037,19059.

[7] 张小丹,张俊梅,吴克宁,等. 河北怀来县耕地后备资源质量评价及宜开发时序研究[J]. 土壤通报,2018,49(5):1041-1047.

[8] 周浩,雷国平,杨雪昕,等. 基于两维图论的县域尺度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分区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2017,48(6):116-124.

[9] 洪惠坤,陈智. 三峡库区耕地资源空间利用模式的探讨:以重庆市开县为例[J]. 农机化研究,2013,35(10):1-5.

[10] 陶泽良,陈卫洪. 粮食生产安全视域下的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发展对策[J]. 世界农业,2015(1):119-122.

[11] 黄研. 基于Citespace的陕南移民研究数据可视化计算分析与应用[J]. 现代电子技术,2016,39(18):123-126.

[12] 张欣,潘竟虎. 房屋空置的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分析[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4(1):56-63.

[13] 张勤,马费成. 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 管理科学学报,2007,10(6):65-75.

[14] 周明生,周珺. 我国数据要素研究的热点与演进趋势[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3(4):13-19.

[15] 王伟,郭莹莹. 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动态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23(4):113-116,209.

[16] 赵志刚,梁栋栋,李霖. 宁波市耕地占补时空演变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6(3):368-372,378.

[17] 李爱刚,郑林子. 新增耕地节余指标异地交易的耕地利用风险及其防范化解的政策路径[J].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24):247-251,256.

[18] 常玉旸,张凤荣,张天柱,等. 典型江南山地丘陵区河岸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政策响应[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8):76-87.

[19] 李祥,徐丽萍,陈月娇,等. 西北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宜耕性评价[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2):207-218.

[20] 陈雪,钟天颖,于欢,等. 黄河三角洲盐碱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以黄河岛为例[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1(6):1052-1057.

[21] 高会,谭莉梅,刘鹏,等. 基于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太行山丘陵区县域耕地资源潜力估算[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7,25(4):490-497.

[22] 叶达,吴克宁,刘霈珈. 基于正态云模型与熵权法的景泰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6):22-28.

[23] 易玲,张增祥,汪潇,等. 近30年中国主要耕地后备资源的时空变化[J].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6):1-12,293.

[24] 罗芃芃. 基于GIS的耕地后備资源调查与数据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2,40(10):49-51.

[25] 刘芬,许皞,李良林. 基于VB的耕地占补折算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590-6591.

[26] 巴雅尔,敖登高娃. 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相关领域及其研究态势[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01-105.

[27] 王鸣雷,史文娇. 中国北方新增耕地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区[J].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2):2435-2449.

[28] 罗海平,黄彦平,张显未. 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主要挑战及应对策略[J]. 新疆社会科学,2023(4):31-43,154-155.

[29] 杜国明,梁常安,李宁宁. 建立国家耕地战略储备制度的思考[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22(3):20-27.

[30] 聂英. 中国粮食安全的耕地贡献分析[J]. 经济学家,2015(1):83-93.

[31] 何蒲明,黎东升. 利用边际性土地发展生物能源: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J]. 农业经济,2011(6):51-53.

[32] 胡振琪,李根生,袁冬竹. 东部煤粮复合区采煤沉陷地边采边复时机[J]. 煤炭学报,2023,48(1):373-387.

[33] 王晶滢,王冬艳,杨月稳. 吉林西部盐碱地开发利用生态效应及格局优化:以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7(5):532-538.

[34] 郑伟元,朱明君. 西部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退耕的初步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2002,16(3):31-35.

[35] 冯雪,吴国春,曹玉昆.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生物质能源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1):35-42.

[36] 徐彬彬,李德成. 保护耕地必须既重数量又重质量[J]. 土壤,1999,31(1):8-12.

[37] 李贺静,陈亚恒,霍习良. 河北省滨海平原区补充耕地等别评定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8):7800-7804.

[38] 常睿春,何政伟.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什邡市土地损毁变化分析[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0,32(3):316-319.

[39] 张文开. 福建省潮间带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 资源科学,2001,23(3):29-32.

[40] 胡一,韩霽昌,杜宜春,等. 陕西盐碱地分布成因与开发造田模式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1):301-303.

[41] 贾树海,李金典,谢东祺,等. 内蒙古巴林右旗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生态安全研究[J]. 土壤通报,2016,47(4):777-782.

[42] 管栩,金晓斌,杨绪红,等. 中国农用地整理项目安排与耕地资源分布的协调性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2):226-234.

[43] 胡振琪,王晓彤,张冰松,等. 2018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9年展望: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分报告[J]. 中国土地科学,2019,33(2):102-110.

猜你喜欢
土地开发文献计量学
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探讨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1~2013年文献计量学指标分析
《广西民族研究》创办30年来刊发文章的回顾与展望
浅谈土地开发整理
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开发母企业土地模式探讨
日本新干线发展经验对我国中小城市高铁站区土地开发的启示
从“侗蛮之地”到“内地的边缘”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土地开发重点区域选择研究